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别只盯着2.1亿兮甲盘,中国青铜盘还有这些“之最”

2017-10-22   刘玉玲 856次浏览

商周时期,青铜盘是盛水器。《礼记·内则上》:“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即怀嬴为晋文公重耳奉匜盛水,浇水洗手。古时,盘与匜是配合使用的,匜即似今天的水瓢一样的盛水器,盘在其下用于接水。考古发掘的商周墓葬中,常见匜置于盘中。《仪礼》:“盘匜,匜实于盘中,南流。”典籍记载的盘除了上述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外,也有其他用途。《周礼·天官》:“大丧共夷盘冰。”郑玄注:“尸之盘曰夷盘。”即盘中盛冰置于床下,而将尸体置于尸床上,用于寒尸。


体形最大的盘——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相传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腹壁圆曲内收成底,矩形四足,每个腹壁有两个兽首衔环。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饰环带纹。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是目前所知最大的青铜盘。刘肃曾捐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说是同治三年(1864年)初夏,直隶提督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拿下常州城后住进了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寂静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声,刘顿生好奇,披衣秉烛,循声而去,声音原来是从马厩传来。走近,是自家马槽与马笼头的铁环碰撞发出,遂细细观察,只见此马槽在烛光下熠熠生辉,叩之声音清脆悠远,绝非一般。次日清早,刘铭传令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有兽首衔环,且有高古纹饰,重要的是内底刻有铭文,刘心内沸腾,知是捡到宝了,旋即命人押送回老家。从此便惜盘如命,不轻易示人。据说连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都没能给看。后经刘氏后人颇费周折的保护,才未落入歹人之手。最终刘铭传的第四代后人刘肃曾毅然将此盘捐献国家。 

虢季子白盘是青铜器中的瑰宝,不仅有着传奇的经历,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器底铭文111字,记述了虢季子白征伐北方少数民族猃狁(xiǎo yǔn)的一次战争,为研究西周史及少数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器底铭文111字,记述了虢季子白征伐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一次战争

其铭文多四字句,文辞优美,可谓开《诗经》之先河。其金文字体清丽俊逸,疏密有度。被视为西周金文中一篇绝妙的书法艺术品。 


记载周王世系最早的盘 ——墙盘


西周 墙盘

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里发现了铸有长篇铭文的墙盘,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此次窖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就有74件。从铭文中得知这批青铜器大多属于微氏家族,从而为研究西周历史、微氏家族史,以及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墙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体形较大,双附耳,保存完整。盘腹部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并以雷纹为地,反映了西周中期青铜器极高的艺术水准。内底铭文18行284字,颂扬了从周文王到恭王七代周王的丰功伟绩,并追述了微氏先祖六代追随周王建功立业的家族历史。

墙盘铭文拓片

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语言精练,辞藻华美,书体工整,堪称佳作。所记载的西周各王的重要史事,与文献中的记述基本吻合,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对西周恭王以前帝王世系的记载。 


后来者居上的“中国第一盘”——(逨)盘


西周 (逨)盘

2003年1月,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盘,现藏于眉县文化馆。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腹深10.4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圈足下附四兽足。腹部及圈足饰窃曲纹,并有兽首衔环辅首。

(逨)盘铭文拓片

盘内铸铭文21行370余字,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文王至宣王12位周王的伟大功绩。铭文中仅末代周幽王未提及,印证了《史记·周本纪》及其他史籍中所记周王王号、顺序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其铭文所记述的史事与传世文献及出土的墙盘中所记述吻合。更重要的是两盘铭文均未提及周公,这就彻底颠覆了以往“周公摄政称王”之说。因而被称为“中国第一盘”。

从时代上看,(逨)盘要晚于墙盘,而重现于世的时间也晚于墙盘。若真要将二者比个高低,只能说,二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不分伯仲。两盘铭文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既可印证史书的记载,同时又对“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作了检验。两者都能确定制作的时王世系,从而在器形、纹饰、铭文用语特色及文字镌刻风格等方面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器。


工艺最华丽的盘——曾侯乙盘


战国早期 曾侯乙尊盘

198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时盘与尊套叠在一起,故合称为尊盘,是用于冰酒的青铜器。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19.3千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盘装饰繁缛精细,鬼斧神工。口沿饰4对对称矩形多层镂空附饰,纹饰为镂空透雕的蟠螭纹。实际是先用铜梗制成一个蟠螭纹,以其为单位,再采用模印或压印的方法重复布于器表。同时采用同样的技艺,组合成形态不一的16条蟠龙,两两一组分别铸于矩形附饰下,尽显构思奇巧。

曾侯乙盘

尊盘一体,整体的纹饰及工艺珠联璧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附饰制造的失蜡法。失蜡法是熔模铸造中的一种,其铸造方法即先用蜡料将铸品制成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涂上沙、石、耐火泥等粉末,形成比较坚固的外壳,再加热熔去蜡模,形成铸品的外模范,最后浇注铜液,冷却后除去模壳,铸品即成。失蜡法是冶铸史上重大的发明。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采用此种技术的铸品,也是世界的首创。此套尊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经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鉴定后认为:“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复杂,尤以口沿附饰的蟠虺云彩状透空花纹,盘旋重叠,于复杂中见条理,有极高的技艺水平,是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复杂、精美的珍品。”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先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笔者略举的这几件青铜盘,仅是青铜器庞大分支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宝物,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当时的铸造工艺、造型艺术,也能充分利用其独一无二的丰富资料,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

来源:  《收藏》杂志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