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文人与竹刻

2017-10-23   陶继明 1201次浏览

明清时期,嘉定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成为江南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吴文化的重镇。众多的文人雅士活跃于这块乐土,他们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挟艺而来的,其中有不少人关注和参与嘉定竹刻。文人雅士的介入,文人和竹人的互相渗透,提升了竹刻的文化品位,扩大了竹刻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嘉定竹刻的美学价值和发展走向,以及竹人文化品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 周颢  竹石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在众多的文人雅士中,曹时中陆深是最早对嘉定竹刻产生影响的人。

曹时中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成化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他是当时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工篆学、印章,又是一位诗人。他的书法仿怀素、宋克,晚年益精小楷。少年时期的朱鹤曾随曹时中学习篆刻印章,“得缪篆不传之秘”(吕舜祥《嘉定的竹刻》)。

曹时中与陆深是文友,朱鹤常随曹时中出入陆深家,为陆深引为知交。


▲陆深像


陆深,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人,是一位才子,24岁中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28岁中传胪(二甲一名进士)。后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四川布政使、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因学问精深,曾为嘉靖皇帝讲经。陆深精于诗文,文章有六朝小品的神韵,书法更是极具功力,楷书仿赵孟頫;行书、草书宗法李邕,有秀逸的风韵。嘉靖十八年(1539),63岁的陆深告老还乡,在浦东构筑“后乐园”,他在园中宏奖风流,高朋满座,朱鹤就是其中的一位。陆深富收藏,藏有大量宋、元、明绘画精品,经常向朋友展示把玩,使朱鹤大开眼界,对朱鹤一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此外,与朱鹤同乡的明代戏剧家沈龄不仅深知朱鹤其人,而且也对朱鹤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沈龄长期生活于嘉定西部的古镇安亭。他生性落拓,擅书画,工诗文,尤精乐律。传说正德皇帝曾因为他善作戏曲剧本而欲授以官职,沈龄坚辞不受。沈龄是朱鹤在嘉定的密友,两人经常聚会,性情相近,气味相投。在朱鹤的请求下,沈龄曾为朱鹤作了《朱松邻记》一文,记述了两人相通的气息,又记述了朱鹤之号——“松邻”的由来。这些是嘉定竹刻史料的最早文献。


▲明 朱鹤  松鹤笔筒  南京博物院藏


最早为竹人立传的文人是徐学谟,徐学谟与朱缨同乡,比朱缨小1岁。徐学谟早登科第,28岁就中进士,曾任荆州知府、南阳知府、湖广按察使,直至刑部侍郎、礼部尚书。徐学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擅长诗文,时人称之为“制作巨手”。


▲徐学谟像


◎徐学谟与朱缨是密友,交往密切,经常答诗唱和,以道义相期许。朱缨死于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而徐学谟当时66岁,仍健在,正归隐在乡。徐学谟为朱缨撰写了《朱隐君墓志铭》,这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文章不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朱缨的成就和性情喜好,还清楚地提供了朱缨的生卒年和归葬地。写完《朱隐君墓志铭》后,徐学谟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祭朱隐君文》,此文感情充沛,文情并茂,徐学谟将朱缨的竹刻称为“妙夺天巧,工令鬼惊”。就在朱缨逝世一个月后,菊花盛开,秋意渐浓,正值九九重阳,徐学谟又想起了亡友朱缨,此时朱缨盖棺已一个月多了,不禁怆然涕下,作了《九月忆朱隐君》一诗:

知君稳卧练塘云,

此日黄花香莫闻。

地下何曾作重九,

持杯那得不思君?

绵长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明 朱缨  刘阮入天台香薰筒  上海博物馆藏


“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也同竹人有密切的关系。娄坚为明万历贡生,诗文俱佳,尤精于书法,称为“天下绝妙”。娄坚比朱缨小24岁,两人亦师亦友。朱缨十分赏识娄坚的好学和为人,“以小友接之”,少年娄坚经常出入朱缨家问学。朱缨逝世三十年后,娄坚以深情的笔调撰写了《先友朱清甫先生传》一文,记述了两人的深情厚意。娄坚到朱缨家“每往扣门,必坐语移目,周览一室之内,墙壁窗牖,皆古人乐性之言”。交往中,朱缨不以长者自居,将自己作的画交由娄坚题跋评品。娄坚的诗集《吴歈小草》中,有一首七绝《题画赠朱小松隐君》

烂漫栽桃带水溪,

孤松落落几冬春。

红芳易歇幽姿老,

白眼衔杯傲世人。

娄坚以孤松比喻朱缨,并以“白眼衔杯”,傲视世人,赞扬朱缨的为人和品行,比喻贴切,不露痕迹。


▲娄坚像


“嘉定四先生”中的另一位文人雅士李流芳,不仅与竹人为友,而且自己也参与刻竹。李流芳为明万历举人,书、画、诗、文、印,无一不精。李流芳刻竹摹拟朱鹤风格,但存世作品极少,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有李流芳“行草苏轼词《蝶恋花》臂搁”。从年款“戊子”看,应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时李流芳14岁,当为李流芳的早年作品。李氏家族与竹刻朱氏有较深的渊源。李流芳的侄子李宜之,晚明秀才,也是一位知名文人,诗文俱佳,李宜之与朱鹤之孙朱稚征(三松)是好友,朱稚征曾为李宜之的私家园林古猗园擘划设计,使古猗园成为江南名园。


▲明  李流芳 行草苏轼词《蝶恋花》臂搁  宁波天一阁藏


相关链接:

嘉定四先生

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期嘉定四名文人雅士,即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程嘉燧。他们放弃科举,绝意仕进,钟情于文学艺术,徜徉于山水园林之间。他们都能书善画,李流芳、娄坚还能竹刻。程嘉燧、李流芳与董其昌等称为“画中九友”。

◎明代“后七子”之一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也与朱缨有密切的关系,官居刑部尚书,又是文坛盟主的王世贞,却极为赏识一介平民朱缨,当王世贞得知朱缨为逃避知县邵一本的无端迫害,弃家流浪到外县时,亲自出面为朱缨调解,终于将事态平息。朱缨事后感激王世贞的援手,特赠王世贞一对玉瓶,作为回报。王世贞十分高兴,以诗赠之,其中有“何当夜半扬舲去,与报床头双玉瓶。”


▲王世贞像

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历史大动荡时代,嘉定的文人士大夫经历和感受了这个天崩地坼的时代变迁。王泰际、赵洪范、陆元辅、苏渊及太仓诗人吴梅村,汇集在嘉定东城侯汸(抗清志士侯岐曾之子)的秬园,开明月之堂,集岁寒之友,以侯崤曾手制的竹刻诗筒,传故国之思,诗和诗筒堪称双璧。侯崤曾,字晋瞻,抗清志士侯峒曾族弟,明亡后,以遗民自居,经年不入城,潜心刻竹,将满腔悲愤融入竹刻,风格奇古高雅,他特别擅长刻制诗筒,后来诗筒集诗成为文人雅集的一种风尚。诗筒,也成为当时竹刻艺术中最重要的品种。


▲明  侯崤曾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  宁波天一阁藏


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钱大昕与竹人周颢结为忘年交,又续文人与竹人友谊的一段佳话。周颢比钱大昕长43岁,但十分喜欢钱大昕,俩人交流过竹刻艺术,也引发了钱大昕对竹刻的浓厚兴趣,在读书著述之余,钱大昕也操刀刻竹,作品颇为精到传神。周颢逝世后,钱大昕异常悲痛,回忆自己与周颢的深厚友谊,写了《周山人传》一文,为周颢留下了生动而详实的生平传略。在钱大昕的影响下,他的门人金元珏穷毕生之力,编撰了《竹人录》一书。此书为第一部全面记述嘉定竹人的信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钱大昕的女婿瞿中溶是一位秀才,精于书画篆刻,由于受到钱大昕的影响,也迷上竹刻,他以刻印章的方法刻竹,作品具有浓厚的金石味。


▲钱大昕像


清代中后期,竹人与文人的关系更味密切,且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乾隆进士张陈典精于竹刻,所制笔筒镂空深刻,极为工巧。晚清秀才程庭鹭、程祖庆父子,都擅长书画篆刻,也精于竹刻。嘉定竹刻博物馆藏有程庭鹭的“松风琴趣图臂搁”,高古简洁,极具文人笔墨韵味。秀才赵鼎奎、周次咸等都是名噪一时的竹刻好手。


▲清 程庭鹭  松风琴趣图臂搁  嘉定博物馆藏


至民国时期,尽管竹刻已经式微,仍有不少文人雅士参与竹刻,流风遗韵,代代不绝。如万一鹏,精于书画,亦善竹刻,所刻“竹叶络纬笔筒”藏于嘉定竹刻博物馆,嘉定乡贤胡厥文先生曾在笔筒题写了长段跋文,称之为“瑰奇古茂,精雅绝俗。”胡厥文、胡叔常昆仲尽管已是现代知识分子,也喜爱竹刻,年轻时也曾亲自动手刻竹,后来他们十分关心嘉定的竹刻事业,为嘉定竹刻的传承和振兴大声疾呼。直至晚年,胡叔常还曾向嘉定博物馆捐赠过数件竹刻精品,这些竹刻已成为如今嘉定竹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民国 万一鹏  竹叶络纬笔筒  嘉定博物馆藏

▲民国 万一鹏  竹叶络纬笔筒背面  嘉定博物馆藏

▲胡厥文为嘉定竹刻题词

来源:  嘉定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