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廖文伟:收藏要抱有敬畏之心

2018-01-25   981次浏览

廖文伟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竹木雕、紫砂、文房印砚、杂项


人物名片  

湖南省收藏协会专家鉴定委员会专家,先后被聘为湖南电视台“艺术玩家”古玩鉴定顾问、“玩家雅集”经理、专家鉴定团常务副团长(团长为湖南省博物馆前馆长熊传薪先生),《收藏快报》特聘社外审稿专家,湖南五千年文化公司艺术总监,义和鉴定会所专家组坐堂专家。

曾为上海美术出版社《中国篆刻》、武汉美术出版社《古玉》、湖南美术出版社《文房用具》、《笔筒》作序,多次应邀去市外、省外作收藏鉴赏讲座。1942年生于湖南醴陵,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多年,1984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退休前为《发明与革新》杂志副主编。上世纪90年代初期踏上收藏之旅,已在省内外20多家报刊发表古玩鉴赏文稿数百篇。仅在《收藏》、《中国收藏》、《收藏界》、《文物天地》、《东方收藏》等收藏大刊发表的5000字以上古玩鉴赏文章,已有70余篇。

编著有《东方奇人》、《湖南旅游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打捞岁月·廖文伟古玩丛谈之一》、《打捞岁月·廖文伟古玩丛谈之二》、《古玩》、《收藏之旅》、湖南《民间藏珍》、《古董拍卖集成·精品点评》十集。


1.收藏薪火相传

收藏财物的习性,绝非人类所独有,许多动物同样具备这样一种本能。

古希腊一名猎人偶然发现,有只乌鸦在小河边浅水滩寻找“小石子”叨回鸟巢。这种往返叨“小石子”的行为,引得猎人分外好奇,待到乌鸦离巢时,他偷偷前去窺探,看见鸟巢中竟有一堆“小石子”。隨意翻翻,其中居然有一枚10多克拉的蓝宝石!他注意到,“小石子”们全都闪闪发亮,有玻璃,有瓷片,有光滑的小石子,猎人恍然大悟,原来乌鸦喜欢搜集闪闪发亮的小东西。深秋时节,松鼠常常会在林中空地刨几个小坑,将釆集到的松子分别掩埋好,待到饥荒时取出来食用。人类的个体始发性收藏同样是本能的反映,譬如读完好友的来信顺手夹进书本,譬如将已故父亲用过的老花镜用牛皮纸袋装好放进抽柜。我收藏的两纸清代同治七年(1868)准考证,便是从一本清代手抄本中发现的,当年一定是权当“书签”使用,是两张发黄的小纸片。

清代同治七年(1868)准考证


手抄本相当于今日的小32开,线装,灰黄古旧。所抄文字皆为绳头小楷,一丝不苟。夹着纸片书签的那一页,抄录的正是雍正元年(1723)七月十五日“上谕”,也即雍正皇帝回复湖南巡抚李发甲请求在湖南另设“科场”奏折的批复,允湖南次年,也即1724年春天另设科场。


雍正元年(1723)七月十五日“上谕”


《潇湘晨报》去年刊发“清廷允准湖南另设科场”一文,荐是看过这本手抄“奏章和上谕”,定会增色不少。抄录的还有乾隆36年的募捐渡引、咸丰三年湖南巡抚兴办团练的规程、湖南巡抚同治二年为湘军劝捐军粮的告示,以及一批重要诉讼文本……今日的历史文物价值,用钱是不能估量的。又比如,好友赠你一把造形古雅的紫砂壶,出户入第,相随多年,偶一不慎摔坏了壶盖,舍不得扔掉,仍然搁在书柜上……可见,隨意收藏些小物件,古今皆习以为常。

人类和动物们的这种始发性收藏行为是本能的,与天俱来,无须学习。如同羊羔刚刚降临人世,就知道钻到母羊肚皮下去吮吸奶头一样。

倘若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收藏”既是行为,亦为财物。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在其《议兵》中说,“处舍收藏,欲周以固”,恐怕是最早提及收藏二字的。 荀子笔下的“收藏”,指的是金银珠宝等财物。雍正年收藏鉴赏家张溥三著《国朝画征录·袁枢传》,言南北朝时期梁吴郡太守君正之子“袁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将收藏历史文化遗存爱好的档次,提高到“博、精、富”的高度,至今适用。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作《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其中提及明末名臣袁可立之子袁环中“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收藏”仍然指的是物品。宋人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其中有“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句,其收藏二字,则意指收集保管行为,收藏的是所好之名茶。最早将收藏指向行为的,可能是《礼记·月令》,说“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取之不诘”。有道是民以食为天,贮备粮食诚为大事,收而藏之。或许,唐代诗人杜牧是领先将收藏从国计民生中分离出来,让它成为收集历史文化遗存约定俗成专业术语的人。他作的《阿房宫赋》,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所言便是广罗博取珍稀宝重而藏之的行为。可见,“收藏”指行为也好,指财物也罢,其历史渊源悠悠久远。

现代社会将收藏专业化集市化,“收藏”则必连缀以品字,称之为收藏品。收藏的历史文化色彩渐浓渐重了,无论是收藏当代的“收藏”,抑或收藏古代的“收藏”,二者的聚焦点,正视历史和文化成为必然。收藏当代的“收藏”是一种前瞻性行为,收藏古代的“收藏”,则是对历史的缅怀。


宣德黄福炉


于是,不经意间,似水流年将人类的随手收捡拾辍,升级到国家馆藏的历史汇集和博学好古者的高雅情怀。不能不承认,“收藏”和收藏的演进,与历史文化的演进是同步的。收藏,能将历史具象在今人眼前推演活化;收藏,亦可以将今日封存到千年以后复苏。

又于是,我们可以说,收藏是一种历史使命,它的功绩是伟大的,它的魅力是无穷的,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原因就在于此。


2.收藏可无师自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至理名言。张溥三评价袁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的那一个“好”字,自然便是兴趣和爱好的概而言之了,是爱因斯坦笔下的那位真正的老师。

顺理成章,有了兴趣才会焕发求知的热情、才能产生探索的动力,这是决心无师自通者攀登收藏殿堂的云梯。这架云梯的登临第次,就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分为多读、多看、多跟、多听、多记、多写6个梯级。登临而上者,正如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绝不至于连收藏殿堂的门槛都跨越不过去。

是指多读书。有心步入收藏行列,敲门砖是什么?我以为是书,民国年间杨汝珍先生编著的《收藏指南》当之无愧。此书分门别类将所有古玩文物的鉴赏作了简要的介绍,虽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着今人的浮艳之笔,没有故弄玄奥的章回,不像如今某些浅尝辄止者的所谓鉴赏专著,一不留神,便可以引人入歧途。至少通读此书一遍,等于读了“收藏”通则,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确立收藏一业的概念。其他古玩文物收藏鉴赏类书籍,我推荐《中华收藏大辞典》《中国陶瓷》《文物鉴定指南》等,案头备一册,受益匪浅。


浅绛彩花鸟壶


至于有的“收藏家”个人筹资“粗制滥造”的出版物,既非准绳,亦非规矩,何谈平直方圆?千万细心鉴别,不读也罢。但马未都先生的书籍,尽皆经验之谈,观点亦高远,尽管亦有个别人非议,窃以为值得多读几遍。

是指多看实物。对收藏一业的概念确立了,第二步便需要多看,多去几次博物馆,多去看看有成就的收藏家手中的的“收藏”,感受真实古玩文物的历史气韵,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牢固古玩文物的“古气”印象。老在哪里,旧在何处,要认真体会玩味,切切不可走马观花。


羊脂玉瓜瓞绵绵挂件


英武一生紫檀螺钿锦贝扇


多跟即为自己创造耳濡目染的机会。读了,看了,自然便要有目的地去逛古玩集市。每每入市,皆选定一人作“导游”,他怎样选择,怎样议价,怎样成交,怎样与同好交流,跟在后面听,熟悉集市的不成文的规律,引領自己入市。1996年深秋时节,我逛古玩集市时偶然注意到一个现象。我蹲下来看地摊上的东西,觉得有件东西尚可玩味,便举起来与摊主攀谈,故作懵懂,问东问西,笑谈价格。往往这个时候,身旁时常出现个30来岁的年轻人,问我此物新旧、优缺点何在,价值几何。我要买下了,他会笑咪咪央我转让。倘若我放弃,他会捡起笑讨价格。我同老朋友万志良说起此事,他笑了,说:“他可能是见老兄有些年岁,又是一付学者派头,觉得你看上的东西,至少不会一钱不值。”其实那阵子我亦刚刚入门两年,也在默默地学习,也在物色“导游”。此后不久,我突然发现此人竟在清水塘古玩街上开了个古玩店,我们自然“相见原是老相识”了!

是指多听行家说古。古玩店主良莠不齐,有的精通古玩鉴识,因兴趣爱好而经营古玩店,他们的店堂古(含旧物)物竟占80%以上。有的店主则是从县市或农村来长沙谋生计的,店堂中90%为新工艺品。前者“精鉴赏、富收藏”,开店是图闲散清心;后者多为白丁,瞎摸瞎撞,为的是养家糊口,二者有云泥之别。要选定只图“闲散清心”的一二家常去坐坐,听听店主与客人的闲聊,你可以融入交流,就教方家。还记得,当年我常去曹菊先的“菊隐斋”和蒋剑高的“墨香斋”聊天,一坐便是三四个小时。曹老先生1937年进古玩店学徒,虽不能一二三四的说出什么大道理,但听他漫谈购销故事,笑谈巧遇经历,看他推介自家商品,一杯清茶,两三藏友,每次总触发些小感悟。直至后来有人找我,竟会径直寻去“菊隐斋”或“墨香斋”。张新生、周徐洲、廖国能等七八家门店,我也间常去聊聊天。他们都是古玩收藏行业中有成绩的先行者,有些时候,只要你有心,虽然仅是他们的只言片语,皆可得着些启迪。

是指勤勉记录。一边夯实这些基础,一边便可以实践了。这个实践,是指逛古玩地摊掏钱买东西,买回来的第一件东西,千万不可胡乱处置。要研究对还是不对,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根据是什么,在哪本书籍或者杂志可以寻找到依据,都要不厌其烦地逐一加以记录。这样可以规范考究,同时也备日后讲解或者作文之需。我本人即从1995年开始记笔记,除2009年乔迁丢失一部分,余下二十多册皆保存完好。


古董蜜腊


其实是在多作总结。收藏入门了,便可以动笔写写收藏品。有人说,写作的目的就是宣传,此说大错。动笔写收藏品,其实是进一步考确的步骤。你要鉴赏藏品,务必搜寻材料,判断真膺,品读文化,回顾过程,然后作些文笔润色,便是文章。多写,则必须多搜集、多考究、多品读、多回顾,收藏鉴赏水平自然水涨船高。所以说,写收藏品的目的应当明确,就是写收藏小结。

我尤其重视写,从1997年开始,省内外报纸刊发稿件近300篇不计,仅《收藏》《中国收藏》《收藏界》《文物天地》《东方收藏》等大刊,即已刊发收藏鉴赏文稿35万余字,编辑著作10余册,介绍了许多精美古玩。省内外民间收藏爱好者中之勤奋者,不怕别人笑话,我自认理当名列前茅。


临汝窑辅首盘口壶


后来我得知,省内外都有收藏爱好者收集我的文章作剪报,总结了经验,锻炼了自己,又惠及他人,何乐而不为?


3.收藏必抱敬畏之心


“读、看、跟、听、记、写”,无非是一年半载,便可以自诩进了收藏大殿的朱漆大门。收藏入门不难,外来的和尚经难念,要修炼到收藏鉴赏能力精深,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没有十年二十年“面壁”般的毅力和精神,谈何容易。

最要紧的是,传世古董文物历经土改、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工商业改造、十年动乱等运动,业已损毁八九,并非俯拾皆是了。真古董隐没在假古玩一望无涯的沙滩上,若非真才实学的收藏家,如何有沙里淘金的本事?频频给地摊商贩和古玩店交些学费的,正是那些徘徊在收藏大殿门槛前的收藏爱好者们。最可悲的还是,100个大量交纳学费的收藏者,常常只有三五个敢于承认。我1975年乱买的仿制宣德出戟青花罐,便至今放在博古架上。知耻而后勇,往往就是后来的成功者。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前几天小恙初瘉,受邀与杨宗干副会长、陈慰民教授和洪波先生等,一道去某市鉴赏一“知名收藏家”的藏品。此君有私营企业,家资不薄。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介绍其藏品时十分自信。展开赵孟頫长巻《浴马图》时,他指点着画卷说“赵孟頫善用这种线条,马画得好极了,印鉴我都对照过,一丝不差”。而在我眼中,此画粗劣不堪入目,不能与赵公作品相提并论。他捧出齐白石《草虫》册页,说“小虫跟活的一样,只有齐白石画得出来”,我却认为“呆滞无生气,临摹功夫都很糟糕”。此君收藏,以书画、青铜器、瓷器为重头,引导我们参观的主要是书画。除赵孟頫、齐白石之外,尚有林风鸣、郑板桥、王雪涛、蒋廷锡、郎士宁、张大千、黄宾虹等等大师的作品,他一一領着我们面壁欣赏。尔后便一边搬出青铜器、瓷器让我们过目,一边自信地说:“真正的珍宝在民间,有的连国家博物馆都找不出。”尽管杨会长两次強调“陈教授、廖老师是湖南两位知名度很高的鉴赏家”,此君说一句“我已收藏30年”之后,一句“请两位老师看看”的客套话都没有。其洋洋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视历史文化如三杯红酒,毫无敬畏之心。我们自然也就不便多说些什么,只笑只点头,气氛倒是十分轻松和谐。


明宣德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恰恰此后一星期,一位頗有些知名度的收藏界人士来找我,请我帮他审看一篇文稿,说是要投给《收藏》杂志。打字稿上赫然写了“请廖老师修改”,似乎比相貌堂堂者客气多了。只是,读一遍,便不知如何“修改”为好了。他写的是一件玉雕鸡心佩,说是西汉早期之物,但文中所指框边“游丝毛线”,既不“游”亦不“毛”;说是“一面坡”手法,则为压地隐起的图案;说是龙凤呈祥图案,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图案前挪了两千年,凤马牛不相及……玉质泛黄,一目了然的韩玉,他却指定为和田子料。我真不知要如何的开口,思忖良久,终于说了:“我们写一件古玩,搞明白它的年代定位,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话尚未打住他便接上了,说:“就是就是,我就是这样子做的。”于是我呑回去要说的话,四顾而言他了。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他们两位,我没有询问是否无师自通,都盲目自信,则是很确凿的。倘若都像他们二位,收藏历代各大名家的字画,收藏商周两汉青铜器,收藏宋元明清陶瓷器,竟然像是去菜市场买菜一般,需要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建设博物馆岂不多此一举?倘若将高古玉器视为白面团团,想捏个汉代就汉代,想捏个商周就商周,考古研究所大可不必挂牌。视收藏为“过家家”,毫无敬畏之心,怎么可能去潜心读书,如何会去深入探讨?当然就更谈不上废寝忘食地“读、看、跟、听、记、写”了,磨练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鉴赏家,自然会被无情地排除在薪火相传之外。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