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难得一见!国家博物馆藏明代瓷器选粹

2018-11-13   2192次浏览


明 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

陈设品

高12.9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12.4厘米


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


明 黄釉盘

陈设品

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


明 绿彩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4.1厘米 口径17.5厘米 足径10.4厘米


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明 绿彩龙纹盘

陈设品

高4厘米 口径19.9厘米 足径12.2厘米


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清新悦目。后世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制品为佳。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故弘治器物遗存不多。此器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明 青花婴戏纹碗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5.4厘米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器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此器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明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陈设品

高5.2厘米 口径30厘米 足径20.4厘米


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内心为折枝石榴花纹,内壁为折枝硕桃、柿子、樱桃、荔枝四种瑞果纹,外壁为折枝莲纹,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外底糊米痕砂底。

黄地青花为青花瓷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在青花烧成后再于白釉上挂黄釉,复炉850℃~900℃低温焙烤而成。凝重艳丽的青花与色泽淡雅的黄釉地相互映衬,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烧,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量较大。其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铭款难辨其朝代。

成化盘多边款砂底,弘治、正德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所绘图案吉祥,寓有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纹饰排列别致,极富装饰效果,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1987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成化地层曾出土此类盘。


明 斗彩婴戏纹杯

陈设品

高4.9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2.7厘米


杯直口,深腹,圈足。外壁饰斗彩婴戏图,分为二组,一组为放风筝,一童奔跑拉拽风筝,一童在旁观望;另一组三童作斗草游戏,画面衬以流云、柱石、棕榈、芭蕉、青草等。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斗草、放风筝是古代孩童传统游戏,晋人宗懔《荆梦岁时记》记童嬉的节令游戏,五月五有斗草之戏。唐代路德延《孩儿诗》通篇记孩童的各式游戏,“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柳旁庸独坐,花底困横眠”。明成化年间,皇帝及万贵妃喜欢珍宝及精美器物,宫廷对瓷器需求猛增,制作精益求精。斗彩瓷是成化时期的精细之作。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成窑”记:“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明人、清人在著书立说时将明成化斗彩瓷器统称为“五彩”。

著名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评:“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成化官窑大器少见,器物有杯、盘、高足杯、碗、罐等,因此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传世品多见杯类,此器为其代表作。轻灵秀巧,胎薄体轻,釉质肥腴,施彩清新典雅,画意清新,玩童雅趣,活泼可爱,笔意纤柔,为斗彩器中的名品。铭款笔法生动,陈浏《陶雅》称:“成化楷法峭劲,姿态飞动。”

成化斗彩瓷器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得后世敬仰。此杯明代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竭力仿效制作。尤以明代嘉靖仿品制作较精,其形制太小,纹饰布局等均完全仿照成化斗彩婴戏杯,绘制笔法更加稚拙朴实,由于青花用料不同,嘉靖器选用回青料,青花蓝中泛紫,呈色浓艳;而成化选用的平等青料,蓝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时代特征鲜明。


明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陈设品

高6.7厘米 口径7.9厘米 足径3.6厘米


杯撇口,浅弧腹,下承以喇叭中空高足。外壁饰斗彩折枝葡萄纹,葡萄与叶子覆以浓重的紫彩,茎蔓填以黄彩,口沿、近足处饰青花弦纹,足内边自右向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质量高超,备受世人称赞。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有“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赞语。明王士性《广志绎》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成窑以五彩为上,其画彩高轶前后,以画手高,彩料精也。”

此杯为成化官窑的创新器形,精美秀巧,施彩明艳,绘工细腻,施彩多采用平涂技法,叶无反侧,诸彩浓淡相宜,尤其是葡萄采用了成化斗彩中著名的“姹紫”绘制,串串低垂成熟的葡萄,饱满晶莹,明谷应泰《博物要览》有“成窑上品,无过五彩。……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的赞誉。


明 斗彩花蝶纹罐

陈设品

高9.3厘米 口径7.4厘米 足径9.4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圈足。通体以红、黄、绿、赭和青花等斗彩彩绘折枝花卉山石纹,数只彩蝶飞舞其间。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成化时期烧造的斗彩器,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争奇斗艳,雅丽精致,堪称陶瓷艺术中之珍宝。清人朱琰《陶说》评:“古瓷五彩,成窑为最,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画手固高,画料亦精。”此造型源自明永乐时期翠青釉罐,成化时期有斗彩、五彩和青花品种,装饰纹样有牡丹飞蝶、九秋花草、缠枝莲花、莲塘水藻纹等。

造型饱满,胎质细腻,釉质温润肥腴,施彩明快艳丽,色彩缤纷,画意生动,绘制纤柔精细,疏朗明快,颇显宁静平和之气,为成化斗彩器中的精品。《博物要览》记:“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明成化瓷器上承明永宣之精萃,又锐意创新,一改永乐宣德时期雄健豪放的风貌,瓷器造型多玲珑秀奇,胎釉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竹园陶说》评:“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明 青花八宝纹高足杯

陈设品

高8.6厘米 口径7.9厘米 足径3.7厘米


杯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外壁青花装饰,绘有折枝莲托古钱、如意、银锭、方胜、宝珠、犀角、珊瑚、蕉叶八种“杂宝”。足内自右至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时期的御窑厂瓷器烧造日益兴盛,《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有青花、斗彩、白釉、黄釉、蓝釉、釉里红、青花绿彩、黄地青花等,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

成化青花选用“平等青”料,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

成化帝佞佛,佛以莲花喻妙法,各种净土均称莲花藏世界,又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又与“清廉”的“廉”谐音,象征着高雅与清廉,深受文人雅士的称颂,故成化时期瓷器多见莲花纹作装饰。“杂宝”为佛教中的八件宝物,瓷器上装饰的吉祥纹样之一,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此杯为明成化时期典型器,造型隽秀,胎薄质细,釉面洁白莹润,青花发色淡雅明快,纹饰潇洒流畅,为皇室佛前供器。此类成化器物深得清代雍正帝珍爱,传旨御窑厂仿制,制作较精细,足以乱真,常铭雍正本朝款或成化伪托款,款识笔力纤弱,无成化款识挺拔有力。


明 青花高士图梅瓶

陈设品

高33.2厘米 口径5.5厘米 足径11.5厘米


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通景绘高士图,高士立于郊野,旁有童仆捧剑侍候,左侧一男子向高士揖拜,周围衬以祥云、松树及山石花草,构成一幅祥和的人间仙境。

正统、天顺年间,社会混乱,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使人们产生超凡脱俗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寄托人们对美好平和生活的追求,此类高士图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所绘人物冠带、衣衫飘拂,表情生动,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画意洒脱飘逸,艺术风格活泼自然,有文人画的笔情墨意。画面笔触不甚清爽,所绘云纹,粗重豪放,呈灵芝状,时代特征鲜明。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明代瓷绘:“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


明 青花狮子戏球纹梅瓶

陈设品

高37.8厘米 口径5.2厘米 足径13厘米


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器青花装饰,肩部绘折枝花卉纹,腹部为狮子戏球纹,辅以祥云、火珠、杂宝纹等。三狮奔逐绣球,相互呼应,形象生动逼真,神态威猛。胫部为蕉叶纹。

狮子在我国古代被视为吉祥瑞兽,在新春和喜庆之日,常以舞狮助庆,取其形象威严而勇武,祈能驱害避邪。《坤舆图》说狮“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掷以球,则腾跳转弄不息”。狮子戏球是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和传统娱乐活动之一。

《汉书.礼乐志》中记载,舞狮之习在汉代已流行。一般由一大一小狮组成,合舞绣球。因“狮”与“师”谐音,大狮、小狮分别寓意太师、少师。太师、少师是古代官名,分别与太傅、太保及少傅、少保合称为三公和三少。太师是朝中地位最高的职位,少师地位仅次于太师。狮子戏球纹为吉祥图案。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多事之秋,政治动荡纷乱,先后有“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是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史书载,在不足三十年内,明政府屡次对瓷器的生产有禁烧、减烧的戒令,加上传世品铭有此时期纪年的瓷器十分罕见,正统至天顺时期烧瓷面貌不清,陶瓷史界称为明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随着陶瓷界对传世品的造型装饰纹饰、工艺特征、胎釉等方面的排比研究,以及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和各地纪年墓出土器物的研究,揭示出“空白期”瓷器“不空白”的真正面目。它正处于在宣德与成化两个制瓷高峰中间,孕育着从宣德雄健浑厚的艺术风格向成化玲珑秀丽的转变。“空白期早期”的瓷器,纹饰俊巧,严谨秀丽,与宣德瓷器风格相近,“空白期后期”的瓷器,绘制柔软,线条纤细,接近成化风格。

此器造型挺拔古朴,胎体厚重,釉面青白肥润,青花色泽浓艳,纹饰粗犷,绘制洒脱遒劲,展现出正统瓷器的艺术风采,为空白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明 黄釉盘

陈设品

高2.9厘米 口径12.8厘米 足径7.3厘米


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施黄釉,外底施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器胎体轻薄,黄釉娇艳,色泽明快,光洁素雅。

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期,从此成为明清两代官窑的传统品种之一。在明代,黄色是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嘉靖年间定四郊各陵瓷器的颜色,“方丘黄色”,即祭地用黄釉瓷。黄釉器有二种施釉方法,其一,在白釉器上罩黄釉,低温二次烧成;其二,在胎坯上直接施黄釉烧制。宣德黄釉器为二次烧成,器物有盘、碗,但传世品罕见。


明 蓝釉暗花双龙戏珠纹盘

陈设品

高4.7厘米 口径19.7厘米 足径12.2厘米


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外壁施高温钴蓝釉,器内施白釉,暗刻双龙戏珠纹,外底施白釉,暗刻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器口呈白色,俗称“灯草口”。

高温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釉中掺入适量钴料作着色剂,生坯施釉,在1280℃—1300℃高温下烧成。元代景德镇窑始烧,造型有梅瓶、碗、盘、爵杯等。明代蓝釉又称为“霁蓝”、“霁青”、“祭蓝”等,据《大明会典》载,嘉靖九年(1530),定四郊各陵瓷器的颜色,“圜丘青色”,即祭天用蓝釉器。

宣德时期蓝釉烧造工艺技术娴熟,釉面光润,釉质肥腴,色泽纯正如蓝宝石鲜丽,又称为“宝石蓝”。后人推宣德蓝釉为宣窑中的上品,清乾隆《南窑笔记》记:“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釉三种,尤为上品。”宣德蓝釉器有刻花或印花装饰。此盘古朴端庄,釉质匀净光洁,色泽明亮艳丽,为宣窑蓝釉瓷中的精品。


明 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碗

陈设品

高8.2厘米 口径15.8厘米 足径5.6厘米


碗撇口,弧壁,高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暗刻缠枝莲托八宝纹,近足处为莲瓣纹,足外墙处为卷草纹。器内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纹饰刻划纤柔,线条流畅。明张应义《清秘藏》记:“我朝宣庙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白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皆发古未有,一代绝品,出龙泉、钧州之上。”宣德白釉瓷有“汁水莹厚如堆蜡,光莹如美玉”的赞誉。


明 白釉盘

陈设品

高5.4厘米 口径31.2厘米 足径22.7厘米


盘收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内外壁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盘中心青花单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细砂底。通体光素无纹。此器铭款规整,笔力遒劲,陈浏《陶雅》称:“宣德款如宋椠书,最有意味。”此盘为宣德时期的典型器,有青花、白釉等品种,白釉器见有刻划束莲纹及光素两种。


明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陈设品

高7.1厘米 口径20.2厘米 足径6.7厘米


碗撇口,深腹,圈足。青花纹饰,器心双圈内绘团花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双层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团花,又称为“月华”纹,是华盖的变形,此器胎薄体轻,青花发色纯正艳丽,工整的图案,清新的画意,与秀美的造型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与和谐。


明 青花折枝花果纹碗

陈设品

高9.7厘米 口径27.6厘米 足径11.1厘米


碗撇口,宽口沿,浅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外壁绘六组折枝花果纹,有折枝石榴、桃、枇杷、葡萄、柿子纹等,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近底处绘莲瓣纹,足墙绘折枝花果。

明代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阶段,不仅质量高超,而且规模、烧造数量较大,景德镇御窑厂的瓷窑在宣德年间增至十八座,据《大明会典》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下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青花瓷为宣德时期主流产品,造型丰富。此碗为宣德青花的典型器,胎体厚重,青花浓艳,纹样吉祥,寓有“多子多福多寿”之意,为宣德青花瓷的佳品,除绘折枝花果纹外,尚有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灵芝、莲花八宝、松竹梅、云龙纹等图案。


明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陈设品

高7.1厘米 口径20.2厘米 足径6.7厘米


碗撇口,弧壁,圈足。器青花装饰,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近足处绘莲瓣纹。图案化的装饰使器物更显沉稳庄重,纹饰精细工整,古朴自然,为宣德青花瓷的代表作。清康熙、雍正时期有仿制。


明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合碗

陈设品

高7.5厘米 口径16.8厘米 足径9.6厘米


碗撇口,深腹,折腰,腹下部凸起弦纹两道,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纹,折腰处绘花卉纹,器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造型别致,纹饰线条流畅,工整细腻。清朱琰《陶说》记:“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此碗原应有圆顶盖,加盖后与碗体上下相合,故称为“合碗”或“盉碗”。“合碗”盖面与碗的纹样一致,盖内与碗心有对铭青花款识,见有楷书或篆书款。清代合碗盖钮多作蹲兽式。“合碗”为明宣德时期创烧的新器形,清代雍正时期有仿制。品种多样,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彩、青花红彩、蓝地白花、红釉及仿汝釉等,青花器常绘缠枝莲托八宝纹、云龙纹、折枝花纹、缠枝莲纹、海石榴等。


明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陈设品

高10.7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4.7厘米


碗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器饰青花纹样,主题纹饰以淡笔描绘海水,重笔绘行龙纹,海水汹涌澎湃,双龙腾越于海面,形象矫健威猛,生动活泼。器内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高足碗又称“靶碗”,用作供器,也称作“佛碗”。高足碗烧制始于元代,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大量烧制,有白釉、红釉、青花等品种。用重笔、淡描青花相结合绘制瓷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浓、淡青花相互辉映,衬托主题纹样,耀眼醒目,图案产生立体感和真实感,使青花瓷更具有艺术风韵,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同时反映出景德镇窑娴熟地运用青料来烧造不同色调的青花瓷,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人《南窑笔记》评宣德青花:“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


明 青花葡萄纹花口盘

陈设品

高6.9厘米 口径45.4厘米 足径29厘米


盘菱花式,花瓣口,平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绘缠枝栀子花纹,内、外壁绘折枝花卉纹,盘心绘折枝葡萄纹,外细砂底。此盘形制端庄,胎质洁白细腻,釉质滋润肥厚,青花色泽深沉凝重,构图层次分明,布局疏密有致。

折枝葡萄纹为宣德青花盘典型的装饰纹样之一,葡萄叶蔓缠绕,果实累累,饱满晶莹,寓意“多子多福”、“子孙万代”的吉祥祈愿,葡萄纹也常见于明初珐琅器上。


明 青花束莲纹盘

陈设品

高7厘米 口径40.5厘米 足径29.2厘米


盘收口,圆唇,弧壁,广底,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内口沿绘水波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内心为束莲纹。外壁绘回纹、缠枝花卉纹、卷草纹,外细砂底。青花选用“苏泥勃青”料,色泽浓艳深沉,釉质细润莹洁,白中闪青,俗称“亮青釉”。

束莲纹,又称为“把莲纹”,饰有莲叶、莲蓬、莲花、蓼草、茨菰等水生植物系为一束。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常采用这种纹饰,明代永乐、宣德时多绘于盘内,故称“把莲盘”,纹饰线条流畅,画意清新鲜活,为永宣青花瓷的典型器物。清雍正、乾隆时期有仿,制作较为精细,但青花用料、胎釉、绘制技法与永宣器不同。


明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陈设品

高7.3厘米 口径40.7厘米 足径26.3厘米


盘收口,弧壁,广底,圈足。通体青花装饰,盘内心为缠枝莲纹,内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内口沿绘海水纹,外口沿绘缠枝灵芝纹。

莲花又称为荷花,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莲花纹作为装饰纹样,从南北朝以后历代均十分盛行,表现形式多样,有折枝、缠枝、串枝等。缠枝莲是明清瓷器中多采用的装饰纹样,图案委婉多姿,枝蔓相接,优美生动,连绵不断,富有生生不息,历代绵长之意。

此盘形制较大,端庄规整,青花色泽纯正鲜丽,纹饰线条流畅活泼。


明 青花荷塘鱼藻纹罐

陈设品

高36.7厘米 口径19.2厘米 足径19.3厘米


罐敛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通体青花纹饰,颈部绘回纹,肩部绘缠枝莲花纹,腹部通景绘荷塘鱼藻图,荷塘之中,水藻飘动,游鱼四尾,即鲭、鲢、鲤、鳜鱼,寓有“清白廉洁”之意,腹下部绘变体莲瓣纹,外底为露胎砂底。

鱼纹是传统陶瓷装饰纹样之一,鱼生殖繁盛,有祝福多子多孙的寓意,又因“鱼”与“余”谐音,鱼成为象征富足的吉祥物。鱼纹与荷花或水藻相配的装饰纹样,从元代成熟后,在明宣德时期得到广泛应用,以后被各代借鉴。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专为皇家烧造精致的瓷器,而民窑生产以广大民众为对象。民窑器虽质量逊于官窑,但其绘制技法奔放自如,构图简洁,纹饰丰富多样,充满民间质朴的艺术风格。此器纯熟的笔法,点染皴擦,兼有丹青之妙,借物喻意的表现手法,展现鱼水之情深,艺术风格清新明快,为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佳作。


明 青花缠枝花卉纹豆

陈设品

高10.3厘米 口径7.9厘米 足径6.5厘米


豆圆口内敛,圆腹,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器内心绘折枝花卉纹,外口沿饰花卉纹及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腹饰缠枝花卉纹,近底处饰菊瓣纹,足饰菊瓣纹和圈点纹。

此豆仿青铜礼器式样,造型古朴端庄,青花色泽明快,纹饰清丽流畅,为宣德时期典型的青花器。豆有盖,但多佚失。1993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明宣德地层曾出土此类豆。


明 青花折枝灵芝纹石榴尊

陈设品

高18.7厘米 口径6.2厘米 足径9.5厘米


器因形似石榴而得名。通体呈六瓣瓜棱状,直口,折沿,直颈,鼓腹,高圈足外撇,台阶式内底。通体青花装饰,折沿处绘莲瓣纹,颈绘圆圈纹,肩绘变体莲瓣纹,腹绘折枝灵芝纹,近足处绘仰覆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灵芝被视为益寿延年的仙草,能驱病降邪,在瓷器装饰纹样中广泛使用,以象征祥瑞。石榴尊造型别致,是明代宣德时期创新器型,以青花制品为主,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较高,且品种十分丰富,除特意仿制宣德青花器外,尚有釉里红、天青、豆青、天蓝、霁红、仿钧釉等制品,大部分书有本朝年款。


明 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

陈设品

高14.1厘米 口径5.4厘米 足径7.4厘米


瓶唇口,直颈,颈两侧置双兽耳,方腹委角,高圈足外撇。通体青花绘牵牛花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此器仿自伊斯兰十二世纪青铜瓶的形制,为宣德时期瓷器代表性器物之一。明代万历,清代雍正、乾隆朝有仿。清代雍正制品与宣德器相比,形制变大,且铭有雍正官窑年款。


明 青花缠枝石榴纹贯耳瓶

陈设品

高19.7厘米 口径4.8厘米 足径6.5厘米


瓶唇口,直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台阶式内底。颈两侧置对称贯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绘海水纹和回纹,肩绘覆状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近足处绘蕉叶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石榴又称为“安石榴”、“丹若”,其果实因“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故寓有“多子多福”的吉祥之意,石榴纹为明清瓷器流行的装饰纹样之一。

明王士性《广志绎》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此器造型端庄,纹饰布局协调,为宣德青花瓷的代表作。清代雍正时期有仿,其造型与宣器接近,雍正以后各朝官窑也有此器形,但都为平底圈足。


明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陈设品

高25.7厘米 口径3.1厘米 足径6厘米


瓶为葫芦形,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扁圆形,长方形足。颈肩两侧各置一绶带耳。通体青花纹饰,上部饰缠枝花卉纹,下部两面绘轮花纹,外环以忍冬纹,耳部饰朵花纹。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见有青花品种。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和白釉器,但两朝器型略有不同。永乐器器口细长,底足较小,腹部所绘轮花或龙纹纤细清晰;宣德器器口较短圆,底足较大,纹饰粗重有力。此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雍正制品制作精湛,造型、胎釉、青花和绘制足以乱真,但胎体稍轻,青花色泽略显漂浮。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