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梁晓新:浅论雍正瓷器的艺术成就

2017-10-19   1321次浏览

梁晓新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明清瓷、佛造像

人物名片  

梁晓新先生毕业于伦敦大学 / 苏富比艺术学院,自1995年起在北京从事专业的古代艺术品鉴藏工作至今超过20年,曾担任过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精通中英双语,为中国古代陶瓷与佛教艺术的收藏家、鉴赏家与独立学者。梁先生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各大拍卖会与艺术传播媒体上,担任多家国际拍卖公司与艺术投资机构的鉴定与投资顾问,并积极推动艺术与美学教育,为各大重要的艺术杂志如《文物天地》、《收藏》、《艺术客》、《艺术商业》等撰写发表多篇专业文章,内容涉及学术考证、市场分析、名著翻译、艺术鉴赏及美学评论等方面,亦为新浪微博著名专业博客手@花市暂得楼。


前 言

在2015年北京秋季拍卖会期间,佳趣雅集收藏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并与嘉德拍卖公司联合举行了首次雅集会员珍藏的明清官窑陶瓷精品展,其中荟萃了一组非常精彩的雍正窑瓷器,说明雍正窑瓷器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得到了收藏家们的钟情与青睐。

彩塑雍正皇帝坐像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雍正皇帝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关于他的评价,在正史与野史里,往往呈现出非常极端的描述。正面的评论,说他勇于革新、勤于政事、澄清吏治、稳定统治、国库充盈,是“康乾盛世”的主要奠基人;反面的评论,则说他性情残暴、喜怒无常、迷信神仙、刚愎自用,是个虚伪而寡情薄义的暴君。但是雍正帝在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成就,却得到了后世的一致赞赏,尤其是反映在雍正官窑瓷器上,被历代中外收藏家们誉为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一直受到收藏家们的热烈追求,也是拍卖会上最受瞩目、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本文试从此次的展品与雍正帝的生活起居、性情爱好等方面来结合,探讨所谓的雍正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呈现。


文雅精细---雍正瓷艺术风格的概括

雍正官窑瓷器向来以精细的品质与优雅的纹饰风格著称于世,在刚猛雄健的康熙瓷与瑰丽繁富的乾隆瓷之间,它总是显得造型优雅、玲珑秀美、绘染细腻、赋彩清丽,富有一种恬淡宁静之美。

清 雍正窑 霁红釉水呈

此次展览中的一件雍正窑霁红釉小水呈,即是这类精巧迷人的文房器物的代表性作品。随着近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全面公布,使得我们能从大量详细记载的作品中,逐个仔细剖析雍正帝对造办处承造器物的具体要求和审美标准。

清雍正  斗彩一路连科纹卧足杯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

养心殿造办处始创于康熙初年,聚集了全国精选出来的最好的匠师,选用最好的物料,专门负责为内府制作各式器物。由于是皇帝身边的作坊,所以皇帝自然对器物的设计与制作有着非常具体的主导性要求和意见,并一一仔细地登记在《活计档》的流水帐中,这些记录生动而鲜明地体现出皇帝本人的性格爱好、艺术品味与审美标准。有学者专门梳理出雍正年间《活计档》中的制作记录,再与传世的器物作仔细比对,从而总结出“文雅精细”的整体艺术风格的评价。

《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记事录》:“朕从前著做过的活计等项,尔等都该存留式样,若不存留式样,恐其日后再做,便不得其原样。朕看从前造办处所造的活计好的虽少,还是内廷恭造式样。近来虽甚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

《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珐琅作》:“尔等近来烧造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实物要精心细致,其花样著贺金昆画。’

《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记事录》:“郎中海望奉旨:尔将各样款式水盛,或腰圆形、半璧形酌量做木样几件,或黄釉,或霁红釉务要精细,每样烧几件。”

《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十年闰月二十七日《流水档记事录》:“著年希尧做些香几及小炕案;香几胎骨要轻妙,款式要文雅;小炕案胎骨要醇厚,款式亦要文雅。”

从这些随手拈来的档案记录里,可以看出雍正帝不但对器物制作的整体艺术效果和风格极其重视,要求符合“内廷恭造之式”,更反复强调“精细”、“文雅”的原则,有时甚至亲自关心到每一件器物具体的样式与颜色。试想,造办处所承造的内府各种物品何止千万,而雍正帝这种对区区用具器物的讲究用心与认真执着,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一个统治万民的帝王所应该孜孜不倦的范围。深究其原因,无非是源自雍正帝本人对于艺术与美的认知与热爱。


恬澹悦心---徜徉在皇家园林中的文人情怀

雍正帝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成为了此时宫廷器物的主要制作与审美标准。他的这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品味,应该是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中培养形成的。

雍正帝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受封为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才登基为皇帝,此时他已经45岁。大清朝虽是满族政权,但康熙帝特别重视皇子们从小的儒家思想教育,“如《四书》《易经》《书经》《礼记》具已诵习”。故在幼年时,雍正帝就已经接受了非常严格的汉人传统教育,这种优良的正统教育基础,是形成雍正帝日后的思想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帝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在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度过。他之所以能够最终脱颖而出,与他的冷静缜密的心机很有关系。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的储位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对皇太子允礽两次的废立,已使康熙帝焦头烂额,失望不已;然而此时的皇四子胤禛,却有意远离斗争,对帝王之位的向往深藏不露,躲在北京城西北郊康熙帝赏赐给他的圆明园中读书,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虽身处繁华,而寤寐之中自觉清远闲旷,超然尘俗之外”的富贵闲人。

《雍亲王朗吟阁图像》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制作于此时的《雍亲王朗吟阁图像》轴,就是年轻的皇四子沉浸在仙境般的圆明园中的真实写照,画中幽静的亭廊、茂滋的树木、闲适的仙鹤、安详的麋鹿,乃至身后两个肃穆的伺童,都烘托出窗后的主人安然自在的神态。

《悦心集》也是一本反映雍正帝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状态的产物。有感深处在储位争夺的旋涡中心,雍正却刻意把圆明园经营得“如佛地,同仙岛”,并在此“阅六经,礼三宝,任春秋,随晚早,不拘束,无烦恼,奉天时,养吾老”,他采集摘录了很多高贤雅士、文人墨客的绝妙佳句,借以抒发和寄寓他的心情与精神追求。从雍正十二年(1734年)刊刻成书的《悦心集》中可以看出,有关归隐逍遥、寄情山水、优游花间的名篇佳作,占到了全书总数的51%之多,包括白居易的《池上篇》、僧明本的《幽居自适》、罗大经的《山居述事》、邵雍的《思山吟》等。这些文章中所推崇和追求的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生活态度与审美意趣,在雍正帝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山居自怡》诗中写道:“生平耽静僻,每爱住深山。百卉从荣谢,双丸任往还。朝廷容懒慢,天地许清闲。睡起三竿日,仙踪似可攀。”这种发自内心的对闲适与幽静的向往与喜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对他日后的艺术品位的修养与艺术形式的偏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宫廷画家精心绘制的多种《雍正皇帝行乐图》,更是《悦心集》中推崇的理想追求的具体呈现。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中,雍正帝清流濯足、看云观山、观花听鹂、沿湖漫步、水畔闲坐、岸边独酌、临窗赏荷、停舟待月、乘槎升仙、园中折桂、采菊东篱、披风松下、松涧鼓琴、书斋写经、围炉观书、寒江垂钓。画中的雍正帝仿如一个隐士,或处身华丽的宫廷居室中,或徘徊幽深的山涧草木中,皆衣着普通、踽踽独行,根本没有前呼后拥、权臣围绕的帝王排场,完全沉缅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凸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独有的精神上的孤傲与卓然独立的气质。这些行乐图大多没有装裱,可能很少张挂出来,完全是用于雍正帝本人的自娱自乐,所以更能直接体现出主人公最私密的意识思想与理想追求。

雍正行乐图之书斋写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行乐图之围炉观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书斋写经》与《围炉观书》两幅画中,背景是华丽的斋室,陈列着各式古鼎彝器、珍瓷宝玩、字画手卷与小松盆景,这些精心绘写的背景器物也暗示了主人卓越不凡的艺术品位与清丽高雅的审美情趣。

雍正行乐图之清流濯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有一张《清流濯足》,雍正帝身着渔夫装,闲适地一人垂钓,两只脚自然随意地勾结在一起,生动而有趣。无论是从艺术追求、品味修养,乃至孤傲独乐的心境,这位九五之尊,像是一个富贵闲人?还是更像一位性情率真的高隐逸士?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非常罕见的。


涵养一心---共冶一炉的修持

除了从小就熟读汉人的儒家经典外,雍正帝也喜读释典,一生好谈佛法,自比“释主”,为皇子时就在王府内举行法会,修炼禅定和密宗佛法,曾经得到过禅定大师迦陵性音、弘素和章嘉二世的指点,佛学的修为很深。《啸亭杂录》中说:“(雍正帝)善禅机。宪皇旧邸与柏林寺相近,故上同迦陵上人朝夕谈禅,颇通释理。”在《雍正皇帝行乐图》中就有一开描绘雍正帝身着喇嘛衣帽,在洞石后端坐念经修持的形象。除佛教外,雍正帝也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故宫珍藏另有一幅《胤禛道装双圆一气图像》轴,描绘的就是身着道装的雍正帝与道士炼丹的场面。清宫档案中也有很多雍正帝参与道教活动的记载,他甚至招道士入宫,在圆明园建炉炼丹,并亲自服用丹药,以致有史学家推测雍正帝的暴卒正是与过量服食丹药有关。

雍正窑斗彩绶带暗八仙碗

有关佛教与道教的纹样图案的瓷器也在此时非常流行,如此次展出的这对雍正窑斗彩绶带暗八仙碗就是典型。绘笔精美细致,敷色清丽祥和,明润的釉水与洁白如玉的胎骨,说明了雍正窑一丝不苟的窑烧品质。此类名贵的作品,可能用于宗教仪式或赏赐高僧。

“孔门之春风沂水,仙家之吸露飱霞,如来之慧雨香花,以及先儒之霁风光月、天根月窟。其理同,其旨趣何弗同也?”(雍正《悦心集序》)雍正帝的这种洞察,正是对儒、释、道三家“涵养一心”的湛深参悟,可见他的修为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心性的修持也充分反映在他的宁静、恬淡的性情上。认真执着的修行,自然需要一处安详宁静的修行场所,所以雍正帝对于起居厅堂居室的要求自然非常高,甚至延伸到室内的陈设器物,也必须符合整体的特点,作为厅堂斋室内陈列的瓷器,无论是青花、色釉或者是彩瓷,都依循一种修洁与宁静的内敛之美,如此高度统一的艺术风格,正是雍正帝这种卓越的审美意趣和追求下的产物。

雍正霁红釉梅瓶

展品雍正霁红釉梅瓶和雍正霁红釉石榴尊,就是两件极为精美的室内花器,一个小嘴丰肩修腰,宛如娉婷婉约的仕女;

雍正霁红釉石榴尊

一个则摹仿石榴果实,端实饱满,充满了盎然的天然生趣,在难度极高的成型手法与卓越的窑烧技法下,这两件看似寻常的雍正器物,呈现出一种纯净内敛、华美高雅的宫廷气象。


祥瑞符应---祥花瑞草中的盛世

从残酷的帝位争斗中脱颖而出,最终坐上了这个宝座,雍正帝可算是历经了无数的腥风血雨,而在即位之初,朝野和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关于那场惊心动魄的宫闱之变的传说,所以雍正帝迫切地需要向天下臣民证明他得位的正统性。而向子民们昭示的最佳方式,就是报道各地发现的祥瑞符应,以证明他的帝位是得自上天祖宗皇考的保佑,是王道贤明、盛世来临的征兆。于是乎,来自各地方大臣呈报的各种奇异的灵异现象像雪片般飞往皇宫,嘉禾瑞谷、珍禽灵兽、黄河澄清、天降甘露等等,接踵而来的呈报都得到了雍正帝亲自用心的朱砂批谕,而这些祥瑞的事物自然成为了很多宫廷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尤其是各种祥花瑞草,几乎成为了雍正彩瓷的代言,为康乾盛世平添了一曲锦上添花的华章。

雍正珐琅彩花卉题诗碗

与此同时,在康熙晚期成功创制的瓷胎画珐琅技法上,又迅速发展出一种掺用玻璃白料的新色谱,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五彩与纯珐琅彩的单调的表现能力,微妙而细腻的色阶变化用来描绘各种花卉正是最适合不过,于是雍正彩瓷呈现出一种精致动人、富丽华美的宫廷艺术格调,但用色的节制与巧妙,依然遵循着“内廷恭造”的原则,使雍正彩瓷显得明艳动人却不落于俗气,成为清瓷中的顶珠。展品雍正珐琅彩花卉题诗碗,正是一件将雍正彩瓷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名贵的作品。诗配画的形式,展开如一幅宋人工笔手卷,意境高雅,用色清新流丽,堪称是瓷、诗、画的完美融合之作。


慕古思幽---锲而不舍的复古精神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与大卫德基金会分别珍藏着一个异常珍贵的手卷,那就是雍正年间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古玩图》,

《古玩图》

上面是雍正帝珍藏的无数上古青铜彝器和前朝宝器珍玩,俨然一幅栩栩如生的珍藏品图鉴,真实地说明了雍正帝对古物的倾心与爱慕。

古,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了传承的正统、逝去的美好和渊博的学识,所以慕古、拟古、仿古,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古书画的临摹学习、古籍的收集编纂、古董的研究考证、对古器物的精心仿造,一直都是古代文人与社会的共识和传统。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帝为异族,自然更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经典的学习,以昭示臣民其君临天下的正统合法性。宫中珍藏的前朝著名艺术品,也就成为了康雍乾摹仿的对象。

宋代的陶瓷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伟大丰碑,尤其是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作品,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艺术美的典范,完美地体现了古典美学的最高意境,把陶瓷艺术之美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次;而明初永乐宣德两朝的瓷器也被后世奉为经典。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醉心摹古,匠师们以内府珍藏的诸多宋明珍品为蓝本,在殷实的国力的支持下倾尽全力仿造,皆达到了形神皆妙的地步,但是若论深层的艺术内涵与美学意趣的表达,则非雍正瓷莫属,真正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个人认为宋徽宗与雍正帝,两位皇帝在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趣偏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雍正仿哥釉纸槌瓶 & 南宋 - 元 官窑青瓷纸槌瓶

雍正官窑烧造的仿宋瓷,正是在雍正皇帝本人倾心怀古的热情下催生的,不但形神具肖,而且推陈出新,遂成经典。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的《陶成纪事碑》中纪录了仿古创新的釉色品种达到57种之多,可见盛况空前。其中超过大半为单色釉作品,可见由宋瓷开创的单色釉瓷器简单而优雅的美学意识,在雍正瓷上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诠释与表达,两者在修洁宁静、优雅迷人的艺术气质上不相上下,但雍正瓷则更注重“内廷恭造”的形式,富有一种成熟端庄的宫廷艺术之美。展出的一件雍正仿哥釉纸槌瓶,在釉色、釉质、开片形式上,与真正的宋元哥窑几乎难分伯仲,足见摹仿在技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但雍正窑绝不仅仅停留在师古、摹古的层面上。除了逼真的仿制以外,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比,我们也能明显感到雍正仿品其实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如釉色的质感与色调、器物轮廓线条与造型比例等, 都经过了十分微妙而细致的重新设计,这就使得纯粹的仿古中带有了雍正本朝独有的文雅细致、娟秀优美的艺术特色,而这也正是雍正仿宋瓷之所以能成为震烁古今的瓷器艺术经典的原因。慕古而不泥古,在仿古中超越而自成一格,到达了艺术创作的新境界,真是堪称无与伦比的新创造。

雍正仿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小口罐 & 雍正仿永乐青花糊斗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黄金高峰,后朝奉为圭臬,仿制不绝,至雍正则更盛。展出的一件雍正仿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小口罐及仿永乐青花糊斗,均是极其精彩的代表作,尤其是糊斗,充分呈现出文雅精致的雍正特点。糊斗为文房器具中极其罕见的造型,永乐原物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糊斗

仔细比较,两者的绘笔、发色均难分彼此,但在雍正的版本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釉水更为精致细腻,造型更加优雅精巧,雍容大方,这就是雍正瓷器的特点,在刻意仿古的前提下,仍然巧妙地保持了本朝的宫廷艺术特色,但整体艺术风貌仍然是高度的和谐,在极其细致的线条与装饰手法上,利用卓越的窑烧技术营造了一种独有而微妙的、耐人寻味的“雍正味道”。

结论:

雍正帝从小就接受了严谨完善的传统教育,他的青壮年时期,是在景色优美的圆明园中度过的,他在此读书、游玩、谈佛、修禅,薰养出了性好恬静、闲适的思想与性情,这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与追求的心性,深刻地影响了雍正帝的艺术追求,反映在雍正窑瓷器上,呈现出一种高洁内敛、精细文雅、玲珑秀美的艺术特质,也成为此时艺术创作的主要风格导向与审美旨趣。佳趣雅集大展中的这一组雍正瓷器,无论是青花、单色釉还是彩瓷,都充分体现出纯粹而鲜明的雍正艺术风格,值得细心鉴赏。

来源:  佳趣雅集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