2018-04-27 1546次浏览
洪建华
联拍在线--艺术商城频道签约艺术家
艺术品的收藏,不便分类的品种往往都被归到杂项一栏,它的市场份额较小,一般藏家并不重视,但是深究一下,就能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艺术高地、价值洼地,竹雕、竹刻就是其中鲜有人重视但十分精彩的一个品类,当代竹雕、竹刻更是尤其精彩,只是它的艺术成就和市场潜力,都潜藏在了一个十分小众的圈子之中。
熟悉的竹子,
不熟悉的竹雕、竹刻
竹雕、竹刻也是在明代中晚期工艺美术迸发的背景中成长、壮大,成为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的,杂项之中,竹木牙角石,竹居其首,这大概与宋元以来特别是元末以来竹子在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有关。
明代中晚期,竹雕、竹刻迅速繁盛,名家辈出,传人众多,形成了徽派与嘉定、金陵等各大流派,明末之际,竹刻艺术风生水起,清代中期浙江黄岩、湖南邵阳的翻簧工艺,以及近现代常州的留青工艺,都再一次丰富了竹雕、竹刻的艺术门类。当代竹雕、竹刻在六七十年代也一度发展迅猛,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的传统竹工艺美术生产基地建立了不少国营竹工艺美术厂。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竹雕、竹刻一度没落下来,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逐渐老去,在艰难的市场行情中年轻人并不愿意去学,行业迅速萎缩,但好在传承并没有断绝。最近一二十年中,竹雕、竹刻又一次重新发展壮大,开始走向一个时代的新高度,在收藏市场上也开始日渐为人重视,尤其是为艺术修养较高的七零后、八零后的年轻人重视。
当代竹雕、
竹刻的发展现状
竹雕、竹刻中最早的一派当属徽派,明代中期,徽州一地的文人就广泛参与到雕刻之中,以竹雕、竹刻闻名的名家就有数十人,嘉定派、金陵派都深受徽派影响,甚至不少嘉定、金陵的名家也“世本新安”。徽州具有雕刻的传统,当文人拿起刻刀,就有了徽派篆刻的辉煌,也为徽派竹雕增添了温雅内涵和灵动气韵。至今,徽派竹雕名家众多,有洪建华、王家龄、张红云、曹志保等几位,一般作者则数量更多。
洪建华是当代徽派竹雕最有代表性的大师之一,他一方面创作、授徒,一方面在大学里开课讲学,并建立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向社会传播徽派雕刻艺术。2006年,他的竹雕作品《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一件作品可以说代表了当代徽派竹雕的时代特点。
▲洪建华《皖南村居图竹刻笔筒》
▲ 张红云《和谐香筒》
明清代竹雕、竹刻,名声最为繁盛的是嘉定派,发展到当代,一线名家有王威、张伟忠、蒋玉铭等人,但遗憾的是嘉定派没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与当代嘉定竹雕的艺术成就是极不相称的。海派工艺美术一向有这个特点,作者少,没有行业规模,但名家众多,风格个性,具有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这与上海一地的文化氛围有关。
金陵派历史上也比较繁盛,以浅、简的用刀创造出非凡的韵致,可以说一度与嘉定派并驾齐驱,传承到解放前依然还有近百人从事创作,五六十年代名家还出现了赵德桢等大师,2016年,南京还举办了赵德桢老艺人百年诞辰的纪念展。但如今金陵派比较式微,名家只有赵容、张林娣等不多的几人。赵容是赵德桢老艺人的孙女,八十年代学艺,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老艺人的艺术精神。
▲ 赵荣《松溪高隐竹刻臂搁》
苏州历来是工艺美术的重镇,竹雕、竹刻自濮仲谦等先贤开创以来名家辈出,当代大师有李宗贤、杨惠义、倪小舟、张泰中等人,深受藏家青睐。其中倪小舟隐居甪直十五载,研习各类传统雕刻技艺,对苏作传统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并建立了小舟竹刻艺术馆。
▲ 倪小舟《一树梅花一放翁浅刻竹臂搁》
竹雕与竹刻,在一般人看来区别并不算大,也就是高浮雕与浅浮雕的区别,所以竹雕有时候也以竹刻称之。但是由于竹工艺的特殊性,有时候竹刻特指留青,其中最主要的是常州留青、无锡留青。嘉兴在明代晚期的艺术发展史中地位极其重要,在竹工艺美术中也不例外,“留青圣手”张希黄就是从这里横空出世,让留青一度辉煌。近现代的留青,代表人物主要有居住在上海的徐素白、张韧之、支慈庵、金西崖、盛丙云等人,当代竹刻艺术主要分布在常州、无锡、苏州、湖州、嘉兴,与这些名家的籍贯是对应的。
常州留青于今最盛,其中又以徐秉方、徐秉言及其子女的家族流派为盛,是当代竹雕、竹刻中最具盛名的一个家族流派和工艺流派。当代留青作品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就是徐秉方《青山流瀑竹刻留青台屏》2008年创下的。常州另有白士风一派,徐家写意,白派写实,让常州竹刻极大辉煌,但白士风不收徒,传人较少,只有范瑶青等人,但都卓然成家。
▲ 徐秉方《青山流瀑竹刻留青台屏》
▲ 范遥青《一帆风顺》
▲ 范遥青《清白家风竹刻臂搁》
无锡留青则以乔家为代表,乔锦洪从其母亲那里传承了留青工艺,并向常州白士风学习,让留青艺术在无锡发扬起来。如今,乔锦洪的女儿乔瑜也专门从事竹雕、竹刻,成为乔家的第四代传人。
▲ 乔锦洪《折枝莲藕竹雕台屏》
▲ 乔锦洪《竹雕松竹》
竹子的雕刻中还有一种特殊工艺叫做翻簧,主要利用竹簧,经过取簧、贴簧、刻簧等工艺制成,历史上有邵阳、嘉定、黄岩、江安四大派别。翻簧首创于邵阳,五六十年代还有规模性的生产,但九十年代之后一度没落、后继无人,2012年去世的老大师曾剑潭曾被称为“最后的传人”,他的徒弟张宗凡则继承了宝庆竹刻的流派传承,并通过一些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翻簧这门工艺在黄岩也被很好的继承,老大师罗启松甚至利用了竹子氧化几年后发红的特点创新、发展了翻簧工艺。
▲ 张宗凡《竹刻高山流水扁六方花瓶》
竹雕、竹刻的艺术特点
和收藏特点
竹子在江浙、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几乎是遍地可见、唾手可得,材质上并不具有稀缺性,因此收藏界并不以此为宝,反倒是文人比较重视。文人们参与到艺术之中,一定是技法简单、材料易寻但又能在内涵上、境界上无限扩展的,所以文人们首先选择了书画,元明之际又选择了篆刻,明清之际又选择了竹雕、竹刻。竹子的雕刻,材料易得,工具简单,技法明了,文人们能书善画,都可以参与进来,自娱自乐也好,互相酬赠也好,以之谋食也好,都可以玩的其乐融融。
因此,竹雕、竹刻体现的是文人的审美和文人的情趣,重内涵,重意境,而并不重视材质的珍贵和工艺的繁难。
竹雕、竹刻这个特点,就决定了竹雕、竹刻在收藏界必然是小众的,它属于书房的清雅,而不属于市场的喧嚣。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工艺美术基本上是国营大厂、出口创汇的模式,在八十年代的特殊艺术市场环境里,竹雕、竹刻的传承也因此尤其艰难。但是当艺术品行业已经发展起来,开始从满眼繁华里出走,开始向品味和意境追寻,竹雕、竹刻就一下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创作也就逐渐恢复。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不同,竹雕、竹刻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文化水平较高、艺术修养深厚的人参与进来,继承了明清竹雕、竹刻的文人创作传统。
大约从两千年开始,竹雕、竹刻首先在文化层次较高的艺术家、文化人中间流行起来,有意思的是,七零后、八零后更愿意收藏、把玩、学习竹雕、竹刻。与此同时,明清竹雕、竹刻在收藏市场上也逐渐引起了藏家的重视,明清名家的作品行情走高,也带动了当代竹雕、竹刻的市场行情。
小众也可以很热:
竹雕、竹刻的收藏行情
近十年来,竹雕、竹刻在“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下,已经成长到一般藏家需要仰望的高度,甚至出现了两件过千万的拍品,流传有序的或者真伪可考的明清名家作品,也一般在两百万到四百万之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大概就是因为有了文人参与的原因。
当代竹雕、竹刻,看起来流派众多,但行业并不巨大,能够叫上来名字的作者也就百余人,能够称之为大师的也就一二十个人,这对收藏来说,即便是再小众的收藏门类,市场行情也会上扬。在明清竹雕、竹刻的行情带动下,当代竹雕、竹刻名家的经典作品、代表作品,实际成交价已经有了突破百万的先例,名家精品,价位在二三十万已经比较正常,一般大师作品约在三至五万。
但整体来说,收藏市场对竹雕、竹刻的重视程度都还不够,当代竹雕、竹刻的收藏行情还比较低,收藏市场上高价位的作品十分少见,只有极少数的大师精品才会达到一个让人瞩目的天价。在收藏圈子里,值得把玩的当代竹雕、竹刻,可以在一千到三五千元之间。竹雕、竹刻比较小众,大师尤其稀少,一个区域的佼佼者代表性人物也才一至二位,收藏的圈子也小,人与人之间有比较有情分,这就让竹雕、竹刻的收藏并不总是以市场为导向。
这个行情特点,决定了当代竹雕、竹刻作品的收藏是较易参与的,玩家进场非常容易,也具有深入下去的机会,不需要太大的资金就能够形成一个收藏系列。
目前可以说是进入竹雕、竹刻收藏市场的绝佳时机,尤其是当代竹雕、竹刻作品刚刚开始从一个小圈子的收藏向整个收藏行业扩散,行情上会有一个为期五年甚至更长的成长期,会在整个收藏市场的下一轮行情中火热起来。
而在这个市场成长的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名家,特别是地域流派、家族流派的代表性名家,从当代再往现当代追溯一下,一共一二十位名家、大师,将会吸引着收藏家的关注目光,会成为整个市场极力追捧的对象。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