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嘉定竹刻的收藏与鉴赏

2018-04-27   1181次浏览

嘉定竹刻从问世之初就有了一个收藏群体。最早青睐嘉定竹刻的是一些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达官贵人。如明代天启年间的嘉定知县邵一本想收藏朱缨的作品而不得,就企图加害朱缨,后因王世贞斡旋而作罢。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皇家喜爱嘉定竹刻,就将竹人召入宫廷造办处,专为皇家刻竹,乾隆还在竹刻制品上题词,这更是推动了嘉定竹刻的收藏。有清一代,收藏嘉定竹刻的风气很盛。清代光绪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嘉定人廖寿恒将嘉定竹刻赠予给帝师翁同龢。翁同龢十分高兴,赋诗答谢。


▲明 朱缨 刘阮入天台香薰  上海博物馆藏


▲乾隆咏朱缨笔筒诗


旧时,民间也有较多的收藏。民国时期,实业家金鼎康曾经不惜巨资,收藏嘉定竹刻,建有“百竹斋”。嘉定名流胡厥文、胡叔常、浦泳、葛成慧等都收藏过嘉定竹刻,后来大都捐献给了嘉定博物馆。

此外,竹人自己也热衷收藏竹刻精品,以便于近距离观摩,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必要的借鉴。

近年来,竹刻的收藏更是成为收藏界的热点。收藏和鉴赏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收藏有两个层面的价值


一是为竹刻研究保存实物与标本。这是收藏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实物与标本有时可以合说,现在常说的标准器、完整器,有使人走入误区的可能。比较于标准器与完整器,竹刻的残件与残片也应成为收藏的内容,就如同陶瓷器中的残件与残片的收藏一样;可惜这一内容至今没有引起竹刻收藏界的重视。

二是财富的保存。这又可分为精神的与物质的两方面。精神的属于内在的、不可言传的,然而是可以体认的思想与追求。物质的则属于具体的,为呈现内在精神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形式、题材与技法等。由于竹刻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价值,使它自然地拥有了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属性;其非物质的属性使其最终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刻的收藏虽然具有这两个层面的价值,然其价值的判断还须依赖于对于具体作品的鉴赏。


▲清 吴之璠  竹雕桃花笔筒  嘉定博物馆藏


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识读的过程,鉴赏竹刻的关键在于对作品真伪的判定。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认为在进行竹刻收藏之前,对中国竹刻史并嘉定竹刻史必须有一个切实的认识与了解。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竹人录》、《竹人续录》、《刻竹小言》、《嘉定的竹刻》、《中国竹刻艺术》、《竹刻鉴赏》及《竹器》等。这些书对竹刻艺术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时代特征与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并师承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书中有关的作品图录也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印象。有此准备,可能的话,可参观一些专题类的竹刻陈列或展览,跟传世作品来个近距离接触,这样印象就更直接了。除参观专题陈列外,通过参观各种艺术品商店与有关拍卖行的预展,也是接触传世作品的很好途径。当然,有机会直接上手把玩,是一条最好的途径了,因为作品的细微处,只有拿在手里才能感受到;如果此时有行家作指导就更好了,当然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竹器》


明清时期竹刻风格的演变,前人概括为三个阶段:从明中叶的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的繁绮多姿,又从清前期的繁绮多姿,嬗变为清后期的平浅单一。并认为“以雕刻再现书画”,是后期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总结既是对中国竹刻史的,也是对嘉定竹刻史的,因为这三个阶段中嘉定竹人的重要代表与各自的作品风格,基本可以与之对应。从此总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竹刻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可以知道原来这一脉络的出现与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风尚相呼应的。于是,对竹刻各时期风格的体认,又成为鉴定竹刻作品的一个基本原则。


▲清  程庭鹭  阴刻《松风琴趣图》臂搁  

嘉定博物馆藏


在对竹刻各时期风格有了体认后,还要了解各时期代表竹人的作品风格,因为代表竹人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创发与引领作用。所谓的创发与引领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标杆意义。将各代表人物的风格与技术手法作总结后,就可概括出他们各自的显著特征来,收藏界有一个流行的词——“开门的”,就是指这些特征。

有一个现实需要大家承认,那就是明清以来近五百年的竹刻史,有名有姓的竹人总数不多。对嘉定派竹人的统计,可考的约在一百二十余人,其中重要的竹人在二十人上下,而堪称一代大师的在十人上下;当然各时期作坊中从事竹刻制作的人员,其数量当更多,惜资料阙如,无从查定了。正如其他艺术创作一样,只有个性特立的艺术家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一般的人只能成为某一风格的追随者,即使有所成就,就个人面貌来说是不明显的。鉴于这一规律与竹刻史的客观现实,对代表竹人作品的识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竹刻鉴赏目前存在的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代表竹人作品的风格与特征的体认存在缺失,即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普遍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一现象其实也关乎收藏者与欣赏者的个人修养,这是一时间求不来的,需要慢慢积累与提高。

二、对各时期常见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认识不够,造成对某一或某类作品制作年代的误判。比如山子出现在清初,19世纪前中期较流行,它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喜好之风在竹雕上的反映。有图录将此类作品定在18世纪,更有17世纪的,显为不确。


▲清 无款  竹雕群仙祝寿山子


三、以作品上存有的名号款识来作为判断作品作者或年代的主要依据。由于竹刻创作费时较长,史载历年累月完成一件作品是常有的事,更有用超过一年以上时间的;又加上竹人一生实际创作生命常在二、三十年时间,如此即便是职业竹人其一生创作总量也有限,况有相当一部分为兼善刻竹,其从事刻竹时间也有限,所以数量就更少了。因此即在当时,要收藏有名竹人的作品也是很难的。由于竹刻收藏市场对名家作品的需求很大,所以各时期都有一些竹刻作坊仿冒名人风格制作伪品以谋利,流传至今的大量有名家款的作品大都属此类作品。也有一部分水平较高之作,则是将原有名款剔去后,再另添刻名家字号的。


▲朱三松题款


▲吴之璠题款


▲吴之璠题款


四、以作品反映在外的色泽或称包浆来作判断的。竹刻制品经自然氧化其原有色泽会发生变化,通常会慢慢发红,如保存得当会呈现琥珀色,更显得古雅可爱。作伪者为谋巨利,常采用手法或烟熏或浸药水等仿造此效果,但因不是自然生成,色泽总有不同。


▲色如鹅油色者


▲色如琥珀者——清吴之璠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


▲色如黑者——清吴之璠竹雕人物笔筒


鉴于上面的情况,收藏与鉴赏竹刻,应该采取四多的方法来进行与提高。一是要多看,见识各类竹刻作品,实物与书籍都行;二是多问,向行家请教;三是多听,听取各方相关评议,从中领会;四是多对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与同类作品比较,寻找特点与不同处。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