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特别呈献典藏级陈鸣远丁卯壶,西泠春拍瞩目登场

2022-08-15   430次浏览

杭州春拍季正在火热进行中。作为南方艺术市场的领军力量,西泠大拍向来令人期待,2022春拍同样丰富精彩,孤品、尖货、重器汇聚一堂。本季春拍将于8月19日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举槌,8月17日至19日预展。联拍在线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



本季春拍共推出24个高品质专场,阵容强大,涵盖中国书画、古籍碑帖、篆刻印石、名砚古墨、古董珍玩、紫砂名品、文房瓷杂、佛教艺术、历代钱币、中外名人手迹、油画雕塑、名家漫画、玉器玉雕和珠宝翡翠等诸多门类,一场高水平的多元艺术盛宴即将开启。限于篇幅,小编对本次春拍的看点进行了提炼,邀诸君同赏。

绝代典藏

陈鸣远为杨中讷制丁卯壶 



Lot 2940
清康熙 陈鸣远为杨中讷制朱泥丁卯壶
尺寸:高8.4cm 长15.3cm
拍品估价:21,500,000 - 25,000,000 人民币
款识:陈鸣远、壶隐(印款);陈远(刻款)
包装:紫檀木盒附龚心钊多处钤印题签。
传承:杨中讷、朱笠亭、吴大澂、何绍基家族、褚德彝、经涤庐(经亨颐堂兄)、钱崇甫、陈渭泉、日本瑞勒轩、川濑佐一、龚心钊、龚安英递藏。
传拓:《陈隺峰为杨耑木中允手制沙壶》,褚德彝手拓,丙辰六月(1916年)。
部分出版:
1.《陈鹤峯手制沙壶拓本》,神州国光社,民国五年(1916年)。
2.《宜兴陶器图谱》P107,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
3.《紫泥清韻——陈鸣远陶艺研究》P19,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7年。
4.《中国紫砂》P1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P55,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6年。
6.《中国陶瓷钱币碑帖研究》P2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紫韻雅玩》P56,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
8.《宜兴紫砂》封二、P59,江苏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2010年。
9.《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P44,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年。
10.《中国陶瓷研究》P313,世纪出版集团,2016年。
部分著录:
1.《阳羡陶说》,张燕昌,清乾隆。
2.《阳羡名陶录》卷下〇五,吴骞,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3.《龚心钊手书》,上海博物馆藏,1928年。
4.《阳羡砂壶图考》,香港百壶山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5.《宜兴文史资料 第15辑(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征文选辑)》P70,政协宜兴县委员会,1988年。
6.《紫砂春秋》P352,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
7.《宜兴十景观止》P144,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
8.《说陶》P63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9.《文物鉴定大辞典(4)》P3321,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10.《论陈鸣远》,谢瑞华、黎淑仪,1997年。
11.《陈鸣远紫砂技艺若干问题的探索》,汪庆正,1997年。
12.《论述陈鸣远紫砂陶艺及有关问题》,陆明华,1997年。
13.《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P7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8年。
14.《东方博物(第二辑)》P209-211,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百年收藏:20世纪中国民间收藏风云录》P32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宜兴紫砂文化史》P46-47,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7.《博物馆与收藏家》P243,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18.《紫砂名陶典籍》P151,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9.《鉴识紫砂壶》P41,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
20.《紫砂壶全书》P459,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
21.《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诗文选集》P322,天津市文史研究馆,2002年。
22.《宋伯胤说陶瓷》P2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海上收藏世家》P6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4.《紫砂壶全书(修订本)》,P239,华龄出版社,2006年。
25.《宜兴紫砂陶》P1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紫砂收藏入门百科》P215,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27.《紫砂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 典藏版 下卷》P33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8.《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117,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29.《砂里淘金 宜兴紫砂收藏宝典》P44,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中国古代紫砂器》P139,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紫砂鉴定》P217,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年。
32.《紫砂古籍今译》P50,北京出版社,2011年。
33.《紫砂传奇》P25,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
34.《中华国宝图典》P86,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
35.《中国陶瓷名著校读》P204,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展览:“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2013年。

此壶自清乾隆时期起载录于各式典籍,自清康熙时期起传承脉络清晰可考。《阳羡陶说》《阳羡名陶录》《阳羡砂壶图考》三大紫砂典籍著录,引述载录不计其数。

其重如下:

首先上款人重要。耑木即杨中讷。《阳羡名陶录》载陈鸣远“与杨耑木交尤厚”,为其合作文人中声名最巨者。杨中讷受业于朱彝尊、黄宗羲,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至交。杨氏“拙宜园”在浙江嘉兴海盐,是鸣远名盛时寓居制壶名园之一,即今日中国十大名园“绮园”前身。

丁卯壶壶底刻款

其次年份特殊。此壶制于康熙丁卯,陈鸣远前一年刚被《宜兴县志》“特为表之”。壶底款印“壶隐”传世罕见,据诗人金张编年体诗集,壶隐小印代表鸣远自惜声名坚持创新的态度。

再次理论家集体注目。丁卯壶作为清初第一紫砂大家代表作,从稍晚于陈鸣远的张燕昌《阳羡陶说》始,几乎所有紫砂典籍均为之单辟笔墨。乾隆时,首部陶瓷史专著《陶说》的作者朱琰,直接成为丁卯壶收藏者。杨耑木因其博学修养,对文人砂壶铭文有先导之功。《阳羨名陶录》作者吴骞,搜集出版杨耑木的《药房心语》,即是被俞樾推荐的一部饮具之书。吴骞对陈鸣远的推介有目共睹,后又授业陈曼生。可以说,由杨耑木引导,鸣远探索切器、切用、切怀之壶铭,经过吴骞理论化概括,成为后续曼生壶铭之滥觞。

最后为收藏理念。丁卯壶备受历代藏家瞩目,名孚中外。吴大澂以此厚礼,敬赠何绍基家族,换得其父墓志书法,褚德彝特别亲拓亲题转赠经亨颐堂兄。龚心钊侧重流传考据,附以精美紫檀函盒钤印题签,将自己与往届藏家比肩,彰显跨时代的品味契合。其物中见人的鉴藏理念影响深远。

出版物书影
( 民国 · 珂罗版 至 2016 )

著录刊物书影 
(乾隆《阳羡陶说》《阳羡名陶录》至 2016) 



石渠宝笈乾隆御临赵孟頫

汀草文鸳图


Lot 1590
乾隆帝(1711~1799) 御笔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781年作
尺寸:71×36cm
拍品估价:10,000,000 - 15,000,000 人民币
著录:
1.《石渠宝笈续编》第四十九,宁寿宫藏·六,清内府抄本。
2.《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6册P2490,上海书店,1988年。
3.《四库全书集部 · 清 · 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清文渊阁本。
4.《艺术市场所见<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目》,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
5.《石渠宝笈珍品》卷二P128-131,上海书画出版社。
说明:晚清名臣徐用仪旧藏,并存其装裱。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乾隆帝临赵孟頫轴、册有六十六项。乾隆临赵孟頫《汀草文鸳图》最为特殊。1777年,乾隆帝67岁,在赵氏原作上题诗。1781年,乾隆帝71岁,不仅临画,还新作一首诗,并录旧诗,同韵自和,即西泠春拍此件。诗画著录于石渠宝笈、御制诗集。

本拍品所对临之作赵孟頫《汀草文鸳图》同为乾隆帝旧藏,是其极为喜爱之作。赵作画面上有乾隆帝丁酉年(1777)御题自作诗,而时隔四年后此诗再次题于本拍品上,并与其另一首自作同韵诗交相呼应于长题之中,可见乾隆帝不仅自矜于其画笔,更兼及自己的诗才和书艺。

赵孟頫《汀草文鸳图》

在绘画方面,此作亦是乾隆帝精心之创作。乾隆帝秉持的态度却一丝不苟,此作所选用画纸为精心准备,其尺寸与原作同宽,长度与原作画面加上诗堂尺寸相当,画纸下方可见接纸痕迹,应为所用老纸本身尺幅有限,特意裁出另一小段接上以全画幅,以为画幅上方御笔题诗留出相应空间,可见创作前乾隆帝实已成竹在胸。

此作应未假以能臣画师之手,是为乾隆帝本人亲笔创作,更显珍奇。据《石渠宝笈》所载,本拍品为乾隆自藏于紫禁城宁寿宫,实为其自满得意之作。

部分著录、出版 封面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6册 P2490

《四库全书集部·清·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内页



傅山传世书迹
《华严经及唐诗卷》

Lot 1565
傅山(1607~1684)华严经及唐诗卷
绢本手卷
尺寸:引首 84.5×23.5cm;画心 213.5×23.5cm;题跋 51.5×23.5cm
拍品估价:10,000,000 - 15,000,000 人民币
引首:傅青主书华严经。稚柳。钤印:壮暮堂(白)稚柳(朱)
款识:傅山书。傅山之印(白)比丘(白)
题跋:
1. 青主先生与王觉斯皆从米得法而较温雅,自是人品不同之故。此卷极精熟多变化,可贵也。典谟先生其善护持之,癸卯夏日拜观并题记,尹默。钤印:沈尹默印(白)吴兴(朱)
2. 明末之名书家,余膺服数太原青竹傅先生。然世人往往以王孟津并列,余绝不同见。孟津之书骤似逶迤龙蛇,其实似戴乌纱巾,强作君子态。以势吓唬于人,以掩其贪贼卖国之行。而青竹先生解衣磅礴,啸嗷于山林,卖药于朝市,自然真朴,不为良相而作良医,岂孟津为其俦乎。桐月秋风送爽,而读傅先生行草《华严经》一卷,即兴率书于黄歇浦之滨。云间程潼十髪。钤印:程十髪(朱)
签条:华严经。傅山。
鉴藏印:明窗细玩(朱)致远珍藏(白)益斋(朱)传之同好(朱)钦训堂珍藏印(朱)亦堂图书(白)子山鉴赏(白)苏石风藏(朱)毋鲸字渤公号镇瀛之章(朱)憨斋鉴藏(朱)共栽桃李寿山河(朱)
出版:
1. 《憨斋珍藏书法集》P42,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展览:
2. “憨斋珍藏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6年2月至4月。
3. “憨斋珍藏书法展”,汕头市博物馆,2007年3月。

本卷杂书流传有序,从康熙年间开始,先后经毋鲸、永璥、陈谟、苏石风、吴南生等递藏,并有谢稚柳题端,沈尹默、程十髪题跋。傅山传世书迹中的章草极少,本幅包含其于市场仅见的绢本章草作品。

本卷所书内容分为三段,三段书体与内容的关系极其有趣:第一段为节录华严经,抄经本是庄严之事,却以速度较快的草书写就;第二段为傅山对此段经文的品评,迅速缩小字体,用慢速楷书写就;第三段为抄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及乐府诗集一首《吴宫怨》,唐诗本是浪漫之事,却以最有古意、最为严谨的章草写就。我们往往认为,字体与书写内容的情绪当为一致。而傅山在此处,似乎有意剥离内容与字体的关系,让读文的读者感受到读者之美,观画的观者又体会到不同的观者之美,或许这就与文字学的兴起有关,也或许是晚明书法嬗变的有力证据。

杂书卷流行于晚明,书体不拘,书写内容宽泛,这种书写形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兴来即书,兴尽辄止,契合了包括傅山在内的晚明文人追求浪漫自由、至情至真的天性。

本卷书于明后期常见的致密粗绢之上,粗绢的使用使得本幅字迹涨墨的效果尤为明显。对涨墨的运用是晚明极为流行的一种书法艺术尝试,不仅增加了自然流离的挥毫效果,更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张力和书法观赏的戏剧性效果。晚明书家将朦胧残缺视为一种新的美学趣味,而本卷对章草这一古老书体的选用,对涨墨效果的自然呈现,以及“傅山之印”和“比丘”两枚自篆印体现的残破古意,皆反映了傅山对“天真古拙”书法意趣的追求。而杂书卷以不同的书体自由缀合不同的篇章,也是以形式的节奏感打破了内容的整体性,通过不循常规的变貌来追求艺术上的革新,间接启发了清代金石书风的兴起。



谢稚柳巨眼识“粗文”

文徵明最晚年水阁图


Lot 1546 
文征明(1470~1559)水阁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557年作
尺寸:83×29.5cm
拍品估价:6,000,000 - 10,000,000 人民币
款识:嘉靖丁巳秋日,徵明仿梅道人笔。
钤印:文徵明印(白) 衡山(朱) 停云(朱) 
鉴藏印:檇李(朱) 次峰暂藏(朱) 长风堂鉴藏印(朱) 华氏□(白) 
出版:
1. 《唐宋元明清画选》,谢稚柳编并题写书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2.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⑦明代绘画》中P5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3.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P25,沪5-03,文物出版社,1993年。
4. 《明清山水画选集·明朝》P8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5.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文徵明》P135,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6. 《中国美术全集⑤ 明代绘画》下P22,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7. 《艺苑掇英》第61期P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8. 《文徵明书画集》下卷P225,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9. 《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P194,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0.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⑧ 明代绘画》中P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禅学基因》P191,天津大学出版社。
著录:
12.《唐宋元明清画选》谢稚柳跋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13.《文徵明书画简表》P160,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说明:本标的不包括轴头。
鉴藏者简介:项元汴(1529~1590),字子京,号墨林,室名天籁阁,浙江嘉兴人。家富饶,精鉴赏,收藏之富,甲于江南。工山水、花卉及诗文书法,为明代著名收藏家。

在古画收藏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当求 ‘细沈’和’粗文’” ,即强调收藏吴门书画当以沈周较谨细的作品以及文征明较粗放的作品为贵。因文征明可靠的粗笔山水极为少见。本幅即是文氏最晚年(1557年,88岁,去世前两年)摹习吴镇笔法的“粗文”代表作。

▲ 
《唐宋元明清画选》

本幅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内所有重要书画出版著录收入,尤其被谢稚柳所看重,是研究文征明乃至明代绘画中不可绕开的一件重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百废待兴,谢稚柳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光是古代书画的鉴定和整理工作,也包括上海博物馆的筹建。《唐宋元明清画选》为此时期谢稚柳亲自鉴定编选的一部重要历代画选,从文章到题字也均为谢老亲笔。书中多数画作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一件即为唐孙位《高逸图卷》,现在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奠定谢稚柳学术地位的《雪竹图轴》也在其中,在此时尚严谨地定为宋元时期佚名作品。


本拍品文征明《水阁图》为《唐宋元明清画选》图四七,是谢稚柳选作用来代表文征明书画成就的代表作,并在跋文中专门以此论述“粗文”的风格,重要级别不言而喻。更是该书收录画作中极少流入市场的作品,极为稀珍。

文征明在26岁拜沈周为师,受其画风影响甚大。但他并未专师一门,而是致力于摹古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文征明的粗笔之作来自对业师沈周以及沈周最为喜爱的元代画家吴镇的学习与继承。从中国台北故宫所藏文征明《仿吴镇山水卷》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知命之年的“粗文”作品用笔仍偏于谨细,且带有明显的沈周风格的影响;而至其耄耋之年的粗文作品,如《溪桥策杖图轴》(北京故宫藏)中,用笔已是一派老辣苍劲、墨气淋漓。可以说,八十以后是文征明粗笔山水独特本家面貌的成熟时期。

参 阅: 文徵明《水亭诗思图 》 
南京博物院藏

在存世的“粗文”作品标准件中,以南京博物院藏《水亭诗思图》(1558年,89岁)与本幅创作年代、使用纸张、笔墨技法和画旨意趣都最为接近。此画虽然在构图上呈现出倪瓒和李唐山水的标志性特点,但用墨和笔法已带有明显的吴镇风格,而画家以湿笔淡墨点叶时,纸张呈现出的洇墨效果也与本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已知市场唯一 陈淳大字楷书卷

Lot 1551
陈淳(1483-1544) 去世当年所作 市场唯一楷书长卷并云山画稿
水墨纸本·纸本  手卷  1544年作
尺寸:
画 259×27.5cm;书法 230.5×27.5cm
拍品估价:3,000,000 - 5,000,000 人民币
识文:
1. 钤印:陈氏道复(白)白阳山人(白)大姚(朱)
2.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崘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只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甲辰春日,余独居山中,童子偶出旧纸,为作云山一卷,复戏书杜少陵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以曳之尾聊破一时闲寂,无复计所谓翰墨工拙也。道复记。钤印:白阳山人(朱)大姚(朱)
签条:明陈白阳山人云山图卷。宝研斋藏。钤印:香舲氏(白)
鉴藏印:高培兰印(白)宝研斋(朱)宝研斋(朱)高香舲秘籍印(朱)
著录:《书画跋跋》卷三,孙矿撰,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说明:清代高培兰旧藏并题签,存其装裱。

陈淳大字楷书传世极为稀少,目前已知公藏中,仅南京博物院藏《山水并王维诗卷》一件。本卷为目前市场唯一一卷大字楷书作品,也是整个陈淳研究中新发现的第二件,极为重要难得。

本卷为陈淳去世当年所书,本卷作于1544年春日,“独居山中”,同年十月他便与世长辞。陈淳对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一题材曾多次以行草临写,楷书仅此一件。这首题画诗所展现出的画论思想,是陈淳晚年艺术的座右铭。

本卷用笔全用中锋,腕力惊人,如有神助,在保证楷书结体的同时,力求笔划的流畅与奔放,与另一件楷书南京博物院《山水并王维诗卷》完全一致。南博本早与本拍品十年之久,又尺寸稍宽,在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粗略可勾连陈淳楷书风格的发展线条。在山水画方面,陈淳提倡漫兴墨戏式的创作方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本卷山水萧散闲逸数笔,或为云山之画稿,也印证楷书跋文中所言。



张瑞图 唯一书咏福州名胜之作

《咏鼓山诗册》


Lot 1564

张瑞图(1570~1641)行书 咏鼓山诗册

绢本  册页(三十页)1633年作

尺寸:24×13cm×30

拍品估价:2,800,000 - 4,000,000 人民币

款识:崇祯癸酉冬孟,录于白毫庵之晞发轩,瑞图。

钤印:果亭(朱)无画氏(白)瑞图(朱)白毫庵主(白)此翁(白)

签条:明张瑞图行书册。汝畟藏。辛未年重装。

鉴藏印:百一璧斋(朱)百一璧斋(白,二次)葚川陈氏百一璧斋所藏书画金石之印(朱)北月村人(白) 

诗文著录:

1. 《闽都记》卷十二,王应山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2. 《福州府志》卷七十三,鲁曾煜等撰,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3. 《鸣盛集》卷一,林鸿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明:陈翰华旧藏。

作者简介:张瑞图(1570~1641),字无画、长公,号二水、白毫庵主人,福建泉州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善画山水,法黄公望,亦工佛像。书法奇秀,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合称“晚明四家”。 


本拍品为张瑞图唯一一件书咏福州名胜鼓山之作,并记录张瑞图人生最后一次走出晋江故里之远行,意义重大。由本作题款可知,张瑞图1633年有登鼓山屴崱峰之行,此行未见于记载,并据现存资料可知,登鼓山之行很可能是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长途远行,因此本作实可视为张瑞图晚年行迹的重要文献补充。


此作以特质粗绢书就,适合于表现张瑞图此期点画无意工拙、转折退去棱角的书写习惯,这也符合于张瑞图进入崇祯年(1628)后的书写特征:字与字相对独立,删繁就简,用笔简率平直,凸显出这一时期张瑞图淡然归禅、淡泊萧散的人生态度。


此作入民国后为广东资深藏家陈翰华所藏,自晚明至今流传实属不易。其不仅于张瑞图而言是艺术和历史之证明,于福州而言也是张瑞图作为福建乡贤于人生最后在乡里行走之踪影,实可宝之。




笔追伏虎

黄宾虹九十一岁罕见写生力作


Lot 3329

黄宾虹(1865~1955) 峨眉伏虎寺图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67×39.5cm

拍品估价:4,000,000 - 6,000,000 人民币

款识:峨眉伏虎寺。途中所见,笔以追之,甲午(1954年)春日,宾虹重题,时年九十又一。

钤印:黄宾虹(白)黄山山中人(朱)

签条:黄宾虹峨眉山色。

出版:《朴存画集——纪念黄宾虹先生一百五十五周年诞辰》P113,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明:吴公虎旧藏并题签。吴公虎(1904~1977),早年随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习画,以花卉、鸟兽见长。尤擅画虎,曾于网师园中,与张善孖同观老虎,尽收虎之百态于笔下。历任北平文化大学、东方大学、上海艺专、南京艺专、广东艺专等校教授以及北平政府参事、中央党部秘书、中宣部专员、上海市政府专员、财政部苏北财政处处长、国民革命军37师政治部主任、中正日报社长、中国国民党港澳总支部常务委员、中央经济委员、东路指挥部总参议、广东文化运动会委员等职。


本幅黄宾虹最晚年创作的《峨眉伏虎寺》即脱胎受益于巴蜀之行,并直至九十一岁高龄仍积染不辍的代表之作。此时宾翁正处于眼疾手术后的翳始复明时期,画面中不仅流露出宾翁中年巴蜀写生之痕迹,还融汇了他晚年黑密厚重的创造性笔墨,不失为宾翁毕生创作之集大成者。


宾翁巴蜀峨嵋之游缘于1932年秋至1933年夏秋之交,期间得诗百余首,画稿近二百纸,为此后自己绘画面貌的革新和淬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舆灵感,恰如宾翁自作蜀行纪游诗中言“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直至晚年,黄宾虹对于蜀中胜景仍念念不忘,每于宵深人静之时,游弋于巴蜀粉本之间,临池再领其趣,使蜀中山水成为他毕生重要创作母题之一。


展观本幅《峨嵋伏虎寺》,画面中简练的线条勾勒,在经过层层积染的苔点与墨团的融合映衬下,即是晚年宾翁对于巴蜀山水的直观再现,又反映出宾翁对墨象把握的朦胧之美。他用积墨、破墨等法,任意积染写出“黑山黑树愈见黑墨团团,而又愈见浑厚华滋之象”,可见其笔墨之真谛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江南心境

西泠印社首届文房瓷器专场


江南文人曾引领不止一场影响深远的陈设风尚。取意于江南,寄托精神理想,追求着雅致超脱的器物审美境界。

本场释出的单品瓷,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房器美学代表的文房陈设、茶器酒具、香道雅玩、禅室佛具。造型多样,且诸色齐备,有单色釉、青花系列,粉彩斗彩等,趣意滋蔓,可赏可玩,兹难得之佳器。西泠印社旨在呈现文房瓷品类之意蕴特殊,彰显文人身份素养与精神风貌,于陶瓷鉴藏的成长叙事里,书写江南士林的意趣篇章。

Lot 2783
宫廷御用建窑蓝兔毫盏
「供御」款
尺寸:高 5.9cm,直径 12.3cm
拍品估价:1,800,000 - 2,5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私人旧藏。

宫廷使用供御建盏的年代,很可能开始于宋徽宗时期,历年不久,存世稀少。

历代帝王中,宋徽宗赵佶的文艺成就绝对处于无人可取代的文人领袖位置,徽宗还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其《大观茶论》: “底必差深而微宽 ”  “ 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描述的正是这种供御兔毫盏。

Lot 2786
清乾隆 粉青釉甲虫叶形笔舔
「乾隆年制」四字单行篆书款
尺寸:高 2.2cm,长 15cm,宽 6.5cm
拍品估价:200,000 - 300,000 人民币
来源:北京保利十周年拍卖会,2015年12月08日,Lot.7416。

唐英创新的象生瓷新品种,甲虫栖树叶,栩栩如生,为目前所见同类中最精彩者。

Lot 2791
清乾隆 唐英造粉青釉双耳三足炉
「陶成」篆书款
尺寸:高 23cm,直径 17.2cm
拍品估价:1,200,000 - 1,500,000 人民币
来源:田路週一旧藏
款者简介:此炉为乾隆一朝粉青釉瓷之翘楚,当是名窑所造,独特的底款则昭示其不凡之身份。唐英自号“陶成居士”,乾隆早期凡署“陶成”款的瓷器皆为唐英所作。而如此炉这般精工力作之大器甚为少见。

唐英自号 “陶成居士”,乾隆早期凡署“陶成”款的瓷器皆为唐英所作,而如此炉这般精工力作之大器,甚为少见。

Lot 2798
清乾隆 仿宣窑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高 36.5cm,直径 21cm
拍品估价:600,000 - 800,000 人民币
来源:香港唐馥堂旧藏

如果说文人留下的书斋墨迹,是有迹可循的纵向标,那么文房用具,就像是文人私藏在艺术史上的横坐标,每一件名物,都是曾释放过真心的一条线索。一个有江南韵味的文雅书房,养清雅淡泊之气,都不能缺少青花。

Lot 2804
清雍正 粉青釉菊瓣盘
「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高 3.8cm,直径 18cm
拍品估价:1,000,000 - 1,200,000 人民币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7日,Lot.711。

雍正御制菊瓣盘是模仿宋元时期漆器的经典式样,宋代文人喜爱菊花的高洁,这无疑也是仰慕宋风的雍正帝所珍视的。雍正朝政之余,喜文爱艺。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的记载,雍正曾下了大量指点设计制作的谕旨,对陶瓷等工艺品的款式、纹样、颜色、做工一一指点,务求尽善尽美。



金匮泽后世 宝训映余晖

御制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


Lot 405
御制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
清光绪内府朱丝栏写本
1函5册蝴蝶装 大库加厚白棉纸
尺寸:半框 27×19.4cm;开本 43.5×28cm
拍品估价:1,180,000 - 1,500,000 人民币
参阅:
1.《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P141小红绫本,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
2. 《清圣训》,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古昔帝王,为求功业永固,经世载道,立言牖民,对典谟训诰之文极为重视。至清一代,《圣训》应运而生。自顺治十二年(1655)编纂太祖、太宗《圣训》起,后每位新帝都要命臣工将先皇谕旨汇编成书,从太祖至德宗,共载录了十一朝。此次2022西泠春拍呈现的这函,即清光绪五年(1879)内府原装汉文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

内收卷五十一至五十五,“严法纪”部分内容。所谓“严法纪”,实为“申律令之则也”。同治初年,皇帝年幼,两宫垂帘听政。太平军、捻军等反清团体四处起义,内患不断。朝廷屡派官员清缴,每每城池失守,便有捏造各种情况者,希图免罪,更有上司徇情枉法,为其开脱。此时,“严法纪”对于主理朝政的慈禧,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卷五十一开篇便收录了著名的“胜保案”,例数其携带妻妾入营、捏报战功、贪污欺罔等罪状,并称“立正刑诛,亦属咎有应得”,但念其尚有战功,赐以自缢。此举可谓恩威并施的典范。另东陵县知县谢际亨丢失官印、陕西布政使毛震寿等疲玩致两城失陷、甘肃循化同知陈秉彝擅离职守等案亦属如此。并且,在谕旨之中常有“深堪痛恨”、“殊堪痛恨”、“实堪痛恨”字语,故此函《圣训》不失为同治朝力求“中兴”的史证。

作为记言类官修史书,此内府汉文抄本当有底本之用。经查《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家图书馆所收《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稿本仅存四十三卷,未见卷五十一至五十五。另以此函比对清刻本相同卷次,发现刻本之中确实存在部分讹误之处。故此本作为文献资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校雠作用,不失为珍贵的国宝档案。



不仅版本珍稀,在装潢上也等级意味极为浓烈。仅有的两部汉文大红绫本,在抄写装帧完毕之后,便庋藏于皇史宬和盛京崇谟阁的金匮之中,相较于进呈本,更有藏之宗庙盟府,遗泽万世的蕴意。查询2010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盛京崇谟阁《清圣训》,可见盛京藏本,故此函当为皇史宬散佚之本。

且此函装帧与皇史宬及崇谟阁藏历代《圣训》如出一辙,具有极其鲜明的宫廷特色。函套和书衣均采用了清代象征权贵的正红色云凤暗纹红绫装潢,左上角贴红绫墨笔题签,端书“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右侧贴方签,书函次及卷名,原装别扣。内叶蝴蝶装,用料为大库加厚白棉纸,手绘朱丝界栏。通篇墨书,馆阁体端谨圆润,整齐划一。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并朱色句读。纸白墨精,版幅敞阔,尽显皇家气派。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