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鼎天国际2022年春季拍卖会「时光里的悦古」中国瓷器专场已正式拉开帷幕,预展将持续至7月23日,并于7月24日下午2点隆重举槌,展拍地点均为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45号。本次拍卖精选108件瓷器佳品,青花、单色釉、粉彩、墨彩、珐琅彩等均有涉及,联拍在线将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玫茵堂,堂名意取「玫瑰如茵、花开遍地」,是由菲律宾出生的瑞士藏家裕利兄弟(Stephen Zuellig & Gilbert Zuellig)在仇炎之、艾斯肯纳奇等知名古董商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而构成的私人收藏体系。玫茵堂主人选择藏品时对艺术品的稀缺性、品质以及品相皆有极高要求,其2000余件藏品均为同类中的佼佼者,玫茵堂藏瓷更是私人收藏中国御瓷之翘楚,近年来在拍场上屡创佳绩。鼎天国际就将在本次拍卖中呈献一件玫茵堂旧藏的清乾隆 粉青釉折沿碗。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P202,编号0854本拍品折沿,深弧腹,底承圈足,造型规整,敦实秀美。通体施粉青釉,釉汁光润如玉,釉色娇嫩怡人。外壁腹部饰弦纹,线条流畅自然,颇见功力,虽装饰简约,然意味隽永。底部青花双圈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字体清秀工整,神韵雅致俱存。工艺精细,布局疏朗,不仅器形优美简约,且所施粉青釉亦清妍淡雅,映衬着釉下所刻纹样,自然清新。此件折沿碗不独以器形优雅,色调纯美取胜,更注重总体协调,其制作之精细讲究由此可见一斑,不失为乾隆颜色釉之隽品。出版:《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著,罗伯建、钱治、王健保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页237盉撇口,阔颈微束,溜肩,鼓腹,平底,下承以四柱足。肩部一侧置直流,另一侧颈、腹间置曲柄。造型新颖别致,胎体坚致洁白,内、外施釉,釉色洁白。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灵芝纹,颈、肩相接处绘回纹。腹部绘主题纹饰折枝莲托八吉祥纹,法轮、法螺、宝伞、法盖、莲花、宝罐、双鱼、盘肠等 距离排列,与微丰的鼓腹相配,相得益彰。流、柄、四足均饰缠枝灵芝纹。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本品摹自宋代官窑贯耳瓶样式,略加化裁而成,造型古朴端庄,其形近乎四方,古拙而硬朗,随形设附左右贯耳,足墙有穿带。通体敷施白釉,色泽柔和。体量虽小,却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外底心阴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白釉是一种不在釉料中加任何呈色剂,使釉料含铁量降到最低程度,在 12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中烧制的半透明釉。雍正御窑对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诚如唐英所言“仿旧须宗雅则”,不是一味贴近原物为佳,而是取其最精华最高雅之处而临摹,更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清代贯耳瓶常见体例有两类,一类高度为三十至四十公分的杏圆贯耳方瓶,第二类则是高度十四公分的小尺寸贯耳瓶,本品较之第二类贯耳瓶体量更小,高度仅为八公分,则更为少见。其造型小巧精致,究其用途,应不单为陈设所用,亦是皇帝手中把玩的心爱之物,尤显珍贵。拍品呈八方形,撇口,折肩,长腹,腹下内收,圈足。通体施粉青釉,色泽淡雅。造型周正,取“八方升平”之意,取象八卦,即乾隆所谓“古圣观象,意在笔前,卦虽画八,理具先天”,这一寓方圆于一体的八方造型为乾隆所喜爱。瓶身由上至下共剔刻9层纹饰,由口沿至足端依次为简体夔龙纹、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卷身夔龙纹、如意云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夔龙夔凤龙凤呈祥纹饰、至下亦置如意云头纹一周、卷身夔龙纹及足端上侧的蕉叶形如意云头纹一周。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形款识,书写方式较为古拙,笔划洒脱有力,为乾隆早期款识,应属唐英督陶时期作品,自此推断此件瓶应为罕见的乾隆早期唐窑之作。此种形制于清代御窑中,多见单色釉作品,市场流通中多见仿官釉、仿汝釉等作品。粉青釉全身模印纹饰者极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冬青釉印花夔凤倭角八方瓶”,形制与本品极为形似,唯雍正时期其器型颈部更为收敛,突显其时代的秀雅之美;亦可印证了雍正与乾隆早期御窑之间的形制幻化。一例与本品形制、纹饰极为相似者曾于香港苏富比2000年5月2日拍出,另一只于2014年12月保利秋拍以1322.5万成交,曾是山中商会旧藏。此种乾隆时期八方形制仿汝釉作品可见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瓷器1》,东京,1990年,图721。此类器物受到日本知名藏家青睐或是符合日本传统美学,布置茶室用以插花,此瓶整体纹饰的仿古设计,含蓄细腻的粉青釉与茶道美学一脉相承,焕发思古之情。还有一例与本品形制相似、亦饰粉青地模印,唯腹部饰有粉彩开光山水图者,现藏香港艺术博物馆。本品作为清宫典型的陈设器,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十二屏》之“倚榻观雀”图窥知。图中美人坐榻床上,身后即摆置一官釉或哥釉贯耳瓶,上插翠枝妍花,其状甚茂,器底以镂空木座套之。其瓶花之态恰合文人一贯之雅致要求。正如袁宏道在《瓶史·瓶花之宜》中所云:“大率插花,须要花与瓶称,花高于瓶四五寸则可,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实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须折斜冗花枝,铺撒左右,覆瓶两旁之半则雅。”此瓷板方整平坚,板背砂地,板面以青花绘高士图,人物姿态谦恭,衣着衣纹抑扬顿挫,四周景物刻画细腻,远山一片氤氲,中间大片留白,几位高士犹如相遇在空灵之境。瓷板胎质洁白坚致,画工自如传神,构图疏密有致,意境开阔,画意高远。青花色泽明翠,画意间古韵横溢,充满文人意境。本品传承有序,青花发色明快,四字楷书款「嘉靖年制」,从青花发色和款识写法推断,或为嘉靖早期之物。嘉靖一朝作品丰富,样式繁多,如本品这样形制高贵且特殊的耳杯甚是少见。此件器物毫不吝惜工本,海棠式杯口和饰于两侧的凤耳都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和烧造的风险。杯内壁白釉洁净细润,外壁基本满画工,修胎细致,两耳塑形准确,凤鸟描绘传神,底足干净利落,重心偏下,沉稳敦实。拍品造型精巧可人,外壁满施霁红釉,釉色腴润艳丽,红莹浓丽。内壁及底施白釉,娇嫩灵动,为文房案头隽品。霁红釉始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后朝皆有烧制,以永宣、雍正、乾隆的霁红发色纯正明丽。据说其颜色红艳因釉中入“宝石红末”,乾隆喜爱之,咏诗赞扬。这一时期小器又为历代收藏的重点,故而本品之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直颈,扁腹,圈足外撇,线条柔美流畅。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光润,釉色沉稳均匀。底足露胎施黑褐色护胎釉,底款刻「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俗称“茶叶末”。品敞口,长直颈,折肩,长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暗刻云蝠纹,洪蝠展翅,各有英姿,祥云迤逦,疏朗清逸,寓意千云祥集,洪福纷至。双联瓶因其造型为两瓶相连而得名,又称合欢瓶,整器作大小相同两瓶紧密相偎,并肩直立,合而一体。明清宫廷用瓷中,黄釉品种专供御用,其中釉下暗刻纹饰者较少,而似拍品盘内饰龙纹者,更是难得一见。嘉靖时期黄釉制品,见有杯、碗、盘、罐等器形,底部多施白釉,并署青花款,似拍品通体黄釉,釉下刻款者,传世甚少。拍品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嘉靖黄釉暗花云龙纹盘属同类器(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50,图 45),且两者均为釉下双圈刻款者,可资比较。此碗圆润周正,沉稳雅致,体量较大,深腹,传世并不多见。内底平缓,腹圆,底承矮圈足。拍品尺寸大,胎质洁白细腻,修胎完美,釉面紧致光洁,素胎或是作者定制,做工和用料的精致程度在民国时期十分少见。画片人物尺寸大,彩头华丽鲜艳,细节毫发毕现,衣褶线条流畅,颜色明暗变化表现出立体效果。题材吉祥喜庆,人物繁多,体量硕大,实属民国粉彩立件中难得的精品。底款料款双圈「洪宪年制」。绘画水平相当高超,人物造型与用色都有明显的汪棣风格。题识:“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钤印“寿如山高”、“乾隆年制”款。参阅:《故宫明瓷图录——乾隆窑·嘉庆窑·道光窑·他》,台北故宫博物院,学习研究社,1981年,图66本品所书诗文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珐琅彩山水楼阁图盘诗文完全一致,色彩也极为相似,二者间有较为明显的传承关系,可见本品或为民国时期以台北故宫的乾隆朝作品为摹本所做。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坚实莹润,三系耳轻巧典雅,由古代实用器的部件演化成装饰元素,匠心独运,古意盎然,底书料款“乾隆年制”。画片疏密得当,山峰层峦叠嶂,树木郁郁葱葱,湖水碧波荡漾,一派幽静闲适之感。用色深沉而不失素雅,山色青绿,皴法运用熟练老道,花草用色艳丽,勾线洒脱有力,这样出色的画工应出自民国时期彩瓷名家之手,再配以质感高贵的彩料,整体画面明快透亮又沉稳大气。莲子罐为明末清初典型器型,因形状似莲子而得名。此件器物,口沿无釉,饰有青花蕉叶纹,其下暗刻卷草纹一周。主体纹饰为麒麟纹与凤凰纹。此笔筒圆口直壁,口底相若。通体白釉做地,外壁通景绘青花人物故事,形制规整,釉光莹润,青花发色纯正,色彩浓淡相宜。人物刻画传神洒脱,布局考究,绘画娴熟,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其面部表情,身姿动态,乃至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1.《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页 95,图 74;2.《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页 165,图 93。
口微撇,弧壁,圈足。胎釉细腻、里外以青花为饰。盘心书梵文心咒,以变形莲瓣相隔;外壁书梵文吉祥咒三周。青花艳丽,格调清新。梵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又称“悉昙”字,随著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在中国,明、清两朝青花瓷器十分盛行书写梵文。此盛的造型、梵文的书写形式与布局均摹仿成化梵文盘。此碗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形制端庄典雅,通体以青花装饰,碗内口沿下绘锦地边饰,碗心饰轮花海水纹;外壁饰有圆形开光内绘“干、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卦符号,卦间夹绘双鹤拢祥云纹,仙鹤振翅而飞,形态生动,下方绘海水江崖纹。整器胎釉洁白莹润,青花发色明艳,纹饰精致流畅, 寓意吉祥。底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古意盎然。云鹤八卦纹为典型的道家装饰纹样,具有延年长寿之寓意,故常作为明清时期的纹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