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王牌专场「无瑕 · 传承」领衔,北京大羿2023春拍(二)精品雅赏

2023-07-01   492次浏览

6月11日,北京大羿2023年春拍(一)于北京国际饭店圆满落幕,缔造6750.845万元的成交额,总计15件拍品破百万。北京大羿2023年春拍(二)于今日正式启幕,本次共推出无瑕 · 传承」和「瓷器佛教工艺品」两大专场,分别于7月8日和7月9日晚八点举槌,联拍在线将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



在本次拍卖中,“羿”团队秉持初心,精心遴选高品质拍品,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共计呈献瓷器及古董珍玩、佛教艺术等百余件琳琅满目的艺术品。


其中「无瑕 • 传承」专场由大羿的两大口碑专题组成。【无瑕】自推出以来一直备受业内认可,此次大羿团队再度精心筛选近40件历经百年岁月,无人为损坏和后天修复的无瑕之物。【传承】则以来源清晰、出处明确、传承有序的艺术珍品为主角,呈现艺术珍品背后的制器过程及收藏与传承故事。「瓷器佛教工艺品」亦将带来明 铜漆金罗汉像、十七世纪 扎什伦布寺铜鎏金降阎魔尊像等市场少见的造像珍品,同样精彩。



无瑕 · 传承 



Lot 23

清道光 御制柠檬黄地洋彩九龙纹登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高度26.5cm

拍品估价:1,000,000 - 1,500,000 人民币

记录:伦敦佳士得,1997年12月1日,编号115

展览: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中海巨门,2023年

出版:本拍品即将出版于《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

参阅:香港佳士得,2021年5月28日,编号2951 清乾隆 柠檬黄地粉彩九龙纹盖登


登原为中国古代贵族宴享时盛放太羹(又称大羹,即素味肉汤)的器皿。后发展为祭祀用礼器,并出现瓷质登。《礼记·祭统》注:“登,豆下跗也。”《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北宋聂崇义《三礼图》曰:“以其盛湆,故有盖。”所以登外形与豆相似,而盖钮则不同。豆为绚钮(即绳钮),登为圆钮。拍品上部半球状碗身,配半球圆盖,顶部以珊瑚红釉饰圆珠盖钮。下以圆粗柱足承托,底部覆盘形足。器型敦实庄重。全身以柠檬黄釉为底色,盖沿、口沿一圈为蓝釉回纹,器物腹部及底足以红、绿、紫等色以祥云灵芝海水为底饰,主体绘粉彩描金九龙,脚踏海浪,身环火焰,穿行于祥云之间,气势磅礴,尽显皇家奢华。底部内心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黄釉在古代一直是宫廷贵族的象征,本品造型古朴华丽,工艺精湛,是清代皇家使用的祭器。清代瓷质祭器根据不同颜色区别其在祭祀中的不同功用和使用场合。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定瓷登祭器,其中仿古青铜器纹瓷登以黄、蓝、红、月白、白五色用于地坛、天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及太岁坛等处的祭祀活动。而本拍品则为清代皇帝祭祀祖先之用,故用柠黄地九龙纹以示皇帝身份。据《清文件》“如意馆”数据记载,清宫乾隆朝坛庙瓷质祭器皆为唐英奉旨始烧:乾隆十三年“于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分……各随细目折片交太监胡世杰、张玉呈览。奉旨:祭器内……磁器交江西唐英烧造……其磁器内每十件多做备用二件……俱赶祭祝各坛庙日期以前送到。自冬至祭天坛日为初次,其余按次送至,不得有误。”之后延烧不断,本拍品即为道光年间制品。


附图:

香港佳士得,

2021年5月28日,编号2951 

清乾隆 柠檬黄地粉彩九龙纹盖登



Lot 30

明崇祯 青花「索超听报」图筒瓶

尺寸:高度45.5cm

拍品估价:800,000 - 1,200,000 人民币

记录:伦敦佳士得,2012年11月6日,编号221


筒瓶是崇祯时期的典型器形,此件筒瓶唇口外撇,束颈,直腹下敛,底足平实,呈直筒形,造型挺拔,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形制。晚明时期时局动荡,此种造型也寓有“天下一统”的良好祝愿。明末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官窑停烧,却给民窑生产带来了历史机遇,步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从大量崇祯、明末清初拍品来看,当时民窑瓷器的工艺水平已经不输嘉万制品,精者有的甚至超过了嘉万官窑产品。筒瓶外壁以青花为饰,口下绘长短交错蕉叶纹,口沿、肩部及胫部釉下暗刻弦纹六道,为崇祯时期典型的青花与暗刻花纹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时代特征明显。腹部一面描绘《水浒传》中索超听到战报这一场景,画面中索超身披铠甲,扶剑而视,原著中描写其形象“脑袋斗后来一颗红缨”,在此瓶上的形象便演化为一缨红翎,威风凛凛。身后侍丛持旗而立,旌旗迎风猎猎。另一侧传令兵跪地来报,似有紧急军务。瓶身另一面绘一大一小两棵芭蕉树,中茎留白,两旁以皴染画法绘山石嶙峋,“v”字形鱼鳞状草地纹,及山石旁生的介字点椿叶,皆为崇祯时期青花瓷器典型特征。


索超,号急先锋,北京大名府(今邯郸大名县)人,留守司正牌军,梁山攻打大名府时,被擒后归顺梁山,征方腊时阵亡。梁山排行第十九位,天罡三十六星之天空星。明末清初陈洪绶绘《水浒叶子》中索超亦头戴红缨,有万夫不当之勇。正如原文赞曰“虎坐雕鞍胆气昂,弯弓插箭鬼神慌。朱缨银盖遮刀面,绒缕金铃贴马旁。盔顶穰花红错落,甲穿柳叶翠遮藏。皂旗青甲烟云内,东北天山守艮方。”按此描述来看,索超除惯使一把金蘸斧外,还善用刀、弓等。足见其功夫了得,不愧急先锋之名。


明末清初 陈洪绶绘

“急先锋索超”《水浒叶子》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Lot 3

清康熙 青花八卦海水纹碗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2cm

拍品估价:150,000 - 250,000 人民币

记录:香港苏富比,1979年11月28-29日,编号166(其中之一)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册上》,紫禁城出版社,页171,图51


碗微撇口,外壁有青花绘制的海浪托八卦纹,笔法细腻,青花发色深浅相见,海水翻腾,活灵活现。碗内心有太极图与外壁纹饰呼应。底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青花双圈楷书款。阴阳八卦图是中国人阐释天地自然万物起源的示意图,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粹。拍品装饰虽简,却富有深意,为康熙时期青花的精妙之作。



太极八卦在《周易》中已有记载,阐述了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此学说后为北宋周敦颐继承,并采用道家学说写出《太极图说》。宋代一些学者如邵雍、朱熹、张载等也有各种有关太极的学说。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以阴阳组成,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太极和八卦图形在明代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上十分流行,其时皇帝笃信道教,瓷器上时常可见。清代康熙朝瓷器效仿嘉靖风格者颇多,因而也出现八卦图形,但传世者较少。可见如一对,藏于香港天民楼,着录于《天民楼珍藏青花瓷器》图版78。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


附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海水八卦纹铃铛杯



Lot 4

清康熙 青花穿花凤纹墩式碗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3.3cm

拍品估价:500,000 - 800,000 人民币

记录:

1.伦敦苏富比,1987年12月15日,编号222

2.香港苏富比,1990年5月15日,编号127

参阅:《明代洪武永乐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15年,页112,图46


永、宣二朝开辟了中国青花瓷器的盛世,创造出无数传奇经典,成为后世历朝御窑模仿范本。拍品碗型、凤纹画法、画面布局均与1984年出土于景德镇御窑珠山的“明永乐 矾红彩云凤纹碗”较为相似,碗心所绘如意云纹亦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 青花云龙纹碗”碗心所绘云纹极为相似。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窑厂复立,自此开始,康熙御窑在传承前朝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器浑厚,制作精良,小器玲珑,巧夺天工。拍品应为康熙御窑对永乐、宣德御窑经典模仿之作,画工、布局、笔法更抒本朝新意于其间。 



本品造型呈墩式,仪态稳重,胎质缜密,釉质细润莹白,与清新悦目的青花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器身以青花满绘鸾凤穿花图,凤翅舒展,羽翼丰满,极具气势,穿梭于缠枝莲花之间,莲花花瓣饱满,枝蔓舒卷烂漫,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整体纹饰布局繁而不乱,层次分明,笔触点染仿明早期青花之苏麻离青效果,又有康熙青花自身特色,发色明快,翠蓝艳丽,画意流畅自然。整器胎釉精细,青花色泽艳丽,纹饰描绘精致细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为难得一见的康熙仿永宣青花精品之作,自带清代开国盛世之风华气象。皇帝天之子也,以龙为其图腾,而宫廷以凤为皇后之图腾。皇后者,德洽六宫,需母仪天下,以道与德修身养性,主后宫上下。凤纹与龙纹主阴阳二气,二气融洽天下太平。帝为阳如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为阴如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皆出自道学之黄老思想。


附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双凤纹碗



Lot 6

清雍正 仿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梅瓶

尺寸:高度34cm

拍品估价:350,000 - 500,000 人民币

参阅:伦敦苏富比,1985年12月10日,编号236


本品唇口,束颈,瓶肩线条柔缓,有别于同朝常见之宽平圆肩,器型典雅,修长圆润,尤焕元代雅风。通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闪青,釉下以青花为饰,其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一面绘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间,另一面则是雌孔雀俯首翔飞,与雄孔雀相呼应。所绘孔雀翎羽清晰,神韵尤佳,周围缠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态尽见。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



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灵空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青花之色,苍翠妍丽,兼有丹青之妙。从纹饰布局上看,本品三段式布局,是元代常用之布局方式,肩部的辅助纹饰、腹部的主题纹饰以及胫部的变形莲瓣,时代特征十分明显。青花绘法亦可见慕元痕迹,叶脉大片平涂,花瓣边缘留白等,此特征均是仿自元青花典型特征。此式梅瓶应以清宫旧藏元青花瓷器为模本,略加化裁而成。



梅瓶原是用于盛酒的容器,所以大多有盅形盖,考古学中梅瓶与锡制酒壶、酒杯等一同出现,明代中期后,用途有所改变,成为文人墨客几案上插花的花瓶。《陶雅》中就有“古以瓶贮就,今以瓶插花”一说。故清代梅瓶大多无盖。清代梅瓶量少而质精,其中青花一项多为摹古之作。本品庄重典雅,纹饰绘制精细,构图疏密有致,青花发色青翠,是为雍正朝经典的陈设制瓷。


附图1:

大英博物馆藏 

清雍正 黄地青花凤凰牡丹纹梅瓶


附图2:

伦敦苏富比,

1985年12月10日,编号236


附图3: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梅瓶



Lot 7

清雍正 青花梵文盘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20.8cm

拍品估价:300,000 - 500,000 人民币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20,图18


清初宫廷的宗教信仰与明初有着惊人的相似,皇室对藏传佛教的尊崇膜拜从而衍生出一系列装饰着密宗色彩的宫廷艺术品。此件雍正御窑所出青花梵文盘即为佛前盛装供品之用,其外壁绘青花梵文,内壁花瓣形开光内亦书青花梵文,外壁纹饰与盘心呼应,底部双青花线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秀雅端庄。



梵文作为瓷器装饰题材,始自明初,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均见不少器物绘写或刻写梵文,它们都是与密宗有关的法器。梵文不仅是古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此盘之工艺彰显雍正御瓷不同凡响的品格,利坯修胎一一精到,质薄如纸,釉汁温润莹白,抚之如玉,青花一色明亮鲜妍,绘画一丝不苟,笔笔有神,款字端庄秀丽,殊为难得。


附图1: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梵文盘 



附图2:

南京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梵文盘



Lot 12

清道光 粉彩描金十八罗汉图碗

『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7.5cm

拍品估价:900,000 - 1,200,000 人民币

记录:

1.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编号539

2.香港拍卖会,1994年4月3日,编号182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慎德堂款瓷器》,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74-75,图13


拍品为清道光御窑「慎德堂」款瓷器中存世较为少见的精品佳作,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十八罗汉碗造型、纹饰、款识完全相同,据清宫九江关呈贡档记载,曾烧造并进贡“十八罗汉大碗二十件、十八罗汉中碗二十件”,拍品可与呈贡档相互印证,颇为珍贵。拍品敞口、弧腹、圈足,造型典雅,胎釉洁净细润,外壁通景绘十八罗汉图,衬以山石树木、楼台亭桥,构图疏密有致,画工精准传神,粉彩加金彩绘饰造就明艳华美之韵、富丽堂皇之象,十八罗汉身姿神态各异,气氛欢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实为清中期难得一见的彩瓷佳器,殊堪宝藏。



附图:

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清道光 粉彩十八罗汉图碗



Lot 13

清咸丰 胭脂红地洋彩赐福镇宅圣君图双耳瓶

『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高度31cm

拍品估价:1,200,000 - 1,800,000 人民币

来源:欧洲私人藏家旧藏


本品撇口,长束颈,颈上装饰一对云耳,丰肩,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足墙及底外侈,造型舒展而优雅。内壁、底部施绿松石釉。口沿涂金彩一周,华丽非凡,下承明黄地如意云头纹,云头轮廓用深浅两色蓝彩勾勒,红彩点睛。颈部以胭脂红釉为地,色泽靓丽晶莹,娇艳欲滴。其上洋彩绘缠枝莲花,莲花上生宝瓶,下坠灵符。整体构图繁缛华丽,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其纹样以重复性连续装饰为主,但这种装饰并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诸多细节处给人别致而考究的观感体验,视之妍丽夺目。莲花通过渐变的颜色使之颇富立体感,而缠枝卷叶纹则以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显示出西方绘画技法的深远影响,雍荣华贵,气度不凡。再下又为一圈如意云头纹,与胫部的莲瓣纹一同,宛如画卷上下装裱,呈现腹中开光,通景饰钟馗图。主题纹饰分别绘就三钟不同的钟馗形象,分别暗合《唐逸史》中钟馗身着蓝袍;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内,钟馗在“驱傩”仪式上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以及醉酒钟馗。从旁的小鬼也形象各异,有执扇、吹笛、持香囊、侍酒等,契合传说内容。三组故事成组相连,布局巧妙,人物勾勒细致,生动形象,相映成趣。外底心以矾红书「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松石绿釉贴合款识笔画。



钟馗故事的记载,以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为最早。沈括《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当时所见的钟馗图像。至明朝《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的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唐开元年间,唐玄宗自骊山回宫,身体不适,太医医治月余无用。一晚,玄宗在高烧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见有个小鬼走进殿内,穿绎色衫,牛鼻,只一脚着鞋,还有一只鞋悬在腰际,插一把竹骨纸扇在后领中,伸手便盗走了杨贵妃的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玄宗气恼,叱问何人,小鬼回说:“我是虚耗。虚者,望空虚中偷别人的东西,如同儿戏;耗者,专耗人家的吉庆喜事,让他们变喜为忧”。玄宗大怒,正要由武士来驱鬼,只见又有一个大鬼奔进殿来,长得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惊愕忙问:“你又是何人?”这大鬼向玄宗施礼道:“臣是终南山的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袍葬臣,臣感德不尽,遂誓替大唐除尽天下虚耗妖魅”。其声如洪钟贯耳,唐玄宗继而惊醒,竟出一体冷汗,疟疾霍然而愈。玄宗继而令吴道子入宫,画钟馗像贴于门上,后百姓效仿,钟馗也成为了驱鬼之“鬼王”。后又衍生出“钟馗嫁妹”,“钟馗醉酒”等图像故事。


本拍品曾陈列于原藏家宅邸一隅 



Lot 17

清雍正 青花内十字宝杵外梵文盘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7.5cm

拍品估价:600,000 - 800,000 人民币

来源:何鸿燊旧藏

记录:香港苏富比,1979年5月22日,编号173

参阅:

1.《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上》,故宫出版社,2001年,页208,图6-10

2.《宫廷珍藏·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73


清雍正皇帝嗜好仿古,亦对佛教虔信甚深,雍正年间制作了大量的佛教器物,各种仿成窑佛教用瓷即为大宗,除供于内廷外,也作备赏达赖喇嘛和蒙古王公之用。皇室对藏传佛教的尊崇膜拜衍生出一系列装饰着密宗色彩的宫廷艺术品,因多为佛前供器,制作不厌其烦,质量要求极高,拍品即为其中一例以密宗纹饰装饰的仿成化瓷器精品之作。瓷盘虽小,其工艺无比彰显雍正御瓷之不同凡响,利坯修胎一一精到,胎体坚质其薄如纸,釉汁温润莹白,抚之如玉,外壁绘青花梵文真言,内壁碗心双圈内绘金刚十字杵,结以飘带,青花发色浓艳,予人华美瑰丽之感,展现出皇家专用佛教贡器的华丽精美。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修道之法器,作为纹饰,在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已开始使用,至明宣德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上广为流行。梵文作为瓷器装饰题材,始自明初,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均见不少器物绘写梵文,它们都是与密宗有关的法器。雍正御窑应以此为原型,仿古创新,成就了如拍品这般传世经典。本品成对保存,品相完美,触手若新,殊为难得,弥足珍贵。


附图1:

大英博物馆藏,

清雍正 青花宝杵纹盘 


附图2:

南京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宝杵纹盘



Lot 18

清雍正 柠檬黄釉盘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7.7cm

拍品估价:1,500,000 - 2,200,000 人民币

来源:

1.胡惠春家族收藏

2.马钱特收藏,伦敦

3.意大利私人收藏,都灵

出版:

1.《Imperial Porcelain of the Kangxi,Yongzheng and Qianlong》,马钱特,伦敦,1996年,编号21

2.《Important Chinese Proelain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马钱特,伦敦,2012年,编号33

记录:

1.纽约苏富比,1995年9月23日,编号429

2.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编号3517


雍正时期的御窑瓷器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地。此对黄釉盘敛口,浅腹,圈足,足脊处呈泥鳅背形。器型比例协调,尽显“曲线之美”。拍品内外施黄釉,施釉细腻而均匀,釉色为柠檬黄色,清朗明快,是典型的“中央正色”,是传世所见雍正朝柠檬黄釉盘中极品。底内施白釉,中间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清雍正朝单色釉同样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成就。黄釉即是其中一种,有仿明朝弘治的娇黄,首创的就有柠檬黄釉。其着色剂为氧化锑,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呈淡雅的柠檬黄色,故名柠檬黄。《陶成纪事》中称其为“西洋黄”。


附图:

马钱特旧藏,

清雍正 柠檬黄釉盘一对



Lot 22

清嘉庆 斗彩荷塘鸳鸯纹卧足碗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16.5cm

拍品估价:400,000 - 600,000 人民币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69


荷塘鸳鸯纹饰源自宋元时期陶瓷、织锦纹样,亦称“满池娇”,因寓意吉祥和谐而受历朝宫廷喜爱。此种瓷器装饰画意最早源于明宣德五彩器,后经成化斗彩器定型,以后各朝均沿袭烧造,成为明清两朝官窑之经典纹饰。本品碗型敦厚,胎体致密,敞口,略直,深腹,底端内收,卧足。碗心于青花双圈内绘斗彩鸳鸯戏莲图案,内口沿饰青花梵文真言一周,其外绘青花赶珠龙纹一组,外壁腹部通景绘莲池鸳鸯图案,描绘雌、雄鸳鸯追戏莲池之自然场景。图案清晰,笔触细腻,为嘉庆官窑斗彩器佳作。此式墩式碗于乾隆时成为官窑定式,目前存世较为常见的是乾隆、道光两朝的藏品,唯以嘉庆时期并不多见,颇为珍罕。


碗心图


 附图:

南京博物院藏,

清嘉庆 斗彩荷塘鸳鸯纹卧足碗



Lot 24

清道光 内青花外粉地轧道洋彩开光丹桂飘香图膳碗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14.5cm

拍品估价:400,000 - 600,000 人民币

出版:本拍品即将出版于《慎修思永一清道光御窑瓷器展》

展览:《慎修思永一清道光御窑瓷器展》,中海巨门,2023年

参阅:《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08、309,图192


拍品品种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同,外壁以粉红彩轧道卷草为地,上绘洋彩西洋花卉,四组圆形开光内分别以金桂搭配月季、秋海棠、菊花、雁来红;碗内则以青花为饰,碗心绘一只玉兔蹲于桂花树下,内壁饰芙蓉、秋葵、海棠等中秋节的时令花卉。道光时期此式节令膳碗,装饰技法相同,均是外壁以色地轧道为地,开光内以洋彩装饰,碗内壁则以青花为饰,内外壁纹饰相互呼应,技法繁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道光一朝制瓷技艺的御窑佳器。


碗心图



Lot 25 

清道光 内青花外粉地轧道洋彩开光丹桂飘香图膳碗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14.5cm

拍品估价:400,000 - 600,000 人民币

出版:本拍品即将出版于《慎修思永一清道光御窑瓷器展》

展览:《慎修思永一清道光御窑瓷器展》,中海巨门,2023年

参阅:《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08、309,图192


拍品品种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同,外壁以粉红彩轧道卷草为地,上绘洋彩西洋花卉,四组圆形开光内分别以金桂搭配月季、秋海棠、菊花、雁来红;碗内则以青花为饰,碗心绘一只玉兔蹲于桂花树下,内壁饰芙蓉、秋葵、海棠等中秋节的时令花卉。道光时期此式节令膳碗,装饰技法相同,均是外壁以色地轧道为地,开光内以洋彩装饰,碗内壁则以青花为饰,内外壁纹饰相互呼应,技法繁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道光一朝制瓷技艺的御窑佳器。


碗心图


此式膳碗最初是按照乾隆旨意所制的传办瓷器,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九日曾传旨,由唐英督造八式色地开光膳碗,“花样各按时令吉祥花样……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万寿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五彩要各色地杖,每十件地杖要一色,按节每样先烧造十件。”而后自乾隆九年(1744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此式节令膳碗均作为传办瓷器供用御茶膳房,自嘉庆十二年(1807年)起将此式纳入大运瓷器范畴,而后的嘉庆十四年(1809年)此式暂时停烧,至道光元年(1821年)重启烧造此式节令膳碗,名称更改为:“万寿无疆洋彩黄地珐琅瓷碗、三阳开泰洋彩黄地珐琅瓷碗、五谷丰登洋彩红地珐琅瓷碗、万花献瑞洋彩黄地珐琅瓷碗、艾叶灵符青花白地珐琅瓷碗、鹊桥仙渡洋彩翠地珐琅瓷碗、丹桂飘香洋彩粉红地珐琅瓷碗、重阳菊花洋彩翠地珐琅瓷碗。”并于道光二年(1822年)再次纳入大运瓷器范畴,直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才再次下令停烧。


Lot 24(左)和 Lot 25(右)



Lot 50

清道光 蓝地轧道洋彩开光花卉纹碗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14.7cm

拍品估价:350,000 - 450,000 人民币

来源:放山居旧藏

记录:

1.伦敦佳士得,2004年11月9日,放山居珍藏中国瓷器及珐琅器专场,编号29(其中之一)

2.中国嘉德,2011年5月22日,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专场,编号3418(其中之一)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时,1999年,页207,图183


拍品撇口,弧腹,圈足,造型规整。胎质坚致缜密,釉面光润细腻,洁白莹亮。外壁饰蓝釉轧道纹,轧道精致细密,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形卷草,四面开光内以粉彩绘制花卉图案,枝繁叶茂,花卉妍丽婀娜,清新脱俗,雅致宜人。色地开光节令膳碗因为乾隆皇帝的风雅所好而创烧,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主要用于御茶膳房,为名副其实的御用瓷。且装饰精良,用料讲究,数量稀少。据《清宫瓷器档案》记载,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监胡世杰交御用青花膳碗一件,传旨:“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五彩要各色地仗,每十件地仗要一色,按节每样先烧造十件。钦此。”从清宫档案可知,此类膳碗共有八种纹样,其创烧与皇帝的直接旨意有关,是由皇帝参与设计或定稿的御用传办瓷器。拍品敷色妍雅艳丽,为道光彩瓷精品之作。


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829年夏天,英国纺织业大亨詹姆斯·莫里森将放山居修建成私人庄园。其子阿尔弗雷得·莫里森在詹姆斯·莫里森去世后继承了庞大的遗产,以雄厚的财力收购了大批顶级艺术珍品,其藏品超越很多博物馆,而以中国艺术藏品最为有名。


碗心图



Lot 56

十七世纪(1654年) 青花魁星点斗诗文案缸

尺寸:高度16.5cm

拍品估价:500,000 - 600,000 人民币

来源:

1.伦敦古董商 Berwald Oriental Art,2014年11月4日

2.墨一闲收藏,伦敦


本品直口,弧腹,平底。缸身通施透明釉,釉面白中闪青,颇具时代特点。腹部以青花通景绘魁星点斗图。画面中魁星脚踏祥云,立于波涛骇浪之上,正扭头欲点状元。画面一隅题识“北极之象,太阴之精,钟英毓秀,翼我文明。甲午春日写于花前解顺”。整幅画面主题突出,画意十足,颇具崇祯青花风貌。顺治十一年为甲午年,即公元1654年,此时清朝统治渐趋稳定,人心思定,科举重兴,此类具有美好祝愿的瓷器深受欢迎。


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瑞应图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为流行。此时的文房用品颇流行描绘此类题材。通过此纹饰也表达了古代文人对自己寒窗苦读的认可,同时期待命运的眷顾,能够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此外,晚明文人阶层亦介入手工业的生产,使得瓷器装饰从绘画技法、题材、主旨等方面增添了文人意趣。文人渴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心理也通过大量瓷绘作品映像出来。



Lot 61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撇口胆瓶

尺寸:高度22.5cm

拍品估价:300,000 - 400,000 人民币

来源:

1.Berwald Oriental Art, 伦敦, 2001

2.洁蕊堂收藏


本品为胆瓶式,撇口,长颈,垂圆腹,撇圈足,胎体坚质,线条优美雅致,通体施透明釉,釉面清润怡人。釉下以青花为饰,器身通景绘刀马人物纹样,人物神态自然形象,动感十足,整体视觉效果小中见大。整体装饰层次分明,画面布局清晰,所绘青花妍丽秀雅,有浓淡深浅之别,笔触皴染得宜,分水技法炉火纯青,为康窑青花“蓝分五色”之典型代表。



细节图



瓷器佛教工艺品 



Lot 158

明 铜漆金罗汉像

尺寸:高度58.5cm

拍品估价:1,800,000 - 2,800,000 人民币


罗汉信仰最早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尚未见到系统的罗汉造像,基本上可以看做中国佛教艺术的创造,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翻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最早提到十六罗汉。宋元时期逐渐演变出十八罗汉,主要与民间信仰发生关联,对信仰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转变为正统信仰对象,进入佛教寺院殿堂。罗汉是佛陀的得道弟子,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随缘教化度众。


此尊作比丘形象,面部泥金彩绘,弯眉圆目,表情生动传神。肩胸宽厚,肢体圆浑,魁梧健硕,具有元代佛教造像的遗韵。身着交领僧衣,衣纹简介。双手原法器,跏趺端坐。尊名待考。整像胎壁厚重,体量硕大,造型栩栩如生,铸造工艺精湛,堪称宗唐比宋的金铜造像的典范之作。



Lot 149

十七世纪 扎什伦布寺铜鎏金降阎魔尊像

尺寸:高度18cm(带座)

拍品估价:800,000 - 1,200,000 人民币

参阅:

1.故宫藏传佛教造像,雄威阎魔

2.故宫藏传佛教造像,马头明王


元明以后,随着中原皇室与西藏宗教统治者展开多方面合作,大量佛教造像成为了交流与馈赠之媒介。西藏中部的扎什伦布寺被视为十八世纪西藏最具权力与影响力的寺庙。扎什伦布寺由宗咯巴弟子根敦珠巴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四世班禅罗桑曲杰主持寺院后,格鲁教派又陆续扩张寺庙,僧侣人数达至5000人,周边作坊云集,来自后藏周边地区、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艺术工匠前来扎寺施展才华。随着扎寺的宗教地位擢升,逐渐成为格鲁派在后藏的中心寺院,与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并称格鲁四大寺。


扎寺造像尤受清宫珍崇,在清宫所藏各类造像中,有四百余尊“扎什璃玛”,其风格高度统一,与本尊在艺术特征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如故宫旧藏马头金刚立像,两尊造像形制相近,鎏金饱满,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写实不拘泥,铜质厚重,用料考究,雕工精致细腻,表面打磨光洁,尤其是身后所饰中空镂空火焰背光,展现了工匠强大的艺术功底。主尊肢体饱满有力,所承莲座形制亦基本相同,因此,将本拍品定为扎寺所造,相对客观准确。此尊造像气势恢宏,技艺精湛,且有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图像元素,并在诸多细节上迎合清朝宫廷审美。浑圆的细长叠层莲瓣围成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如此莲座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加德满都成熟工匠的影响。此尊是三种降阎魔尊中最常被单独供奉的一种,整像造型生动,体现了降阎魔尊大威猛、大忿怒的宗教特征。


附图1:

故宫藏传佛教造像,

雄威阎魔


附图2:

故宫藏传佛教造像,

马头明王



Lot 153

十四世纪 丹萨替寺铜鎏金作明佛母像

尺寸:高度28cm

拍品估价:1,200,000 - 1,500,000 人民币

参阅:

1.DorisWiener收藏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2.《慈悲的容颜》,铜鎏金金刚亥母像,编号76


又称智行佛母。梵名“姑噜姑力天母”,藏语称“拉姆日吉玛”。最初由帕日洛扎瓦译师传给贡噶宁布,后来为西藏佛教诸派所崇奉。据佛经中记述,修持作明佛母法、念其咒者可得人天福报,具足大权威势,受到上司与部属的敬重。整像胎体厚重,鎏金光灿,装饰华丽,具有明显的西藏丹萨替寺造像艺术特点。


丹萨替寺,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祖寺,位于山南地区桑日县。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由噶举派僧人帕木竹巴·多吉杰波创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丹萨替寺造像主要出自于丹萨替寺,并以丹萨替寺而得名,主要盛行于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十五世纪后期逐渐衰落。在这百余年间,丹萨替寺造像形成了当地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丹萨替寺造像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风格壮美、装饰繁缛、工艺精湛、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


附图1:

DorisWiener 收藏,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附图2:

 《慈悲的容颜》,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编号 76



Lot 161

清乾隆 铜鎏金狮子一对

尺寸:高20cm;长度26.4cm

拍品估价:600,000 - 800,000 人民币


自汉代始,狮子多被赋予辟邪的含义,唐宋辽金皆是如此。明代之后,狮子的象征含义发生了变化,不仅衍生出富贵、生财的含义,还被人们赋予了儿孙满堂及守护神等意味。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体态壮硕雄健、威锰无比、气势非常,统治者认为狮子不但可以避邪,还可带来祥瑞之气,更有威严、震慑四方之意,这也是宫殿等大型建筑前常陈设双狮的原因。此对铜鎏金狮,流金光灿,工艺精湛,应为室内陈设,专为欣赏之用,为收藏之上选。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