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聚宝競売『2022年秋季拍卖会』即将于12月19日至20日举行,通过「中国艺术珍品」、「中国瓷器」 和「中国书画」三大专场呈现600余件拍品,联拍在线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全场拍品涉及瓷器、玉器、珐琅器、金属器、佛教造像、竹木雕刻、古典家具、传统书画及古写经等,各门类精品荟萃。届时赵无极抽象代表作《黑色残像》、赵朴初行书《醉高歌过喜春来》、清道光 窑变釉贯耳方壶,以及罕见奇楠沉香等重磅拍品将集中登场,部分拍品更附有原始票据和刊载记录等资料,来源可考,传递有绪,是东瀛生货淘珍的绝佳契机,敬请期待。本品形制仿自汉代投壶,呈四方倭角形,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贯耳,鼓腹,长方形圈足。足内施酱釉,底心阴刻「大清道光年制」款。通体满施窑变釉,釉质滋润肥厚,釉色主体为玫瑰红间月白色,色泽变化丰富,釉汁自器口向足部自然垂流,呈色丰富多阶,渐变自然洒脱,在月白釉色映衬下,尤显鲜艳夺目,斑斓异常。由于在烧造过程中釉易流淌,故在口沿、转折处会呈浅色调,而器身中央则是红色调。窑变釉为雍正年间仿宋钧釉所制,是以铜红釉为主,并添加多种金属元素烧制而成的高温釉,其釉汁流淌看似天成,实际其呈色规律已为当时窑工所掌握,从而塑造出艳丽华美的釉色。《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为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于一体,高温烧成,釉料互相交融,自然流淌,呈现斑斓釉色,俗称「窑变无双」。其上乘作品乃是由口沿、转折等棱角之处至腹部釉面逐渐流淌,因此造成釉色由浅及深的渐变,釉色如雨淋墙般变幻。此件道光官窑沿袭了乾隆时同类作品的风范,釉色由月白至蓝再至粉红,融溶一体,条斑状色泽明显,红紫交融,蓝白相掩,纵横变化,无有穷尽,可谓变幻莫测,奇巧万千,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釉色之美,可谓窑变中上乘之作。配随形木座,更添典雅华贵,为道光官窑同类作品之翘楚。
此件珐琅彩花卉纹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以珊瑚红釉为地,珐琅彩绘折枝花卉纹,富丽的芍药、虞美人、俯仰盛开,色彩绚丽,其间点缀数朵各色小花。花朵硕大饱满,枝蔓舒展,寓有「年年富贵」吉祥之意。内壁施松石绿地釉,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书「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字体笔画粗宽,挺拔端庄。该器以雍正珐琅碗为模本,造型端庄,胎薄体轻,装饰技法受清初恽南田、蒋廷锡等宫廷画家影响采用没骨画法绘制,花卉俯仰有致,极尽妍丽,充满生机,立体感强,彩料瑰丽纯正,为晚清民国时期珐琅彩瓷中属凤毛麟角之品。
在18世纪中西方艺术与文化交流中,以西洋人物作为瓷器装饰的主题成为显著的中西融合的典范。无论是幽静淡雅的青花瓷还是艳丽多姿的彩绘瓷,都在以西洋人物这一特殊的装饰题材,表达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中西融合所体现出来的多样化艺术形态。此件青花香盒便是十八世纪制品,整体为传统的菊瓣型,浑圆饱满,天地盖上下扣合,内施白釉,器身之上施青花,盒盖顶面开光,内青花绘制西洋人物,为一位雍容的贵妇人半身侧像,神态恬静。其绘画手法已经吸取了西洋绘画的一些技法,如背景青花的渲染。盒内上下绘制桃实,并蒂双生,吉庆祥瑞。盒底亦施青花,在青花底色中留白绘制一枚桃实,应是押款。此件香盒反应了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和西方以光影与体积塑造形体的方法共同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从中反映了中西文化双方有选择地借鉴和吸纳的事实。同类拍品可参见伦敦苏富比,2000年6月7日,编号195。
此为一对雌雄双鹿仿生瓷摆件,雄鹿呈立姿,四肢直立昂首眺望,鹿角雄壮有力,双目灵动有神,双耳翘立警觉,神态安详,外表刻工加以装饰鹿的绒毛釉彩,惟妙惟肖。雌鹿呈卧姿,四肢蜷于身下,头上并未生角,鹿首上扬,双目望向雄鹿似有无限依恋,双耳翘立,神态温顺安详,外表运用加彩加以装饰鹿的绒毛与鹿的梅花斑纹。两只梅花鹿一立一卧,神态悠然,动态生动,极是传神。整体造型简洁,线条自然流畅,神情灵动,神韵安静祥瑞,耐人寻味。此双鹿的造型与苏州博物馆藏沈铨《柏鹿图》中所绘双鹿极为类似,可做类比。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乾隆粉彩仿生瓷瑞鹿」。
此件钧窑玫瑰紫斑茶盏,直口微敛,斜腹内收,圈足,底部有旋胚痕,足墙宽平。胎骨厚重,胎色浅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色明快润泽,有冰裂纹及鬃眼。碗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珠现象。内壁有一大一小两块玫瑰紫斑,鲜艳而凝重,生动娇润,互相映衬,宛如初秋天边的晚霞,在玫瑰红、深紫和天蓝之间旖旎变幻的绮丽颜色。论及器形、釉色,有二钧碗与此相近,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录于《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北京,2013年,图版6、7;另录一碗例,釉较乳浊,图版8。养德堂旧藏也有一器,载于《中国名陶展 : 中国陶磁2000年の精华》,东京,1992年,编号42,售于纽约苏富比2015年3月17日,编号85;仍有一例,先后售于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编号3501,及2016年6月1日,编号3118。
此件为宋代影青鱼形花插,通体施影青釉,其青白之色最为引人,青中所积活水透蓝若同洁白之玉色,加之秀美之形,让人多生爱怜。所以,又比之为「饶玉」。《天工开物》评价影青瓷是「素肌玉骨」。且造型独特为四条鲤鱼树立合身一处而成,它利用鱼的自然形态为造型,使过去单调而呆板的器形,顿时变得生动活泼,巧妙地将鱼的头、身、尾与壶的口、腹、底融为一体。鱼细部的鳞、鳍、腮、眼一点儿也不漏,它暗示着花插的各种附属功能和装饰,真是恰到好处,毫无多余之感。这是一件极为难得的融造型、装饰艺术与实用功能为一体的佳作,充分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生产的辉煌成就。
此件黑釉玉壶春瓶造型沉稳端庄,唇口外撇,长束颈,溜肩,垂鼓腹,底承圈足,足壁宽平。里外满施纯黑釉,为建窑产品的常见釉色,文献称为「绀黑」。釉面沉着厚润。裹足内亦施釉,足底可见垫饼烧痕迹。应为匣钵烧精品瓷器。器身之上有印花,颈下肩上一周花叶纹饰,器身之上前后对称装饰两枝盛放的牡丹花,富丽端庄。此件玉壶春瓶的装饰手法为先于胎体之上刻花后复施黑釉烧制,所以在刻痕的凹凸下,黑色釉也产生了薄厚色彩上的瑰丽变化,于一片肃穆之中增加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题识:寿客。旭初仁妹大人赏玩。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姪听泉赠。于陵子题刻。
出版:《小虎の皮·陰の主役·向付》第60页,图70
展览:日本春阳会,1963年,第40回「黒い残像展」此幅作品创作于1960年的《黑色残像》是赵无极六十年代抽象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赵无极追求更高层次「神韵」与「意境」的重要作品。此时,以往「甲骨文」系列中的符号属性逐渐消失,更增益了画面的抽象性和抒情性。画中采用了横向分割的构图方式,主要基调为黑色和褐色。在作品的上部,赵无极用大笔刷恣意涂抹出氤氲而深沉的黑色,中部则混合以褐色与红色的油彩。作品下部略带柠檬色调的土黄色打破了画面的沉闷,通过层层累积的厚重肌理感构造出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与画面上半部分激情的宣泄形成鲜明比照。黄色中掺杂的墨黑笔触形成了类似山脊结构,这也是赵无极六十年代作品的显著特征,从中也可看出赵无极的创作目的是,抛开表面的形式,揭示艺术创作的本质,这是「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典型风格。赵无极在创作中舍弃了对客观世界的还原,描绘精神世界的面貌。画中没有出现规律的笔痕色彩,似乎可以感受到内心世界的奔放不羁。他用充满律动的笔触,表现思想的灵动。这种手法让人看到绘画创作的新方向,丰富了绘画作品的题材范围。更加难得的是他在涂抹中展示了高超的操作技巧,比如他对光感的表现,他对色彩的理解,他对空间的理解,超越了很多同时代画家。
赵朴初(1907-2000) 行书《醉高歌过喜春来》题识:散曲一首,调寄『醉高歌』带『喜春来』,奉题日本与中国新年号。公元一九七六年元日,赵朴初。释文:喜东风又入新年,祝明侣春长人健。共沧波绿舞红欢,正大地龙腾虎变。庆同天风月今朝现,过二纪绸缪仗友贤,更待看大海汇千川。斗志坚,情意永绵绵。说明:附1976年「日本中国友好協会·週刊 日本と中国」刊载报纸此幅书法作品散曲,为赵朴初先生于1976年新年创作。赵朴初不仅十分注重研习书家经验,练习也从不懈怠。每日一诗以代日记,是他长年的习惯。诗的内容并不拘泥,大多是即兴而作。醉高歌,曲牌名,又作「最高楼」,与词牌「最高楼」不同。元代姚燧自度曲。《太平乐府》注「中吕宫」,亦入「正宫」,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此调与「红绣鞋」合为带过曲「醉高歌过红绣鞋」,与「喜春来」合为带过曲「醉高歌过喜春来」,与「摊破喜春来」合为带过曲「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醉高歌全曲四句四韵,一平韵、三叶韵,平仄互叶。基本句式为:六、六、七、六。此调以姚燧《醉高歌·十年燕月歌声》为代表。其中首句三字可仄;二句首字可平;三句首字、三字可仄;末句首字可平。从此首元曲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朴初内在学养的涵深,同时对同天日月,一衣带水,中日两国欢度新春的饱满情感。其书法凝重苍劲、清新洒脱,所作之行草书,端凝庄严,渊深静穆,呈振奋之势;纸绢行草,看似平常流丽,实则包容广大。细细审视,其书皆八法悉备,筋脉相连,舒展大方,无丝毫侧媚之态。在无意之处法度井然,稳重、平和,洋溢着生活的新意和乐趣。这首散曲既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赵朴初先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友好交往的和平思想的历史见证。
赵朴初(1907-2000)行书「战争与我」、致德田太郎书信一通尺寸:26.5×19cm×3,约0.5平尺(每页)释文:战争与我。德田太郎先生,遵属题尊著书签,敬附寄上,不知合用否。看到我们在北京医院的照片,回忆数十年前在上海,在东京的情况,彼此都成为耄耋老人,不胜感慨。想到我们都未曾虚度此生,还是可以庆幸的。尊著出版后原作和译文均乞寄示。您要我题的想必是译文,这是我最想拜读的。承惠绒衣,既轻且暖。老友盛情,至深感动,谨此致敬致谢。北京近日天朗气清,不殊春日惜因病未能作郊游。东京秋景想亦佳胜,而希善自珍重。专此敬颂,起居多福。赵朴初拜启,十月十八日。说明:德田太郎,1911年生于芦品郡阿字村。曾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务省驻上海大使馆工作。是一位十足的反战主义者、和平爱好者。1941年同好友叶文津(曾用名叶德铭)保护巴金、田汉等在香港避难的中国同胞返回广东。后经好友李正文介绍,结识了当时同在上海工作的赵朴初,两人一见如故。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同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上海工作期间共同举办学习研讨会、组织青年活动。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归国后,二人仍如兄弟般交往甚密。此通信札是赵朴初先生写与日本好友德田太郎的,共计三页,第一页开篇明义,是赵朴初先生接受委托,帮助德田太郎的新书题写书签,随后为对往事的回忆,由在北京时二人的合影,再到回忆数十年前上海东京的过往,岁月匆匆感叹二人皆以致暮年,感怀一生光阴并未虚度。还诚恳的希望德田太郎在著作出版后可以寄来拜读。第二页讲到德田太郎给他寄的毛衣很舒适非常的感谢,北京此时气候宜人东京想必也是秋日盛景,互道珍重,起居多福。最后一页为赵朴初先生为德田太郎题写的书签《战争与我》。从此通信札中可见赵朴初先生对老友的思念,也表现出赵朴初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为人儒雅恭谦,忠厚善良,和蔼可亲,书法水平更是一流,并且受人尊敬。虽是日常的通信,但兴文间见规整雍容的气韵。字体在结构上呈现内中收紧的特点,因为有理性的节制而显得儒雅谦恭,雍容和豫,温和内敛。
启功(1912-2005)行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释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大梁笃二(1925-2012),元新日本制铁常務。此幅作品为启先生书写的唐代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以自然的语言抒发别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赠送日本友人大梁笃二。纵观通篇有一种振振公子之气质,兼有一股旧时文士的情调。同时,笔法和结构上,外内敛秀整而内钢筋铁骨,瘦劲挺拔,骨骼分明,气派大,撑得开,外柔内刚、自然洒脱、清隽儒雅而妩媚华美”,堪称当代书法大师。
出版:講談社出版《水墨美术大系/第十一卷》132页,图114;角川书店《世界美术全集/第17卷)图20。展览:大阪市立美术馆,1969年《扬州八怪》编号33。此幅作品为华嵒作《莲花图》扇面,荷叶如伞横陈画中,叶片反卷间,一朵盛放莲花浮于水面。水草油油,其上一只蜻蜓似寻香而至,画面清丽颇具清趣,设色典雅意蕴悠远。题跋「模瓯香馆笔意」,瓯香馆为恽寿平故居,据传原瓯香馆原貌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此幅华嵒小写意作品,布局错落有致,笔墨遒劲,逼真传神。画面设色清丽,格调妍美,行笔灵活自如,颇具雅逸之气。华嵒的花鸟画最负盛名,他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他善于捕捉自然生物中天趣和人们真切细腻的体验,将花鸟的动人姿态和感受中丰富的情趣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多姿的形象。在画法上,既有细节描写的精微性,又不失笔墨上的简逸生动,禽鸟草虫勾绘细致毫毛毕现。这种清新俊秀,率意疏容的花鸟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尺寸:137.5×33cm×2,约4.1平尺(每幅)说明:日本实业家「株式会社电通」前社长吉田秀雄旧藏
赵朴初(1907-200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二开)
题识:不可一日无,有客爱成癖。翠袖翩然来,薄暮倚寒碧。七十七叟吴昌硕,时庚申秋。钤印:吴俊之印(白文)吴昌石(朱文)廖天一(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