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 1009次浏览
卢芹斋,出生于一八八O年,浙江湖州卢家渡。初名“焕文”;后改名“芹斋”。卢幼年失怙,初寄养于远房的堂叔家,后入南浔张家做仆人。张家大少爷,就是日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尤其乐于回购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有人说这种局面要拜卢芹斋所赐,因为据说1949年之前流失出去的中国文物,有一半是经卢芹斋之手的。
东西方评价的两个极端对于卢芹斋的评价
欧美的“古董教父”与中国的“卖国贼”
法国颁给他军团级荣誉勋章,中国判他死刑。
在中西方古董界,卢芹斋的名字常常被蒙上许多复杂的含义,在他长达50年的海外古董贸易生涯中,究竟有多少中国古董通过他的手到达了海外艺术市场,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两骏”和宋代《睢阳五老图》。
△ “昭陵六骏”中“飒露紫”与“拳毛騧”
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卢芹斋还发明一套特有的术语(如平衡、对称、协调)向欧美人解说中国文物艺术的美,使他们得以摆脱浮浅的东方异国风味,学会真正鉴赏有价值的青铜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大大提升了眼界。其画廊成为名噪一时的沙龙,芸萃各界名流,卢芹斋俨然成为中国文物大使,罗拉推崇他为亚洲艺术的“康维勒”。
△ 《睢阳五老图》绘制的是冯平等五位北宋名臣的全身肖像
该画于民国时期流出海外,如今一分为五,藏于美国三家博物馆
在国人长久的印象中,卢芹斋“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曾有学者统计,如今流失于海外的中国古董,约有一半是经他之手售出,他为了一件喜欢的东西,花钱盗墓不惜掘地三尺。其中最为国人所诟病的,是他盗运昭陵二骏。
花钱盗墓掘地三尺
卢芹斋在中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随后是军阀混战,各省出现割据局面。孙中山对复辟皇权的袁世凯宣战声讨,中国陷入一片混乱。
但对卢芹斋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始。他不等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卢芹斋的中国公司“卢吴”就先开张了。“卢吴”设有两个分号。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分号在上海。如果自己看中的东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经出手,卢芹斋就会走地下路线,花钱盗墓,甚至不惜掘地三尺。
一向被中国老百姓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的宫廷御用,如今也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猎物。文物一旦跟皇室沾边,拿到海外就身价倍增,市场上趋之若鹜,因此对文物商来说,器物的来路十分重要。1915年12月17日,卢芹斋以1600美元的价格(现价值35868美元)向弗利尔出售了一幅18世纪康熙年间的丝绒壁毯,在交易单据上他做了货品的详细介绍:“朝廷御用,1913年盗于热河避暑山庄”。
1916或1917年,卢芹斋主导了一桩著名的盗墓活动,此事至今被他的同胞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莫大破坏和亵渎,甚至有人将之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相提并论。事后他将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的两尊石刻浮雕贩往了国外。这笔交易的确无与伦比,无论是其出自皇陵的尊贵程度,还是其2米高、1.7米宽、重达4吨的分量。出手价也令人咋舌:125000美元,打破了当时文物成交价格的纪录。更不用说此物重要的政治、历史及艺术价值。
巴黎红楼的传奇
卢芹斋在巴黎
在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特别吸引路人的目光。
有一天,卢芹斋突然决定在巴黎的造一间完全中国式的房子。这个决定难办之处是:1926年中国还是个积弱穷困的中国,很多人对中国人还是非常歧视的。比这更难办的是巴黎的市政规划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富豪云集的8区。经过重重困难,卢芹斋买下一个旧旅馆,完全拆除,在伦勃朗〔Rembrandt〕和古塞〔Courcelles〕街的交角---即现在的秘鲁广场〔PlaceduPérou〕于1926-1928年间建成了这个风格特异的中式楼房。这可能是巴黎市内最正宗的一个中国式的建筑。
△ 现巴黎红楼的掌管人为卢芹斋的后人亨雅尔夫人
新中国成立后,古董出境受到严格管理,卢氏公司失去了货源,只有靠出售原有的库存古董和为客户订做中式家具维持。
一栋完全中国式的阁楼出现在巴黎中心,也成了他展览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与此同时他在巴黎郊区SURESNES建了一间厂房,专门制造仿古的家俱,这些家具古香古色,同时又根据现代人的习惯加以改良,价格适宜,很受欢迎。
红楼的第二层墙壁全部以明代、清代花鸟人物漆画壁板为装饰,配以花鸟浮雕藻井和家具,中式雕花床被改成了壁龛,里面陈设着佛像与画卷,窗户也做成中式雕花窗棂,十足中国传统建筑的风姿。三层、四层并不对外开放,目前用于储存古董家具。五层的一间和地下层都是印度古董的展厅,装饰风格也是纯印度的,壁板雕塑都是真正的印度古董。
“不情愿的退休了”
卢芹斋晚景
卢芹斋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化险为夷,甚至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位冒险家最后还是没有躲过历史的车轮。卢芹斋花了九年时间筹集资金、打通关系,获得一批1923年于山西出土的晋国祭祀彝器,但这批精品青铜器在海关处被扣押,舆论将卢芹斋推上风口浪尖,使得他不得不韬光养晦。
十几年后,当他将这批宝贝由北平辗转运至上海时,时任上海市立博物馆馆长杨宽则闻讯亲往海关“瓮中捉鳖”,将货物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铜器被移交给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虽然损失惨重,但卢芹斋毕竟远在欧洲,尚能全身而退,他在中国搭档们被新政府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遭到处决,财产充公,文物被送入当地博物馆,处境凄凉。而卢芹斋本人也“不情愿地退休了”,他通知了老客户和业内好友,清空了存货。自1949年起,他不仅不再回中国,为了摆脱干系,他决定办理入籍法国手续,而造化弄人,他直至去世仍还是中国国籍。8年后卢芹斋因病于瑞士尼翁小城去世,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
结语
是非功过卢芹斋
卢芹斋在1950年曾试图为自己辩护,坚称自己出口的文物都是市场上通过与別人竞标买来的,他说:“我卖到国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如果它们留在中国,还不知会遭到何时毁灭的厄运。”后来文革爆发,这些文物倘若留在中国,躲得过浩劫吗?发人深思。卢芹斋也认为“艺术没有国界”,“环游世界的艺术品就像是不说话的外交使节,它们让其他民族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卢芹斋传》
台湾收藏家曹兴诚曾为《卢芹斋传》作序,有此精辟之见:今天中国文物面临的重大危机并非所谓的文物外流,而是文物的作假与卖假。从金缕玉衣到汉代玉凳,文物鉴定权威一个个地被赝品骗过。将来博物馆里的藏品都可能有真伪的争议。因而他说:“中国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去索回所谓流失海外的文物,而是应该寻找一个西方的卢芹斋。让这位西方卢芹斋把西方有价值的文物大量引进到中国来;使中国未来文化发展;能恢复盛唐时期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雍容。这才是中国之幸,相信当为所有中国人所乐见。”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