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龚伟:以实物为依据破解千古蜡样之谜

2018-08-29   709次浏览

龚 伟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明清瓷、

明清玉、古今钱币


人物名片  

深圳文物艺术品收藏协会会长,深圳市文物鉴定专家,中国著名收藏家。在深圳文物商店任职多年,30多年的文物收藏经历,著有《雕母祖钱鉴赏》、《历代瓷器鉴赏》、《历代玉器鉴赏》、《古代字画鉴赏》、《珍罕钱币鉴赏》等文物收藏丛书。对陶瓷,玉器,钱币深有研究,曾多次受邀为国家海关、公检法机关鉴定文物。


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初进(蜡)样,自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钱上有捏文。”

姜绍书《石斋笔谈》言:“余幼时,见开元钱与万历钱参用,轮廓圆整,书体端庄,背有指甲痕,相传为杨妃爪拂蜡模,形如新月。”

文德皇后、杨贵妃指甲掐开元通宝形成月痕一说也许有所夸张,但蜡样早为史书所记载,也为历代钱币专家所公认,不过没有发现实物而已。蜡样的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绝不能因为没有实物佐证,就抹煞历史上的记录。

事实上在考古界还有许多没有发现的奇珍异宝,若发现且能够慧眼识宝,即可证明历史,甚至补史之阙,还史之真实。如不是郭沫若先生在“烂铜堆”中发现青铜马踏飞燕,并视为国之瑰宝,也许其被化铜而消失了。所以,钱币收藏界应当把史所记载的蜡样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研究。因为,这和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翻砂法铸钱(10多年历史)息息相关。搞不清楚,许多学术研究课题就弄不明白。


屠燕治


自采用翻砂法铸钱后,就岀现了样钱,屠燕治先生考证甚至在隋朝就岀现了钱样,即“置样五铢”。“置样五铢”是不是翻砂法造钱后所出现的样钱,姑且不论,但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样钱,实物有待于发掘。屠燕治先生在《中国钱币》总76期发表的《南宋钱样考》一文中,对北宋木样、铜样,南宋牙样、铜样引证了许多著述,足可证明历史的传承性。

我认为,对历史上所记载的,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决不可轻易地加以肯定与否定。考古,应是在实物佐证下的考古,考古以实物为依据,人们常说“考古发现”即如此。回想近些年来有多少考古新发现,解决了多少历史疑团。我从事钱币收藏几十年,主要专题为雕母系列,所以对样钱的考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查阅了一些藉此有关的书刊和杂志。《唐会要》所言之蜡样,即是我的研究课题之一,故将结合实物的研究情况报告给同行。



早年,我就珍藏一枚蜡样,那个时候集币研究之风尚未兴起,我只知道这枚钱非常好看,还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类型的钱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此钱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与史书蜡样之说相考证,思路愈来愈清晰。加之我在深圳市文物商店、文物鉴定组多年的鉴定经验,和多种门类诸如玉器、杂项、瓷器等诸多方面的收藏,诸多领域的研究,终于敢下笔写个小文了。我收藏的是一枚折二篆书阜昌通宝蜡样钱,钱文对读“阜昌通宝”,直径2.9厘米,穿径0.9厘米,厚0.35厘米,重2.7克,背穿上篆书“元”字。

最初,看到有关蜡样的记载后,我和许多同行一样迷惑不解,唐代没有石油的开采,石蜡亦没有出现,到底是什么蜡呢?会不会根本不存在蜡样?由于没有实物的发现,这种想法和猜疑也是难免的。现今有了实物,此谜可解矣。我收藏的阜昌通宝篆书折二钱,极其精整,黄澄澄,金灿灿,包浆温润,宝光内敛,活生生宛如宝石。虽经不懂尤物之徒火烧、刀刻而遍体鳞伤,幸文字尚完整无损,器型未变,风采依然,人见人夸,堪称珍品。



因为我喜欢收藏古代玉器、宝石、半宝石类、象牙等制品,所以对这枚蜡样鉴定难度不算太大。其一,从雕工风格上看属宋代手法,直刀切入,笔画圆润,不像明清雕母笔画那样陡峻;其二,包浆自然,并有古代蜜蜡制品的龟裂纹,开门见山高古之物;其三,半透明质,硬度不高,易于雕制;其四用清水掺一定比例的盐,把此钱放进,浮于水面;其五,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好事者用刀挖出的茬口,呈玻璃崩状;其六,色泽金黄,手感温润舒适。基于以上六点,加之和自己所收藏的两件明代琥珀雕刻挂件和三件清代琥珀雕刻摆件相比较,认定此钱材质为琥珀类之蜜蜡也。凭此推论,这是一枚蜜蜡手工精雕之蜡样,此物足可证明史书记载的蜡样确有其物,且可破解千古蜡样之谜。

  

蜜蜡硬度低,易损易坏,很难保存,加之宋以后多使用牙样、木样、铜样,蜡样本来就少,这可能是从未发现的基本原因,所形成的千古之谜吧!



“蜜蜡——玉石名。与琥珀同类而色淡。一名‘金珀’。为松脂及枫脂入地所成。《通雅·金石》:‘琥珀色赤曰血珀,从云南来;而淡者曰金珀,曰蜜蜡,皆从闽番舶来”。【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338页】

“琥珀——玉石名。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非晶质地。色蜡黄至红褐:一般透明;树脂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2-2.5;性脆;比重曰为1;摩擦带电,产于煤层中,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338页】

由此可见,蜜蜡是千万年的产物,据考古发现,人类应用蜜蜡做制品和雕件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属于半宝石类清代以前的蜜蜡、琥珀雕件都很珍贵难得。如今,假蜜蜡、琥珀充斥市场。假蜜蜡用针扎形成针眼,真蜜蜡用针扎崩碴;假蜜蜡放在盐水中沉底,真蜜蜡浮于水面;假蜜蜡摩擦后不能把碎草吸起,真蜜蜡摩擦后则能吸起草屑。

 


古代人为什么要选择蜜蜡制作钱样呢?一是蜜蜡硬度低容易雕刻;二是上好蜜蜡金光灿灿,可讨皇帝欢心,又有皇家气派,容易审定过关;三是用人们珍视的蜜蜡(古代人对其有神秘感)做钱样,亦可显示出制钱的威严和崇高。

阜昌通宝折二篆书蜡样,足可佐证历史典籍蜡样之说。那么阜昌钱是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永乐大典·金史》载:“天会八年,济南太守刘豫为帝,国号大齐,改元阜昌,当时所铸钱凡有六,大重宝,次通宝,小元宝,并皆有真篆,制作颇精。”《永乐大典》所载阜昌钱为六品,与传世钱币无二,极其准确。《古钱大辞典》“阜昌钱条”陈:“刘豫字彦游,阜城(今河间府阜城县)人,宋济南太守,叛降于金,建炎四年九月,金人立豫为齐帝,据都大明府,僭元阜昌,后徙汴京,尽有梁卫之地,为金人侵寇宋境,大为边患,绍兴七年,岳少保用反间计,使金废豫为蜀王,至绍兴十六年乃死。” 【出自《古钱大辞典》257页】历史上称阜昌钱币为“宋伪品”,皆因刘豫乃大金朝所册立之儿皇帝。

又据《古钱大辞典》载:“伪齐阜昌钱,制作文字之精妙,不亚于北宋大观宣政之诸品,是当时鼓铸之不惜工本,虽伪号亦承其流风余韵耳。”由此可见,刘豫当了“皇帝”在制钱方面也要与大宋比个高低。从他精选上乘蜜蜡制作蜡样,更加证明其“承其流风余韵耳”。亦可想象出从唐到宋可能有些钱(不光阜昌)亦采用过、制作过蜜蜡质雕母祖钱蜡样。否则,刘豫草率立国,若无先例,是绝对创造不出蜜蜡雕母钱样的。据此推断,蜜蜡样的使用先于南宋、北宋到唐是毫无疑问的。

阜昌钱币,铸于刘豫称帝年间(1130~1137),寿命只有七年,由于制造数量有限,民国时钱币收藏界就有“近世颇罕见”之说,亦有折二篆书最难得之概念。阜昌钱币是历代收藏家竞相追逐的钱币精品,素有“阜昌钱精美绝伦,儿皇帝聚敛无度”之说。

阜昌通宝折二篆书蜡样,堪称泉坛天之骄子,得以幸存,幸甚至哉。其直径和流通折二篆书铜钱相等,穿径、外缘、钱文风格乃一模所铸。不同的是蜡样背穿上有个“元字,这大概也是刘豫想效法唐宋,搞开国纪年吧。那么,为什么没有采用背书纪年呢?可能是金朝统治者不允许,因为大金国早已建立,又有雄霸中原的雄心,只是利用刘豫耳,怎可让他纪元,与制不符?也有可能是在审样过程中,因为什么原因被审掉了。

不论是何原因,更加证明这枚篆书折二蜜蜡质蜡样,是阜昌元年(公元1130年)的历史产物;是唐代翻砂法铸钱的传承之作;是补史之阙,破解千古蜡样之谜的实证。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