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金申:十六国时代的佛像

2019-01-29   1153次浏览



人物名片 | 金申


联拍在线鉴定咨询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

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在佛教文化、考古、鉴定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对禅意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就斐然。央视《鉴宝》、《寻宝》节目专家。


主要著作: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

《佛教雕刻名品图录》

《佛像的鉴定与收藏》

《佛像的系谱》(译作)

《历代佛像真伪鉴定》

《海外及港台收藏古代佛像珍品》


专家风采



十六国时代的佛像


我国的早期佛像遗迹, 在内容上往往和道家以及神仙方术混杂在一起, 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佛像,应该是在3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十六国时代才正式出现的。

历史上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从304年刘渊称王,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为止,前后共一百三十五年。活动的疆域也多在今甘肃、陕西、内蒙、河北一带、即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



此时也正是佛教初传入中国二三百年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虽有陆路与海路之分,但相当大的比重上,佛教是循着丝绸之路而进入内地的。十六国的疆域也多分布在丝路附近和黄河流域。十六国的首领又往往多崇信佛教,西域的高僧佛图澄(232-348年)、鸠摩罗什(344-413年)等高僧都曾被后赵(319-351年)的石勒、石虎叔侄和后秦(384-417年)的首领姚兴所迎请,礼遇甚高。

前秦(350-394年)、北凉(401-439年)的上层统治者也都曾凿窟建寺、塑造佛像,至今十六国时期的石窟在敦煌、金塔寺、天梯山、文殊山、炳灵寺等都有遗存,十六国时代的石塔,甘肃一带也常发现。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的小铜佛像也仍有不少传世品和出土品。这些佛像由于绝大多数佛像没有铭文,所以到底是十六国时代哪个朝廷铸造的很难确指,但他们的造型规律还是一致的。

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佛像当数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鎏金铜佛坐像,像高39.7厘米,甚为高大, 是现存的十六国佛像中首屈一指的名品 (原出土地不明,现藏美国旧金山艺术馆)。

佛像呈高肉髻,束发状的佛发,宽额,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大衣,衣纹形式为图案化的U形,等距离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纹断面是浅阶梯形的,双手重叠于胸前作禅定印,趺坐在四方台座上。



台座正面有边框,上刻云气纹。注意正面有三孔均匀分布,结合其它佛像分析,这位置两侧大概原来应该嵌有两头浮雕的狮子,中间部分当年应嵌有水瓶花叶或者是汉式的博山炉 。重要的是背后残留有铭文∶

建武四年岁在戊戌八月卅日,比丘竺…慕道德…及…三…生…

建武是十六国后赵年号,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来迁都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石勒、石虎叔侄都笃信佛教,当年佛教兴盛,所以至今河北地区中部地区十六国时期的铜像屡有出土。

比丘竺某,根据他的竺姓判断,可能是印度或者是西域地区的僧人,因为在3世纪左右僧人的法名前冠以”竺”,往往表示他的籍贯是印度,冠以“支”往往表示他的籍贯是大月支,冠以”康”则说明他是康居人。

建武四年(338年)鎏金铜佛坐像是目前惟一有确切年代的最早的鎏金佛像,是佛教美术史上的代表之作。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鎏金佛坐像(高19厘米),也极为重要。 此像的形式和建武四年坐像大同小异, 只不过佛像下铸四足,与像身连为一体。这种作法较为少见,十六国时代的佛像绝大多数是佛像身躯部分和四足是分别铸造的,然后套接在一起的。这尊佛像的四足表面上刻有发愿文 ∶

胜光二年已巳春正月朔日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

据发愿文可知,此像是匈奴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中书舍人施文出资铸造的。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内蒙鄂尔多斯),418年一度夺取长安即称帝,431年为吐谷浑所灭,此像是灭国前二年所造。



上述二像均有汉字铭文,为我们判断这类金铜佛像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

值得注意的还有1979年西安文管会从废铜中收购的一尊金铜禅定佛像(高13.4厘米),磨光肉髻,通肩大衣,衣纹在肩部断面呈起伏阶梯形,立体感颇强。像背后刻有佉罗文,据林梅村先生考证,意为“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并认为铭文的特点应是公元4世纪末。弗斯陀迦·慧悦应是大月氏望族摩迦列的后裔 。



佉罗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2-4世纪流行于中亚,4世纪后渐废,在于阗、疏勒、龟兹及敦煌汉长城遗址中都有发现。内地则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发现过一处佉罗文井栏题记。而长安发现的这尊佛像的大磨光肉髻、面相有些类似汉族,大衣前的坐垫为汉代流行的菱格纹和三角纹,从诸方面风格分析,此像是制作于中亚至长安一带的,铸造者可能是汉化了的大月氏人。

尽管带铭文的十六国佛像甚为稀见,但上述三尊金铜像像却代表了中亚-长安、陕北-鄂尔多斯、河北三个大区域的风格。尽管地域广阔,但风格上并没有截然异趣的感觉,而是时代感很强,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

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北宋村出土了一尊铜佛像,像高19厘米,全体由佛身、光背、圆伞盖和四足方座共四部分组合而成,各部分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光背上铸有二供养人、二飞天,正上方佛像头部又有一小坐佛,当是象征着身居兜率天宫的弥勒佛,在伞盖边缘还残留着垂饰物 。 

甘肃泾川县玉都乡也出土过一件同类型的佛像,高19厘米,构造与石家庄北宋村佛像大同小异,佛像的光背为身光背和头光背二重组合式,上方为圆形天盖,盖顶亦饰有莲瓣纹。 如此完整的十六国佛像堪称绝品 。

 


十六国的佛坐像无例外一律均着通肩式大衣,胸前及前襟部衣纹呈U形或V形状,衣纹断面呈浅阶梯状,尤以两臂部分衣纹刻划深刻有力,层次明显。 衣纹呈现一种图案化、程式化的形式。

佛像趺坐的方台座两旁无例外浮雕二伏狮子,狮子头呈正面, 二狮子之间浮雕水瓶, 或者作汉式博山炉,炉两侧有供养人。可以说,十六国佛像是含有犍陀罗佛像因素的中国式的佛像。 

十六国时,北方盛行坐禅,这种小像是禅观的对象或是祈福禳灾的供养佛像。和早期石窟一样,十六国时的造像种类较单纯,这种小铜像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禅定佛坐像,其它样式的佛像极少见。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尊佛立像(高15.8厘米) , 头部为磨光肉髻、蓄髭、通肩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整体造型仍然是犍陀罗佛立像框架。 台座上刻“造佛九躯”数字。 

十六国的佛像可说是我国公认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单尊铜佛像,虽然在此之前东汉的墓室墓葬中已出现了早期佛像,如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上已有一佛二供养人的佛雕像,又四川麻浩汉墓横梁上也浮雕有佛坐像。但那时是基于什么理论将佛像安置在墓葬中尚可探讨。作为单尊的以礼拜供养为目的佛像似应以十六国佛像为始。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前后延续了一百多年,应该说也有个时代先后的问题,由于带款者甚稀,少量出土品也不能确认地层早晚关系。故有人认为禅定佛像的双手早期像因表现力还较单调,故双手表现为手背,似乎是双手抚于腹上一样,时代偏后,表现力渐成熟,双手则制成上下重叠状,可以立体地表现禅定印的双手了。 


送鉴指引


通过联拍在线官网

(www.51bidlive.com)

联拍在线微信端、APP端

均可轻松送鉴

送鉴热线

400-608-1178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