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刘雄:历代青铜鼎的鉴识与收藏

2017-10-23   1287次浏览


刘 雄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青铜器

人物名片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文物鉴定专业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文物科学鉴定体系的研发。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学术顾问,北京卫视财经频道、河南文物宝库频道特约鉴定专家,全国工商联文物艺术品商会顾问,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曾先后参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工程河南平顶山叶县文集遗址,河南南阳张岗汉墓遗址的发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青铜器鉴定、古陶鉴定、玉器鉴定,致力于文物科学鉴定体系的研发。2005年执教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2010年起担任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2015年荣获第八届北京市教育园丁奖。

在校讲授《中国青铜器》、《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学概论》、《中国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辩证的扬弃和整合坊间的经验主义,引进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论,结合材质学、工艺学、次生变化学、文化学,宏观入手微观着眼进行深入的文物鉴定学科建设,创造性的总结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物鉴定学方法论及学科体系。

著有《青铜器鉴定学基础》、《青铜词典》、《中华民间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学鉴定体系》、《北大资源宏微文物网刊》。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文物鉴定与鉴赏》、《收藏快报》发表多篇考古与文物研究论文。


是古代青铜核心礼器,也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形。历代的青铜鼎有方的也有圆的,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有尖足者亦有扁足或兽足者。小的可玩于股掌之间,大者近一吨。按其用途有镬鼎、列鼎和馐鼎等等之别。鼎的流行期较长,器形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给初学者带来较多的困扰。本文拟以考古和文献材料为基础,从青铜鼎的定名、用途与断代的角度谈谈青铜鼎的鉴识问题,并进一步解析青铜鼎的收藏与鉴赏。

青铜鼎的定名源于青铜器铭文的自铭,是鼎的象形字。当然青铜器铭文中对鼎的自铭并不止一种,学者们普遍认为各种自铭是对鼎各种专有用途的不同叫法 ,有的还可能是当地方言不同造成的。


一、青铜鼎用途分类


青铜鼎的用途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祭祀器、实用器、礼仪器。我们所见商周时期对祭祀活动的极端重视性。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文献材料以及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材料显示,商周时期祭礼包括旅祭、燎祭、媾祭等等,仪式繁多,具体仪式有的或不得而知,然而行礼所用的工具却大多数能考证。青铜鼎祭祀众多礼器之中尤为重要者,青铜器商代铭文中有“母戊”、“母辛”、“祖丁”、“祖甲”等铭文者,皆为作器者为其祖先所作之祭器。西周时期铭文更是直接表明其目的,如毛公鼎铭文:“……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五祀卫鼎铭文:“……卫用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史颂鼎铭文:“……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鼎……”等等,更是直言为祖辈所作之祭器。

  图一:“作父乙鼎”铭文

实用之鼎包括镬鼎和馐鼎等类别。所谓的镬鼎指的是烹饪用的鼎。《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镬鼎一般器形较大,口上无盖,或许因青铜盖因导热性太强不适合做使用烹饪用,改为木质或其它材质。镬鼎因为使用,鼎底部应留有使用之烟炱痕。馐鼎指的是盛各类肉食的小鼎,因鼎实有各种调好滋味的实物,滋味美不胜收,故而称为馐鼎。作为实用之器的鼎,常常在墓葬中作为陪鼎使用,并不代表等级和礼制。盛放滋味备至“庶羞”的铜鼎,相对于盛放“不致五味”大羹的正鼎而言,称之为“陪鼎”。按照《仪礼》等记载,正鼎是太牢九鼎或七鼎可陪馐鼎三,正鼎是少牢五鼎可陪馐鼎二,正鼎是牲三鼎或特一鼎者,只陪馐鼎一。

图二  交龙纹大镬鼎(太原金胜村出土)     

真正体现等级和礼制的是所谓的“列鼎”,也称为升鼎。升鼎是实牲之鼎,也就是周文化铜礼器中的“正鼎”。升是将煮熟的牲肉转盛于进献用的鼎的动作。一套升鼎为列鼎。所谓的列鼎指的就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芽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考古发现的周文化成套铜升鼎的数量从九鼎到一鼎皆有。据礼书记载,一套正规的升鼎成奇数,天子所用九鼎,诸侯所用七鼎,鼎实为牛、羊、豕俱全的“太牢”;卿大夫使用五鼎,鼎实为无牛有羊、豕的“少牢”;士用三鼎或一鼎,鼎实仅有豕的“牲”或“特”。周文化的墓葬中,以随葬正鼎的居多,最多者为九件成列,有的甚至陪葬数套正鼎,以至于出土鼎的数量有的达到数十件之多。陪鼎随葬的数量和规律尚不明确。

图三    博物馆陈列的升鼎(列鼎)


二、青铜鼎考古


青铜鼎考古资料最早见于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沿用到汉晋时期。依其形态可分为圆鼎、方鼎、罐形鼎、盆形鼎、温鼎、束腰平底鼎等类别。根据其造型的演变规律,可将青铜鼎分为8期。


第一期:夏代晚期。此期的鼎目前仅发现一件,器薄、立耳小、平底、尖锥足。历史有“禹铸九鼎”之传说,然而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并没有夏代早期的青铜鼎,即便是到了商代发达青铜器阶段,也未见形成周文化的列鼎制度。九鼎的传说,或许是周以后的人根据周代的礼制而杜撰出来的。

图四  二里头遗址出土网格纹鼎


第二期:商代早期。此期的鼎有圆鼎和方鼎两类。器薄、直立耳较小、尖锥状足,方鼎的平面呈正方形。年代越晚者,立耳越高大、器体也越显厚重。

图五 商早期鼎(郑州出土)           

图六 商早期偏晚(陕西铜川三里洞出土)

图七 兽面纹正方鼎(山西平陆出土)


第三期:商代晚期。此期的鼎也是方圆皆有,器体普遍厚重、直立耳发达,鼎足由商早期的尖锥足演变为柱状足,扁足鼎流行。方鼎平面呈长方形。

图八 商晚期鼎(安阳出土)  

图九  鹿方鼎(安阳郭家庄出土)

图十 商晚期扁足鼎(安阳孝民囤出土)


第四期:西周早期此期的圆鼎流行分裆鼎和平底的盂形鼎。方鼎的柱足较商代晚期更显细高。此期开始形成表现等级秩序的列鼎制度。如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的列鼎。

图十一 西周早期康侯丰方鼎    

图十二 西周早期大盂鼎


第五期:西周中期。此期的鼎腹部横宽,腹由深变浅,鼎腹的最大径在下腹,造成腹部下垂之感。

图十三 西周中期五祀卫鼎


第六期:西周晚期。此期的圆鼎除垂腹的形制外,还可见半球形,足断面呈“C”字形,流行上小下大的兽蹄形足。

图十四 西周晚期史颂鼎       

图十五 西周晚期毛公鼎


第七期: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的鼎多为附耳带盖鼎,子母口,兽蹄形足。

图十六  春秋早期蟠螭纹鼎(河南潢川出土)

图十七 战国中期错金云纹鼎


第八期:汉晋时期。此期的鼎足根部肥大,有的腿足演化为熊足,鼎腹外围常有一周凸起的宽边装饰,多有刻铭。

图十八   西汉素面鼎  

图十九 西汉熊足鼎

从收藏学的角度来说,鼎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物门类。中国历史上有所谓“三足鼎立”、“问鼎中原”、“定鼎天下”的语词,故而到现代也将鼎当作权力的象征,成为众多收藏者追寻的热点。然而这并不是青铜鼎收藏的真正境界。青铜鼎的收藏首先应该搞清楚鼎的类别以及年代属性,这是评定青铜鼎礼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殷商之时,鼎即已成为祭祀之重器,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最著名“后母戊大方鼎”即是商王为其母辈祖先“戊”所作的祭祀用器。由于祭祀的神圣性,故而鼎在甲骨文中亦与贞卜的“贞”字相互假借。鼎也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纱,被商人尊为神物。到了西周以后,鼎进一步发展为周文化的核心礼器,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级。礼书记载了“天子九鼎”的礼制在此之时最终形成,列鼎成为了权力与等级制度的物化形式。周礼与周文化是中华文明诸多制度的根源,给后世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崇礼性格。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也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现代化,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基因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放眼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历史,通过作为核心礼器的鼎这种物化的历史来寻我们的根,才是收藏家的最高境界。

来源:  网络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