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佛首现身牛年春晚
现身牛年春晚的天龙山佛首,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这尊佛首由东瀛国际拍卖的董事长张荣先生无偿捐赠。张先生助力回家的国宝远不只这一件——近二十年来,他先后促成超过100件海外流失文物回到国家博物馆——其中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29件为国家二级文物。小编曾第一时间采访了张先生本人,详情请点击微视专访:无偿捐赠!佛首回归万众瞩目,东瀛国际张荣细说背后故事
2020年11月17日,我驻日使馆举行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先生(左)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图为驻日使馆公使杨宇(中)见证,公使衔参赞石永菁(右)与张荣签署捐赠文件。国家文物局供图。
国宝天龙山佛首出现在东瀛国际的拍场,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司不错的征集能力。
东瀛国际的拍卖会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拍品数量多、质优,这源于东瀛国际对作品品质的把控;二是生货多,张荣先生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东灜国际上拍的中国艺术品95%来自日本本土;三是价格有捡漏机会和升值空间。而这也正是市场最期待的。
最美人间四月天,东瀛国际2021春拍即将启幕。400余件标的,可分为书画、陶瓷、文房、古玉、青铜、漆器等板块,整体拍品依然是生货居多。
鸡蛋大王伊势彦信旧藏是一块市场的金字招牌。他走的是艺术与学术并行的专业路线,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均来源有据,著录详实,并有诸多专家学者为之把关,可谓每件都是各个时代之精品。在三月的东京中央春拍中,先生的五件藏品以5630 万港币落槌,市场表现非常亮眼。
东瀛国际春拍的领衔之作就是一件伊势彦信旧藏宋代龙泉窑青瓷广口壶。在日本的博物馆中,被列为国宝的中国瓷器有8件,其中龙泉窑青瓷就占了3件,可见东洋文化对龙泉窑青瓷的喜爱及重视。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南宋时期,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青瓷质量显著提升,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南宋庄绰《鸡肋编》即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此时所创制的白胎厚釉青瓷(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洗炼典雅,莹润内敛,质地精致,“端庄杂流丽,刚劲含阿娜”,无开片或流釉,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宋代臻乎完美、达于纯美的美学精神,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
此器为南宋龙泉窑青瓷作品,器形规范端庄大气,胎壁极薄,胎色白净,造型刚劲有力而不失温雅。釉色青丽润泽如初生之梅子,苍翠欲滴,为南宋龙泉窑青瓷最优秀之作,可遇而不可求。更难得的是,此壶有两次权威出版记录,更是为之增色不少。宋 龍泉窯青磁廣口壺
《千声·万声と龍泉窯の青磁》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1996年10月 P28.109號。
《中国陶磁名品展》石川県美術館 2012年4月 P47.39號
另一件瓷中重器是一只北宋定窑刻花盘,该盘敞口,圈足,芒口覆烧、铜覆轮。盘心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为宋代定窑之精品。
北宋定窯刻花盤
Lot 1680
元~明 剔犀凤穿牡丹纹长方盒是本次拍卖的漆器代表作,通体底部髹黑漆,漆质精良,光泽纯正,盒盖正面图案为一只凤凰飞翔在牡丹丛中,花蕊层次丰富,极具有雍容华贵之态。四周饰有著挺拔饱满的牡丹花纹,雕刻细致,布局繁密,姿态生动,漆质润泽坚实,间隙处微露朱底漆。刀法利落,牡丹花花叶翻转自然,脉络流畅,漆面起伏婉转,大气之中不乏细腻,代表了元代剔黑工艺的制作水准。规格:L:17.7cm W:9cm H:10.5cm丝绸之路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并与中原的技法交流与融合。到唐代,金银器物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工匠们对金银捶揲技法已掌握纯熟,这件唐 舞马衔杯纹银壶,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由一整片银片捶打成型。在壶身两面,有两匹对应的鎏金骏马。该壶极为轻巧且纹饰精细,是市场上少见的唐代银制佳器。
伝檀芝瑞笔 竺僊梵僊賛竹石图
Lot 1554
款识:展舒一卷则潇湘,绿叶猗猗冷露光。秋入画图烟雨里,笔头风色转凄凉。再来看一件书画重磅——《伝檀芝瑞笔 竺僊梵僊賛竹石图》。竹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有勾勒填色的“画竹”和笔墨写意的“写竹”之分。观此图以墨笔写坡石茂竹,行笔沉着稳健,精细入微;坡石皴法浑厚,竹丛浓淡错落,枝叶扶疏。近处墨竹墨色较浓,其后渐转稀淡,烟雨朦胧,笔头风色委婉而生。竹叶自然下垂,生动地写出竹子在烟雨中的姿态。上方有竺仙禅师题:展舒一卷则潇湘,绿叶猗猗冷露光。秋入画图烟雨里,笔头风色转凄凉。此作著录于《国华》2019年10月1487号第28~31页。 作者檀芝瑞,元明之际画家,生卒年不详。只见于《中国美术人名大辞典》,寥寥数语。介绍为元代人,擅长梅兰墨竹。工画墨竹,千竿万株森然成林,亦擅梅兰,日本君台观藏有其画。竺仙梵仙(1292-1348),又作竺仙禅师,中国元代东渡日本的竺仙和尚。1329年竺仙梵仙38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当时已是日本镰仓末期,战乱不断,但还是受到了日本幕府北条高时、足利尊氏等的上下尊崇,曾先后任净智、南禅、建长诸寺住持。学识渊博,善诗文偈颂,著有《竺仙和尚语录》七卷及其《补遗》一卷,另有《来来禅子集》、《来来禅子东渡集》、《来来禅子东渡语》各一卷。其著名弟子有椿庭梅寿、大年法延等。梵仙所属的“金刚幢下”日僧及其门下,对于五山禅林的文学、印刷事业、禅林梵乐作出了很大贡献。竺仙梵仙的法系被称为“梵仙派”。
东瀛国际2021春拍将于4月20日上午9点开拍,联拍在线将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欢迎在线竞买,得偿所愿。规格:畫:56×35cm 約1.8平呎;跋:56×104cm 約5.2平呎规格:畫心:50.5×115.5cm 約5.2平呎;額:L:73cm W:166.5cm说明:此件横额榜书,苍劲雄强,氣派磅礴;严守法度,浩正端庄,為慈禧皇太后御笔。“繁采揚華”出自魏晉時期木華的散文《海賦》。“繁采扬华,万色隐鲜。”原為描寫海螺蚌埠貝殼閃耀著綾羅般的光彩,令萬般珠寶黯然失色。將其題於皇家匾額之上,盡顯皇家的王者雄風,廟堂之高,富麗至極。在晚晴的時代背景之下,“揚華”二字也許更包含了這位大清國掌舵人的內心期望。四字上方鈐有三方慈禧太后御笔匾额常用印:“数点梅花天地心”、“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三方一组,并排而用。其中“数点梅花天地心”出自宋元之際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之《冬》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意為看那幾朵盛開在冬日的梅花,就能體會天地孕育萬物之心。“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句出宋黄干《复李贯之兵部》句“使此心和平仁厚,真与天地同意”,即心与天地同一意志。作者介绍:慈禧(1835-1908)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州正蓝旗人,名杏贞,乳名杏儿。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款識:情絲不斷。白石山翁畫於舊京西城太平橋外之借山吟館。說明:“情絲不斷”是本畫的主體,畫面中寫蓮藕兩支、馬蹄(荸薺)若干,笔墨淋漓,简练生动,意境淳厚,天趣横生。藕,諧音“偶”,意為佳偶。藕即使折斷,絲仍然相連,借以比喻情意綿綿;馬蹄味道甘甜,象征相思之甜。雖為日常見慣之物,卻被白石老人寄予了深層內涵,超越了內容本身,充滿詩意乃至生命智慧和生活哲理。天真爛漫的筆調,司空見慣的形象,往往能直接的打動人心,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境界。
款識:甲申秋日青城山中寫似舍傑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居士。鈐印:張爰(白)、大千居士(朱)藏印:舒眉閣珍藏(白)、王歷畊珍藏印(白)说明:張大千曾在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潛心古法。並自號“青城山客”。這是他在繪畫上潛心古法,外師造化的時期。此扇正是描繪了當時清遠幽靜的青城山景,全畫惜墨如金,以一當十,筆簡形賅,筆盡而意周。雖逸筆寥寥,而意蘊悠遠。作者简介:张大千 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尤善山水。一生充满传奇,如曾赴日学染织,又入寺为僧,并在战火中远赴敦煌临摹壁画等。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更被誉为近代绘画史上一大家。
作者簡介: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款識:雲想衣裳花想容。山口先生屬。乙卯十月吳昌碩。作者簡介:一宁(1247—1317)元代僧人。俗姓胡,号一山,法名一宁,临海县(今临海市)城西白毛村人。自幼出家天台山为僧,后居普陀山。修禅宗临济宗,精研佛典,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曾为江浙诸路释教总统,赐号妙慈弘济大师。元大德三年(1299),出使日本,被日本大臣条贞扣留。后为西京南禅寺主,居日本20年,在镰仓、京都等地传授禅宗学说,称“一山派”。对日本佛教、艺术、文学、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去世后,受日本后宇多天皇礼敬,赠“国师”谥号。有《语录》传世。
釋文:剎那放下,無事久煉,身心冈然。捉月狂猿,澗底吞霞,狡兔雲邊。作者简介:黄檗隐元(1592-1673),俗姓林,名隆琦,字曾,号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周游各地,遍访名师,崇祯八年(1635年),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
東京同一收藏 此件唐三彩骑马俑,马上骑一胡人,深目高鼻,侧面微笑,身穿右衽折领长衫,陶马体形肥壮,作静立状。马鬃呈黄棕色,人物以黄、绿色为主,色彩搭配得当。造型栩栩如生。
口外撇,浅弧腹,圈足。里外满施白釉,盤内釉里红绘鳜鱼三条,寓意富贵有余。胎质坚白,釉面莹洁,釉里红发色纯正,是雍正时期典型官窑作品。
规格:L:58.5cm W:19cm H:51.5cm
明萬曆 青花五彩十二角盒
Lot 1604
规格:H:8.6cm D:12.6cm
万历的五彩是明代彩瓷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人们往住将“万历五彩”与“成化斗彩”并提把它誉为明代制瓷业的一大成就、此器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结合,色彩浓艳,配以满密花纹,相得益彰。
清乾隆 鐵砂釉貫耳扁瓶
Lot 1610
规格:L:22cm W:15.5cm H:34cm
民國 礬紅描金人物紋琮式瓶
Lot 1622
规格:L:16cm W:16cm H:35cm 帶座H:37.5cm
宋 油滴斗笠碗
Lot 1686
本品即为北方窑口仿建窑之作。盏作斗笠形,敞口,斜壁,小圈足,形制优雅。胎色较白,内外满施黑釉,釉层较建窑更薄。釉面分布大小银灰色油滴斑,似漆黑夜空中的满天星斗,美丽动人。整器胎釉精良,制作细致,艺术效果不逊建窑作品,堪称精品。
此碗敞口,弧腹,小圈足,通体施青釉,開片苍翠如玉、釉质肥厚莹润。碗外圈刻莲瓣纹图案,莲瓣纹样规整,侧视该碗,宛如壹朵盛开的莲花。整器造型规整,胎体厚重,釉色均匀深沈,是不可多得龙泉大鎌精品。
规格:L:11cm W:9.6cm H:9.6cm耀州窑作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其产品品种多样、形态各异。除有一般造型的碗、盘、瓶、壶等之外,更有一些不常见到的造型别致的器物。仅照明灯具在不同时期就有多种釉色和造型,有油灯、烛台,还有一批为当地矿工使用的独具特色的鸡娃灯。此器形象生动的蹲狮形烛台,结合耀州窑狮纹装饰。
高丽青瓷是高丽时期继承新罗时代陶瓷器工艺传统生产的瓷器。高丽青瓷高雅、美丽、清新,呈青翠的绿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唐朝浙江越窯青瓷名揚四海,亦刺激朝鮮青瓷的發展而生產高麗青瓷。嚴格地說早期的高麗青瓷在器型和釉色方面受到宋代汝窯、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等影響外,來自江南的秘色越窯啟發尤其大,而使高麗青瓷的器型和釉色在12世紀達到巔峰。此洗為12世紀高麗青瓷産品。
此盘的画面构图、雕工磨制与永,宣朝漆器几近相同,是永宣朝雕漆的延续,非常珍贵。
规格:L:7.3cm W:6.9cm H:23cm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加官进爵,欢庆胜利。
圆形,圆钮,外围方形界格内十二枚乳钉和十二地支纹相间环绕。方形界格的四角和博局纹将主区分为四方八区,每区分置一枚乳钉和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羽人、独角兽、雀鸟等纹饰。主纹饰外环绕一周铭文:“氏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四海”。铭文带外环绕一圈栉齿纹。宽镜缘上内饰一圈锯齿纹,其外一周勾连云纹。
规格:L:12.4cm W:9.5cm H:2.2cm作者簡介: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他著述亦丰,除《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外,还有《进奉文》、《经筵讲义》、《增默庵文集》、《增默庵诗集》、《芳坚馆题跋》、《使蜀日记》等。 鑒定者:相浦紫瑞,1912年出生于日本福冈,福冈教育大学教授,为日本著名中国砚台及文房研究专家和收藏家,是继坂东贯山之后最为著名的古砚研究专家,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超高的专业水准。曾出版有《洮河绿石、澄泥砚、诸砚》(1966年)、《端溪砚—历史、特质、余话》(1974年)、《歙州砚—历史、特质、余话》(1974年)、《端溪砚鉴定法》(1976年)、《图说端溪砚》(1992年)等诸多古砚研究专著。
规格:L:18.5cm W:12.5cm H:4.2cm出版:《文房会報》第31號,東洋文房愛好會,2003年6月,31頁。鑒定者:相浦紫瑞,1912年出生于日本福冈,福冈教育大学教授,为日本著名中国砚台及文房研究专家和收藏家,是继坂东贯山之后最为著名的古砚研究专家,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超高的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