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1310次浏览
叶英挺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
人物名片
叶英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1963年7月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毕业于丽水师范学校龙泉分校,从事教师,并于1983年-1986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深造。1994年任校办厂厂长。1996年开始到丽水发展,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余载里遍探龙泉窑窑址,收藏龙泉窑青瓷1000多件,从教师、实业家转身成为一名龙泉窑青瓷鉴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知名收藏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尤其2005年《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问世,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龙泉存在明代官窑”这一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轰动一时,被有关陶瓷界考古专家誉为“改写陶瓷史”。引发中央台等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近几年来,他还身体力行传播与光大龙泉窑青瓷文化,受邀在多所高等院校及各地艺术鉴藏沙龙做龙泉窑青瓷专题讲座。此外,他还热心文物保护事业,致力于海外文物回流,并和港台以及日本、美国等海外藏家、业内人士多有交流。
专家风采
学习收藏,断代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拿到一件器物,我们常常会问:哪个年代的?对一件器物的认知往往就是从断代开始。
关于断代,我想先举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朱伯谦先生编《龙泉窑青瓷》一书时,曾到各地搜集第一手材料。那时候丽水市博物馆还没有对外开放,朱先生坐吉普车先是到青田文管会,看了大批窖藏出土的残片。青田是丽水下辖的一个县,是刘伯温的故乡,华侨众多。青田最出名当然要数青田石雕,不是龙泉青瓷。但青田也多次出土过龙泉青瓷,青田文管会就曾保存了一批工地出土的龙泉青瓷残件。当时出土时,工地的民工以为里面有金银财宝,被打破了,只剩下一件葫芦瓶。后来这件葫芦瓶就收录到朱先生的书里。然后,朱先生去了温州市博物馆,看到一尊观音坐像,非常精美,是1965年温州市郊白象塔出土的,年代窑口一直无法确定。
看这件佛像的釉色,既像越窑又有区别,像龙泉又存在差异,当时相关的资料非常欠缺,所以界定比较困难。朱伯谦先生一开始把它定为北宋龙泉,但他自己也表示存疑,所以收录到《龙泉窑青瓷》这本书里时并没有注明窑口。直到后来发现了瓯窑残片,经过比对,才确定这件佛像不是龙泉窑而是瓯窑的。瓯窑位于瓯江两岸,并因此而得名。瓯江发源地在龙泉凤阳山,流经龙泉大窑、溪口窑,从丽水到青田一直流到温州。瓯窑在唐五代北宋时期生产过很多青瓷,但是整个收藏界、考古界对瓯窑“知之甚少”。直至对丽水吕步坑窑址作了发掘,才慢慢认清龙泉窑与瓯窑的区别。
这件佛像虽然一开始由于相关考古资料匮乏而无法确定窑口,在断代上则无可争议是北宋的。白象塔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政和五年(1115)建成。也就是说,1115年是这件佛像制作年代的下限。而且同时出土的还有大批其他材质的北宋佛像。由于白象塔有明确纪年,这一件佛像就成了不可多得的断代标准器。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对于器物断代问题,找这类断代标准器非常重要,因为它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可以成为我们鉴定的依据。比如这件佛像,其开脸、头饰、衣着等都代表了北宋时的风格,尤其这种坐姿搭配假山海水纹的须弥座,是典型的“水月观音”造型,在北宋非常流行。我们掌握断代就是要学会在一件器物上找这样的时代特征,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纪年瓷、标准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再看一例南宋龙泉窑露胎瓷塑观音像。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去年这件观音像在我们馆于北京华夏古玩城举办的 “青出于蓝”——首届龙泉窑青瓷民间收藏精品展上展出过,是从全国各地征集到的精品之一。在展出时就有一位藏家看中并收藏。对于它的年代,我们在展览时就明确定为南宋。当时有很多人质疑:瓷塑是露胎的,露胎产品大多不是元代的吗,能到南宋吗?另外,这件瓷塑的坐姿非常罕见,也有人提出异议:坐姿不自然,没见过。我当时就查找了大量资料,类似的完整件基本没有,但是江苏省出土过一个残件,头已缺失,从身体及座来看,与征集来的这件是一模一样的。对比前面提到的瓯窑观音像,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坐姿,都是相对随意的“游戏姿”,对比北宋造型,南宋这件也有水月观音的影子。人物的衣纹,北宋这件衣服上有细腻的刻划花,南宋观音像虽然是梅子青厚釉,还是把衣服上的纹饰体现出来了。这种衣纹上的细节在元明的佛像里几乎是找不到的。尤其像元明较常见的弥勒佛,做得很简练,形象上固然较为生动,衣饰上却往往只用一些皱褶来表现,十分简略。
另外从断代鉴定的角度而言,个人认为釉色也很关键。宋代的梅子青与元明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宋代的梅子青,有青澈见底,翠色欲流之感,而元明梅子青普遍青中泛黄,所以我们也通常把元代的青釉叫“橄榄青”、“豆青”之类。再看上图瓷塑观音像,毋庸置疑是龙泉窑产品,胎都用不着看。因为其釉水就是宋代最典型的梅子青釉,发色纯正,釉质炉火纯青。这样的釉色水准就是在宋代也是百里挑一。据以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古代烧窑的成品率实际上很低,一件器物要烧成理想的釉色是很难的。以至于到了民国,龙泉仿制古青瓷的代表人物,曾两任龙泉八都区宝溪乡乡长的陈佐汉先生,就曾提出改造龙泉窑的烧制方法,因为传统的土法烧制成品率实在太低,太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可见,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尊佛像是南宋时期烧制非常成功的一例了。
对于这件观音坐像,还有人提出,脸部不美不好看,呈现老态。我们可以来看看另三件宋代的龙泉窑瓷塑观音。
纵观这三尊佛像,脸部都有点粗,似乎都不太注重面相的美。我们要知道,观音在宋代之前是男相的,从北宋时的大量佛像包括前面提到的瓯窑水月观音,都还是以男相为主,但从南宋开始,女性化的观音形象渐占主流,到元代,就基本上全是女相的观音了。所以,南宋可以说是观音形象转变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此时观音形象还没有定型。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现代人的审美来评判宋代的瓷塑观音。
其实很多人因为没见过而产生怀疑也很正常。当时买了这件观音的藏家后来曾要求退货。可能拿回去遭到周围人的质疑,他自己也被说的缺乏自信了。我说不用退,客人拿来展览交流,双方都是自愿的,我喜欢退给我好了。我认为这个佛像很好,很难得。我记得以前,朱伯谦先生每见到一件好东西就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件东西,十分难得!”面对此尊观音坐像,我的心情和朱先生是一样的。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当年广东人收藏古董是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广东人曾经到我们浙江龙泉地区收了一对梅瓶,后来又觉得这东西既不像越窑又不像龙泉,时代也搞不清楚,最后判断是赝品,拿来退货。当时找了我,我说东西是老的,退不来,要么就卖给我好了,我喜欢。那个时候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谁也没见过尺寸那么大,制作那么精美的龙泉窑梅瓶,以至于把五代北宋的梅瓶误认为是现代的仿品。有标准器固然好,没有标准器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单方面去否定,而应该综合考量。
以下再举龙泉窑梅瓶的例子,我们一件件看:
篦划纹带盖梅瓶
这件梅瓶做工看起来比较粗糙,釉水单薄,呈色不均,局部青中泛黄。可能大部分人会把它认作北宋产品。其实这是丽水南宋墓葬出土的,南宋淳熙五年(1178)何偁墓。记得当时是由丽水文管会吴东海先生负责考古发掘的。这件梅瓶告诉我们,断代不能光看表面现象,不能仅凭它“又粗又笨”、釉水薄,发色不佳,就作出判断。我们要保持客观,首先找断代标准器,认真总结经验。
弦纹带盖梅瓶
这件器身比较修长,通体修饰弦纹,釉色也不太好,也容易被误认为北宋。这是丽水松阳县西屏镇出土的,南宋庆元元年墓葬,属南宋早期。如果看这件梅瓶的底部,还会发现特别像北宋,由泥团垫烧而非垫饼。这和另一件南宋早期的“河滨遗范”款碗是如出一辙的,都延续了北宋的垫烧法。
“河滨遗范”碗
弦纹带盖梅瓶
造型和上一件类似。丽水松阳出土,也是底部不上釉,南宋早期产品。
粉青釉带盖梅瓶
这件釉色比较好,丽水庆元嘉泰三年胡紘墓出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几件梅瓶都是南宋龙泉窑生产的,虽然品质上存在差距,造型上是有共性的,比如都带有器盖,制作上偏于粗犷厚重等等。其实这很好理解,梅瓶是酒器,宽大的盖子自然是为了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杭州城就曾出土过很多带有泥封的梅瓶,有些还打上字样,是很明显的“酒瓶子”。由于梅瓶属于日常饮食器,实用性第一,在制作上往往没那么讲究,这与更注重美观的陈设器显然不一样。我们在断代时如果仅凭做工、胎釉等方面进行判断就容易失误。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