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青花中淡去的女收藏家:陈萍

2017-12-22   950次浏览

我只见过陈萍年轻时的照片,那种浓纤美貌、风情万种,怕只能留在昔日民国的上海滩了。

陈萍在1965年曾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120件瓷器——很长一段时间,这几乎是我所知的关于她的一切。一次,张宗宪先生在饭桌上提到她,“陈萍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在一起。”张先生年轻时玉树临风,穿着白西服在舞池里一转,倾倒众生,想来身边出现过的美女很多,但是能称得上女收藏家就未必了。事实上,民国时代的上海,称得上古玩收藏家的女性屈指可数,陈萍当算一个。


年轻时代的陈萍


如今,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展馆中陈列有500余件中国历代陶瓷精品,是该馆的特色收藏之一。这些藏品多得自建国以后海内外陶瓷收藏家及他们后代的慷慨捐赠,每一次捐赠背后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中,独独缺了陈萍的。

上博展出的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不少得自陈萍当年的捐赠。作为上博三位最大宗的瓷器捐赠者之一,陈萍的藏品构成了上博建馆之初青花瓷器的基础。

通览陈萍收藏,均为明代早期青花御瓷之卓越代表,以明代宣德青花为主,也有永乐、成化等。若论明青花之冠,非明宣德一朝莫属。宣德时期,皇室的倡导、技术的突破、加上鲜明的艺术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国漫长陶瓷史中最为杰出的青花瓷器。这一时期,一类专供朝廷祭祀、宫殿陈设以及与西亚贸易等功用的巨型青花瓷器被烧制出来,其中一个品种,是尺寸在30-80公分的大盘,它们常常被认为是宣德时期御窑厂工艺水平高绝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类大盘由于尺寸过大,极难成型,故存世极少。其中28~40厘米青花大盘多为私人收藏中引以为傲的宝贝。


明宣德青花绘缠枝莲纹菱口大盘 陈萍女士捐赠


陈萍捐赠上博的宣德青花大盘是绘缠枝莲的,口径达到38厘米,是为明代青花瓷器典范。此盘口沿呈12瓣菱花式,整个大盘形如盛开的莲花;撇口、宽折沿、唇口凸起、浅弧壁、广底、圈足、平砂底无釉。在造型上极富西域风情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纹饰。盘心绘牡丹花、茶花、莲花、石榴花、秋葵等缠枝花卉;内、外壁绘12朵折枝花,分别莲花、牡丹、菊花、牵牛花等六种形态各异的四季花卉;折沿绘一周缠枝灵芝纹。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雅致宜人。难得的是这件大盘在结构上也做到了比例匀称、厚薄适中,稳定性极好,且保存完整。在存世的同类器物中,能如此盘之大、之精、之妙者,当属凤毛菱角,由此可见陈萍之收藏眼光不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陈萍女士捐赠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盘 陈萍女士捐赠


宣德青花大盘之外,上博珍藏的宣德时期青花缠枝莲纹罐、青花花卉卧足碗成化青花花卉纹盘等明早期青花瓷器均由陈萍捐赠。这百余件青花瓷从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可谓无一不精,件件顶尖,各个珍贵。不过有关她和她的收藏,我们所能知道还是太少了。

郑重先生所著《海上收藏世家》,书中谈到陈萍其人。2013年,我为筹备嘉德20周年专场,专程去上海征集,经藏家介绍认识了陈萍的义子,他又为我讲述了陈萍当年的一些故事。这样,陈萍这位女收藏家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正如我对她最初的印象,年轻的陈萍俨然就是旧日上海滩上典型的“民国名媛”,在她的人生故事里包含了门第、财富、美貌和罗曼史……她每天打扮的珠光宝气,光彩照人,和其他“名媛贵妇”一道,玩牌、购物、旅游,只是在此之外,陈萍还爱收藏古玩,瓷器、唐三彩、玉件甚至苏联画家的油画她都买了不少。陈萍说,这是因为自己有恋旧的情结。

陈萍当年捐赠给上博的瓷器,有她父亲和丈夫的收藏,也有不少是她自己买回来的。“喜欢就买回来了”——在外人看来常常呕心沥血、任重道远的收藏事业,到陈萍这只是为了“好玩”。买一件瓷器,就像买一件衣服、一瓶香水那样寻常。她常常自诩,“我是购物狂,对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的衣服,我会全部买下来,过去买瓷器也是这样,同一花色会买许多,捐给博物馆的瓷器,当时都是一扎一扎买来的,一扎就是好几件同一色的瓷器。现在都以为是名瓷,不得了,当时不当一回事的,自己觉得好玩就买了。”

你要问她具体买了哪些,又花了多少钱?陈萍就答不出了。她自己也是真的从没在意过。我想,可能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收集欲,并敢于一掷千金的随性爽快态度,是这位女性收藏家最别具一格的吧。

1965年,婚后的陈萍要随丈夫去香港定居,“这些收藏像石头一样重”,搬不走要怎么办?陈萍思忖:上海家中的父母身体不好,弟弟人很老实,又在读书,不可能管好这个家,这么多瓷器往哪里放呢?放在家里不保险,干脆送给博物馆算了!每当有人谈起捐赠上博的事,她总搪塞说自己都忘记了,没什么可谈的。至于都捐了哪些,陈萍也说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是对于这个决定,陈萍的回答总是笃定的,说自己当时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非一时冲动。陈萍曾经谈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自己回到上海,知道父母在那十年中的经历,更觉得自己当年决定是对的,留着那些东西还可能招来更大的灾祸。


晚年的陈萍和弟弟


捐赠上博后几十年间,陈萍几次回国也没想再去上博。就像自己说的那样,她仿佛把当年的事都忘光了。直到1994年,同行的香港朋友们要去上博参观,陈萍才作为陪同前往。那时的上海博物馆还在河南路的旧址,旧馆在展陈上也不完备,很多展品并没有注明来源或捐赠者。转了一圈下来,陈萍觉得好几件青花瓷的展品都很眼熟,但不敢认。

不过,陈萍觉得,这没什么,既然捐赠了,还要写名字干啥,写不写都是一样的;想要收藏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再好的东西,一旦不是我的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上海之行与陈萍义子的结识中,我有幸征集到一件陈萍旧藏宣德青花碗,此碗于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御制﹒宫廷重要瓷器工艺品”上拍。许勇翔是上海文管会的老专家,有一天他看到拍卖图录打电话给我,“陈萍还有一只宣德碗啊?她的瓷器大多捐给了上博。”



是的,陈萍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的明清瓷器,尤其是永宣青花瓷,件件称得上名品。人生不过百年,名物虽好,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陈萍有这样的境界,藏得住,也捐得出。


2013年中国嘉德拍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宣德青花作为历史上最为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若与某些清代瓷器相比,这些年的巿场价格还是被低估的,尤其是2013年在嘉德上拍的陈萍旧藏的这种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碗。

此碗敞口微撇,深腹,直圈足,胎骨坚致细腻,淘洗精炼,釉质莹润,色呈亮青感,厚润自然。通体以青花为饰,外壁主体绘缠枝莲纹,莲花盛放,婀娜妍丽,缠枝宛转勾连,姿态曼妙,卷叶浓淡有致,花苞间以点缀,生机盎然。碗心双圈青花,内绘缠枝番莲,里壁周饰缠枝菊花、牡丹、石榴花、茶花纹,碗口内沿饰缠枝朵花。布局严谨,构图有度,疏密有致,笔触细腻,番莲舒展之妍美,跃然于其上,格调清新优雅,绘画水平令人叹止。

此类青花碗为宣德青花瓷发展的顶峰之作,影响深远,但也因此,常被后来历代青花花卉碗作为模本仿效,便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种宣德碗存世较多,不足为奇。其实,宣德本朝的这种碗,市场中出现是极少的。经查资料,迄今20年间市场中出现的永宣青花花卉碗中,最常见到的是青花绘芍药花斗笠碗、青花莲子碗、青花花卉骰子碗三种。光是台北故宫就藏有青花芍药花斗笠碗上百只,莲子碗和骰子碗作为当时流行的茶具和赌具也较多见,反而这种内外花卉的中号宣德青花撇口碗不为多见。

这种永宣花卉碗传世一般只有三种图案和两种尺寸,三种图案为内外壁均饰缠枝莲的,内饰多种花外饰缠枝莲的,及内外均为多种花卉图案的;两种尺寸分别为17.2厘米左右及19.5厘米左右的。其中,永乐的又比宣德的常见。宣德年间的此种19.5厘米外缠枝莲内绘多种花图案的花卉碗,除台北故宫有收藏外,在北京故宫公布的已知资料里,只见有装饰图案相同,尺寸却稍小的17.2厘米那种,而其他各地博物馆资料也尚未见有同款公布。在拍卖巿场上近20年的古董成交年鉴中,也几乎查阅不到。

一件宫廷御用的青花瓷碗,要传世600年保存下来,这其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假若此碗每隔30年经一代人传递,也已经换手20余次。这20代人里,假若前10代为明代皇室,那此碗会亲眼见证景泰天顺二帝“夺门之变”的残酷,见证成化弘治二帝内廷斗争的复杂,见证正德嘉靖万历三帝权朝争夺的宦祸,天启崇祯二帝的江山风雨飘摇……最后落得清朝灭亡帝制终结,多少原本宫廷珍藏的御用瓷器流散出宫到了民间,成为当时官商巨贾或古玩商人趋之若鹜的珍宝。

如今巿场上追逐清代艳丽彩瓷,行家们较少关注这类品种。青花瓷碗再次现世如名花堕入风尘,只落得怀才不遇无人识。由于未经得主人同意,这件宣德碗拍卖时未敢进行清理,沾满黄垢的碗心和一道陈年老旧冲口影响了品相,场上得价不高。不过曾作陈萍之收藏,伴随一代美人红颜生姿,也叹岁月多情。

陈萍虽是最年轻的收藏家,但她的藏品却是那样的耀眼而夺目,可谓件件顶尖而珍贵。

1988年5月25日的香港《星岛报纸》刊登着当时香港某拍卖行成交讯息,其中一条消息特别突出:“康熙年间黑底素三彩花卉太白尊,开价70万元(港元)售出”,旁边还同时刊登了太白尊的照片,可见这个新闻在当时也在收藏界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陈萍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


康熙太白尊的买家是陈萍。70万港元的价格,是当时那场中国艺术品专拍300多件拍品中价格最贵的。

这张30多年前的《星岛报纸》陈萍一直留着,已经发了黄,陈萍用塑料纸包着,完整无损。偶尔遇到对的人聊得兴起,便铺开报纸,跟人讲讲当年的“壮举”。康熙素三彩的太白尊,则被她安置在香港一家银行的保险箱。晚年陈萍回上海,也没把它带在身边。

1971年,陈萍的丈夫逝世,她便落叶归根回上海定居。她住在上海当时普通的六层居民楼中,水泥楼梯;一个楼梯上去有三户人家。她的屋子是将两户打通,客厅不大,房间里东西又多,显得拥挤。晚年的陈萍,境遇已不如往日,但就是玩性不减当年,购物狂的个性,到老也改不掉。回上海后,她本想收藏100把紫砂壶,只收了20多把,就感到力不从心。

有人建议她,何不出掉一些旧藏,再玩新花样。陈萍觉得:“收藏,收藏,藏在那里的东西一分钱也不值,只有把藏品卖掉才能变成钱,但收藏也不能太有功利心,太功利了就藏不住东西。”


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 陈萍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


从香港汇丰银行大楼拆迁工地捡来的贴着黄、蓝装饰材料的砖块,几块钱买来的3只笑容各异、材质不同的小猪……即使是这些小摆件,她都能说出每一件得到时的故事和乐趣。

“我的刹车坏了,刹不住啊!”陈萍晚年总调侃自己,“车子越坐越大,房子越住越小,收藏的东西也越便宜。过去玩年代,玩品位;现在玩垃圾,玩便宜货。”她总希望时光能倒流50年,说收藏了几十年,现在自己才算悟到了收藏的乐趣在哪里,才懂得什么叫收藏。


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罐 陈萍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


像陈萍希望的那样,时光若真的能倒流50年,当这位最年轻的女收藏家历尽繁华,重新开始收藏,我想那应该是另一种境界了。

来源:  收藏杂志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