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802次浏览
7月30日至31日,聚宝競売2021年夏季拍卖会将在日本横滨国际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分为『瓷器工艺品』和『中国书画』两大专场,450余件珍品汇集,传递艺术的无尽魅力。本次拍卖联拍在线将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
山中商会是近代日本著名古董商和文物经营机构,由大阪一家古玩店发展而来,在山中定次郎的经营下,日益壮大,后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城市及中国北京均开设有分店,短短一、二十年时间就成为一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古美术跨国企业。清末民初时期,山中定次郎曾频繁地往来于日本、中国和欧美等国之间,搜购并转卖了无数中国文物。他早期于北京做的最大一笔生意,是买下恭王府的丰富藏品。
谈及恭王府,可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的收藏分为如意库、书画库、玉器库、青铜器库等几十个宝库。恭王府收藏的古玩和艺术品,数量之多,档次之高,仅次于紫禁城。清朝被推翻后,恭亲王奕訢之孙溥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意图恢复清室,主张整兵一战,一度曾经与川岛芳子的父亲合谋复辟。为筹集复辟的“勤王军”的军饷,1912年,恭亲王溥伟决定将恭亲王府的收藏全部出售。得到消息的山中定次郎在友人山中六三郎、冈田友次的陪伴下,来到恭亲王府观看恭王府珍藏的珍宝。
在1913年纽约拍卖图录“前言”中,山中定次郎这样描述他踏入恭王府的情景:“穿过恭王府一道又一道大门,是排列整齐的建筑,居住着恭亲王的家人、侍从等三四百人,还有供王府护卫队居住的区域……院落的后面,穿过花园的中心,是大书房,那里除了左右两侧丰富的藏书外,主要陈列青铜器和玉器。距藏书室不远是一幢巨大的两层建筑,看上去十分坚固,呈L形,这座建筑可以被称为美术馆,里面有数不胜数的珍宝。"
“穿过这个藏宝楼,走进一座石拱门,是一座花园,园内奇花异草掩映着茶室、湖心亭和赏月台,在这样一个地方,欣赏着秀丽的自然景色和精美的艺术珍品,人们肯定会流连忘返。”山中定次郎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是第一次踏入恭王府,他还是被这座王府的奢华震撼了。从这段描述的语气中,不难体会到他当时的激动心情。
在《老古董商》书中亦有记载:1912年,老山中连哄带骗,从小恭王溥伟(奕䜣之孙)手中,将恭王府除字画外的上千件古董珍玩,一次性买断,只花费了大洋40万元,并陆续运至海外。无疑1912年年初,对恭王府文物的收购,是山中商会最大的一笔生意。次年,也就是1913年,山中定次郎即在纽约与伦敦,分别举行了“恭亲王宝物”专场拍卖。1913年的那本纽约拍卖图录,似乎能够解开恭王府文物的部分谜团。该图录为英文印刷,扉页上有小恭亲王溥伟的朝服照片,里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年在纽约拍卖的恭王府藏品,有玉器、青铜器、陶瓷、木器、珐琅、石雕、织绣等7大类500余件。但是,1913年纽约的那场恭王府藏品世纪大拍,并非山中商会购买的全部。有专家考证,恭王府出售给山中商会的藏品数量至少在2000件以上。
Lot 2126 佚名 喜上眉梢
宋代 设色绢本 镜片
尺寸:103.5×57.5cm约5.4平尺
起拍价格:8,000,000日元
备注:带木框。
著录:山中商会「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图208。
本次上拍的这件宋代 《喜上眉梢》就是山中商会收购的藏品之一。该画曾出版于山中商会《支那古美术展览会》一书,图208。此书为昭和十年(1935)日本一诚堂出版印行,内收作品三百余幅,书中有山中定次郎作序,出版的皆是恭王府的藏品。
此图为典型的宋代工笔花鸟。从唐代起,工笔花鸟画正式分为一门画科,之前的花鸟画一般以人物肖像的背景、事物纹饰的形式出现。宋代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以皇帝为首的贵族阶层对花鸟工笔画极其推崇,甚至出现了官方的作画部门——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更是大力促进宣和画派的繁荣。宋代从上到下对艺术活动的热衷,推动了工笔画流派的发展,对元明清以及现代的工笔画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宋代的工笔画家善于从小处入手,以小博大,在纸张上用熟练的构图手法、各种各样的画作对象以及简单写实的线条勾勒来蕴含广阔的意境,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此幅画以折枝花鸟的布局手法,在追求绘画对象的真实展现外,还要表现布局形式上的艺术规律,以给人留下直观的构图美。我们欣赏到的花鸟画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画家合理分割空间与平面,巧妙地安排线条曲直,不同画面的位置、走向、线条粗细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整个画面。在上色手法上,先使用淡墨勾勒出线条,然后上色,形神并举。工笔画讲究细微写实。在色彩运用上沿用了传统的“随类赋彩”,也就是根据事物的实际色彩进行创作,但又加入了新元素,在墨色的明暗运用上独树一帜。在对花鸟描绘的过程中,通过白描造型、勾勒填彩,再采用分染、罩染、统染、点染、接染、撞水、碰色等技法描绘对象,产生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
在绘画技法层面,上方的飞鸟使用了勾、点、染相结合的方式,喜鹊的细羽用笔尖逐渐簇点,从腹至背由淡转浓,层层积染,使用白粉对其大羽勾色,对比强烈,绘画过程中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色彩,使栖于枝头的喜鹊活灵活现,雪后的寒冬,虽然是万物凋零之际,然而斜出的老梅发出朵朵新花,喜鹊宿于枝头,给人以吉祥喜悦之意。处处充溢着生机,蕴含着至真至美。其画风的高雅,手法技艺的凝练,就算放在如今也依旧光彩夺目。
Lot 2128 道慈(?-744)东大寺旧藏 圣武天皇御笔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代 水墨蜡笺 手卷
尺寸:26×1017cm 约23.8平尺
起拍价格:5,000,000日元
题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卌六。天平九年天皇诏启最胜会大极殿时。奉加。南都道慈。
钤印:东大寺八幡宫
说明:"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备注:带原双重木盒,日本企业家「三井物产」前社长金子坚次郎旧藏。
参考: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日本国宝写经《贤愚经》,日本奈良时代,纸本墨书,传为圣武天皇笔,以资参考。
此件经卷为东大寺旧藏,圣武天皇御笔。圣武天皇是文武天皇的长子,本名首皇子,为日本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在位年自724年3月3日(神龟元年2月4日),至749年8月19日(天平胜宝元年7月2日)。圣武天皇的尊号(谥号)有天玺国押开丰樱彦天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沙弥胜满等。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天灾人祸不断,但他处理得体,未造成大的社会动乱。又因圣武天皇笃信佛教,积极营建佛寺,努力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知识,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出现了天平文化盛景。
此卷与敦煌写经的制式类似,书体接近写经体,每行“十七字”。结体较为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保留一部分隶书的笔意,章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整齐,字间距、行距,给人以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结字的宽窄、长短的变化会产生局部细微的差别,把可能呆板拘谨的楷书变得生动活泼带有一定的行书成分,笔法多变,在法度允许的条件下自由书写、因字赋形,显得天真烂漫、不呆板、不拘谨。给人的感觉是静中有动、字中含情。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书写的节奏与墨色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经中的字,运笔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字的重心与笔画间的配合得当,又同样拥有隶书般横向的舒张。下笔时不逆锋,用尖峰,收笔时用顿笔或提笔,这在写卷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形成丰润的美感;点画灵动、欲尖而圆、欲尖而锐,笔笔不同,错落有致,不失法度,严谨、端庄,颇具“二王”风采。
此卷尾有题识:“天平九年 天皇诏启最胜会大极殿时 奉加 南都道慈”。道慈,俗姓额田,日本漆下郡人。少出家。武后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习三论宗。学业颖秀,曾入内宫讲经。玄宗开元六年(718)归日本,后因性鲠直而解任。晚年受命依长安西明寺之规模,建造大安寺。卒年不详。
此经卷原藏于“东大寺八幡宫”。东大寺起源于武则天在洛阳造大佛铜像通天浮屠,以及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卢舍那大佛。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因建在当时首都平城京以东,所以被称作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金色光明四大天王护国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东大寺八幡宫别名为手向山八幡宫,建造于749年,是东大寺的镇守神社。"
Lot 1283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尺寸:H28.8cm
起拍价格:1,800,000日元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参考:博物馆藏类同乾隆青花蒜头瓶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录于《故宫藏瓷》,香港,1968年,图版5a、5b、5c;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品,载于《中国陶瓷全集》,卷15:清(下),上海,1999年,编号8,以及南京博物院藏品,刊于《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2003年,页211。
器物版块一件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颇为吸睛。瓶长颈微束,蒜头形口,溜肩鼓腹,高圈足略外撇,造型挺拔俊美,胎质细腻坚实,釉面平整温润。瓶通体以青花描绘,口肩分饰回纹、缠枝花卉、莲瓣及如意云头等五条纹饰带,腹部主体以“三多”为主题纹饰,绘制石榴、佛手、寿桃,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瑞果之间再点缀三组折枝花卉,整体布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足胫部则以莲瓣及海水江牙为边饰,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蒜头瓶,因器口形似蒜头而得名,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秦国青铜器之中,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皆有仿制,酷爱摹古的乾隆帝对这种造型优雅且富有趣味的器形更是情有独钟,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就曾命太监高玉传旨将内府旧藏一批明代瓷器,交付景德镇御窑厂让唐英仿烧,其中就有“宣窑青花白地蒜头瓶”。本瓶器型师法古器,纹饰层次清晰,画工精细流畅,青花色泽艳丽,笔触点染之法为仿永宣青花铁锈斑式样,是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精品之作。
本场书画佳作纷呈,器物珍宝集聚,可谓看点纷呈,小编将分专场介绍其他精彩拍品。
中国书画
Lot 2068 齐白石(1864-1957) 墨梅
1921年作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17.5×23.5cm约2.5平尺
起拍价格:1,500,000日元
题识:宝臣先生喜余大华,画有言其短者,必答曰;白石之画,在用意新奇,不欲人人见之,皆称也。辛酉春余过,访求为老梅写照,旧时一物,犹难舍却。真有情人梅花须知之,白石并记。
钤印:齐大(朱文)
备注:带木盒。
齐白石曾说自己:“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无咎)。同乡尹和伯(金阳)在湖南画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学的杨补之,我也参酌他的笔意。”早期除了杨补之、尹和伯对齐白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齐白石也注重学习其他的前辈画家的作品。通过刻苦的临摹、严谨的双钩,不断吸取前人画梅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而在早年,齐白石的诗文中以及题画中,关于梅花的句子也多是偏重古味、传统意蕴的表达方式,如1902年以前所写的《过沁园呈汉查夫子》:梅花香处沁园东,深雪停车立晚风。愧我无长知己少,羡公三绝古人同。事经挫折形弥慎,诗有牢骚句欠工。客里侯芭应有梦,梦携诗稿拜扬雄。再如拜师陈少蕃时的《画梅赠少蕃夫子》约1895年-1902年间:冰心玉骨雪肌肤,春占江南是此株。持赠先生消息好,莫叫幽奥寄林逋。又有《题画梅》(1889——1902年间):兴来磨就三升墨,写得梅花顷刻开。骨格纵然清瘦甚,品格终不染尘埃。
随后1916年的《梅花册页》中,齐白石的好友还将其创作特点误以为是临摹金农的结果,在这幅册页的题记中齐白石记述道,“予在长沙尹和伯处,借临杨补之画梅小幅,后方画此册,穿花出干略似补之,画局新奇,乃白石随心造作,汪君谓予临冬心册,非也…”他自己随心所做却被他人误认为临金冬心,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金农的梅花对齐白石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
从此幅齐白石的《墨梅图》可见尚有金农的影子,但已经突破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正是艺术变革之后,齐白石所承受的自我否定与重建过程是艰难而困苦的,个中辛酸寂寞自是难以为外人所知的,不过我们还是能通过这此题识得以窥见一二。“白石之画,在用意新奇,不欲人人见之,皆称也”。而就在这一片严冬的孤寂中,唯有梅花才能体会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品质与坚持,此刻梅花成了齐白石倾诉愁苦的朋友。
1921年是齐白石艺术生命的重要转折点,生活诸多不顺加之对市场潮流应对之困,绘画技法的变革不仅是发自齐白石的内心真诚需要,也同样有着现实需要的考量了。在变法过程中齐白石恪守了艺术自我创新的精神,而在变法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也让他更加肯定了正在坚持的道路。
一树老梅,新枝点淑梅几朵,彰显了白石老人率意洒脱的文人气质。齐白石酷爱画梅,这也是其孤傲性格的真实写照。早年曾向家乡画梅名家尹和伯请教,又学金冬心,之后在陈师曾的建议下变法改革,中途亦学过吴昌硕。白石老人经数年磨炼,集众家之所长,最后自创一格。
Lot 2069 吴昌硕(1844-1927)奇石图
1918年作水墨绫本 立轴
尺寸:143.5×41.5cm约5.4平尺
起拍价格:3,000,000日元
题识:石头顽似此,天上谪遥星。落落丈人行,篱篱秋海萍。护寒一林屋,凿空万山青。独抱秋心卧,谈禅不耐听。戊午初春,七十五叟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吴昌石(朱文)归仁里民(白文)
备注:带木盒。
“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吴昌硕之名含“石”,一生与石有不解之缘。青少年时为避太平天国战乱,他在鄣吴村附近的石苍坞差点饿死,幸亏当地人接济才存活。为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取字“苍石”。他还用过“仓石、昌石、苍硕、仓硕”等名字,皆从“苍石”演变而来。缶翁习艺始于篆刻,且毕生奏刀不懈,曾刻“终日弄石”一印。晚年自述:“予少好篆刻,自少及老,于印不一日离。”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书法上,缶翁对《石鼓文》用力最勤、心得最深。
“老缶之画,贵在金石之气。”这是艺术史上对吴昌硕的定评,说的是缶翁的大写意绘画多得金石篆刻之功。在绘画题材上,他偏爱石头而极少画鸟,尺幅稍大的花鸟画里,几乎都有石头,这与“直从书法演画法”有关。缶翁以书法入画,风格雄强,而奇石最能演绎其审美取向。他描摹各种植物时,常配以造型奇特、风格古朴的顽石,取其突兀峥嵘的体势,使画面气势磅礴。他喜欢画体量大的石头,有意让石和藤本植物相映衬。石之简明厚重与藤之繁茂轻灵,形成互补,寻求动静、疏密、轻重、块线之间的对立统一,极尽变化呼应之能事,画面有“濡毫作石石点首,倚石写花花翻空”的妙趣和神韵。
画家很少画单一的石头,此幅作品《奇石图》,便是吴昌硕众多作品中极少的以石单独入画的作品,石是中国画的一大传统题材。《芥子园画谱》“山石谱”中第一节就是“石法”。有论者称吴昌硕是“近代画石之集大成者”。苏东坡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而缶翁是“画无石不雄”。他画石不像郑板桥那样,喜清瘦嶒嶙之貌,而多肥厚浑朴甚至丑怪之状,但雄浑之气沛然,自抒郁勃之胸臆也。
吴昌硕说:“红梅、水仙、石头,吾谓三友。静中相对,无机械心,形迹两忘,超然尘垢之外。世有如此嘉客,焉得不揖之上座?”缶翁为人处世也“无机械心”。同乡朱正初评价“芜园”时期的吴昌硕:“寡言语,安简默,取与不苟,长与歌啸而金石文字之艺最精,殆芜末而不芜其本,芜其外而不芜其中矣。”他在艺术追求上坚韧执着,在个性风格上厚重浑朴,在待人接物上诚恳厚道,多与石之品性吻合。其朋友圈不乏“石友”,如交往甚密的“虞山二石”——喜欢收藏石砚的沈石友和擅长刻石的赵石农。
吴昌硕题《奇石图》:“石头顽似此,天上谪遥星。落落丈人行,篱篱秋海萍。护寒一林屋,凿空万山青。独抱秋心卧,谈禅不耐听。”石之刚劲、坚定、沉雄、厚重,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寂寞的品性,与其人格境界不乏相通之处。其友笑曰:‘此仓石先生自写照也。’”他说自己“信石不信金”,有时自称“石人子、石敢当、石尊者”。郑板桥说:“所谓一块元气结而成石矣。”石之形貌可谓吴昌硕自身精气神的直观写照。对石的喜爱几乎让吴昌硕把石当作自画像那样来画,画中之石呈现人格化,“奇石苍茫自写看”是也。
Lot 2066 吴昌硕(1844-1927) 菊花图
1916年作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138.5×67cm约8.4平尺
起拍价格:300,000日元
题识:由来画法为书法,误认羲之与献之。丙辰初夏写,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三。
钤印:吴昌石(朱文) 仓硕(白文)
题签:吴昌硕先生囗花,丙辰仲夏白龙山人题。王震(白文)
Lot 2067 吴昌硕(1844-1927) 菊石图
1918年作 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37.5×42.5cm约5.3平尺
起拍价格:300,000日元
题识: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以玉瓶桑落酒。戊午秋,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 吴昌石(朱文)鹤寿(朱文)
备注:带木盒。
Lot 2085 蔡锷(1882-1916) 行书“录梁启超诗”
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36×59cm 约7.2平尺
起拍价格:300,000日元
题识:录沧江先生以应溝延总平君之寿,蔡锷。
钤印:邵阳蔡锷(白文)
Lot 2094溥儒(1896-1963) 行书七言联
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39.5×33.8cm×2 约4.2平尺(每幅)
起拍价格:300,000日元
题识:金子坚次郎先生属,溥儒。
钤印:溥儒之印(白文)心畲翰墨(朱文)
释文:四围碧嶂连沧海,万叠青山隐白云。
备注:带原木盒,日本企业家「三井物产」前社长金子坚次郎旧藏。
Lot 2125 佚名 富贵鹁鸽图
宋代-元代设色绢本 立轴
尺寸:163.5×88.5cm约13平尺
起拍价格:1,500,000日元
说明:《富贵鹁鸽图》的主体为洞石牡丹,其下为一俯一仰的鹁鸽,其下部隐约可见淡墨画成的苔点和小草,其场景交代完整。具有宋元时期的典型特征。
此延续了唐代绘画的勾线填色和厚彩晕染两种重要技法,图绘牡丹花,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此图精工富丽,美不胜收,构图丰满,设色艳而不俗。其细腻的苔点和小草,从整体构图看,也都符合宋元前场景花鸟画的审美理念。鸽子头部、项脖羽毛组合无交错,顺沿项脖动态延伸,与墨染的结构不同方向。鸽子的背部和展翅鸽子的腹部等羽片,其厚彩之前曾有细线构形,厚彩之后则以浅淡的颜色晕染,在此基础上又叠加淡细线,如此反复,使之浑然一体。此法来自唐代宫廷的正宗传承。
此幅画作有黄荃技法影子。根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黄荃富贵,徐熙野逸”,而且以“翎毛骨气尚丰满”阐释了“黄荃富贵”的形态特征。相反的,则以“翎毛形骨贵轻秀”表达徐熙的“野逸”形态。此画双鸽在丰满形态和富贵神韵呈现黄荃的重要特征。宣和御府庋藏与鸽子相关的作品计有62件,此幅《富贵鹁鸽图》力求质感丰富,厚彩而轻色晕染以及壁画敷色所展现的形神兼备的逼真效果。
备注:日本企业家「三井物产」前社长金子坚次郎旧藏。
Lot 2127 佚名 十六罗汉图
宋代-元代 设色绢本 立轴
尺寸:118×47cm×8 约5平尺(每幅)
起拍价格:300,000日元
备注:带大漆原盒。
瓷器工艺品
Lot 1078 清乾隆 翡翠持卷观音像
尺寸:H39cm,通高44.5cm,重量14kg
起拍价格:1,500,000日元
备注:带木托。
明清两代,翡翠逐渐开始在中国流行,而缅甸翡翠产地距离中国云南边境仅150公里,因此有大量的翡翠从缅甸经云南腾冲输送到我国内地。乾隆年间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谈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 今则......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在清宫档案中,翡翠这一玉石名称 的记载最早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二十七日《杂录档》。
此件观音摆件由整块的老坑翡翠雕琢而成,光泽匀净,通体浓绿,十分的夺目。所雕观音为“持卷观音”,呈自在坐。工艺十分精到传神。观音低首垂目,鹅蛋脸,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双手一手持经,一手持念珠扶膝, 指若削葱。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持卷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因手持经卷故名,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大九五七上)“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此系因声闻乃听闻如来之说法而得道者,故以手持经卷表示说法。供奉持经观音,在其护佑下,能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Lot 1143 清乾隆 御题 诗文端砚
尺寸:L16.5cm
起拍价格:350,000日元
题识: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文渊宜后峙,主敬恰中陈。四库庋藏待,图书礼乐彬。经史子集富, 佩以励修身。御铭。
钤印:会心不远
砚盖题识:乾隆甲午夏御铭。
砚盖钤印:几暇怡情,得佳趣。
说明:此砚为一方御制端砚,依照砚石的形态随型硺刻而成,砚质细腻幼嫩,砚色紫红。雕琢成一块上古的璞玉状,上首边缘雕刻仿古的夔龙纹饰,随型挖墨池。正面仿生雕刻一面袱巾包裹状,袱巾折角,边幅有缠枝花卉,巾角有团龙纹,惟妙惟肖。尤其是砚背,颇见工致,席纹地上有摹古龙凤纹,袱巾以带相系,绳头有长长的流苏,砚背随型内挖开光,其内镌刻御制文渊阁诗:“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文渊宜后峙,主敬恰中陈。四库庋藏待,图书礼乐彬。经史子集富,端以励修身。御铭”钤印“会心不远”。砚盖:钤印“几暇怡情”,“得佳趣”。砚盖题识:乾隆甲午夏御铭。
《国朝宫史续编》记录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赐茶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用近十年时间完成的第一部《四库全书》入藏文渊阁,乾隆龙心大悦,特选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经筵礼成,之后大办赐茶礼。“设御筵于宝座前……张演剧行台于庭中……所有人坐、进茶、进酒、进果馔……命诸皇子分颁恩赏总裁等九人、总纂及各官七十七人如意、文绮、杂佩、笔墨、砚、笺。”修书有功的四库馆馆臣们在文渊阁广厅内饮酒喝茶、看戏吃饭,还能从诸皇子手里接过御赐的玉饰、绸缎、文房四宝。他们抬抬眼睛,就能看到文渊阁横眉上悬挂的匾额,上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文渊阁落成而作的御制诗:“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四库庋藏待,层楼结构新……”从乾隆四十一年到四十七年,文渊阁与乾隆和馆臣们一起,“四库庋藏待”,一“待”便是6年。
Lot 1132 清代 桥本关雪旧藏 田黄太狮少狮钮印章
尺寸:L2cm,H4.5cm,重量34g
起拍价格:500,000日元
印文:却忆故园耕钓处 布袱
钤印:関雪(朱文)
备注:带木盒,布袱。
Lot 1154 明早期 剔红花鸟纹棋盒
尺寸:D13cm,H11cm
起拍价格:100,000日元
备注:带原木盒,布袱,棋子。
Lot 1155 汉代 大漆螭龙钮八棱砚
尺寸:砚盒L17cm,H10cm;砚台D13.3cm
起拍价格:800,000日元
备注:有修。
Lot 1177 唐代 铜鎏金瑞狮镇纸 一对
尺寸:H8.5cm(每件)
起拍价格:800,000日元
备注:带原木盒,原托。
参阅:「Chinese GOLD&SILVER in American Collections」美国代顿艺术学院博物馆出版,第98页,图67;「Early Chinese art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英国埃斯卡纳齐古董商出版,第94页,图24。
Lot 1188 商代 青铜鸮尊
尺寸:H29cm
起拍价格:1,200,000日元
备注:带木盒 。
说明:古青铜彝器常呈几何方圆,亦见动物外观,如犀牛、水牛、象、貘及如本拍品之鸮。此类双鸮相背造型的青铜尊大多制作于商代,主要有两类形制,一类表面光素简洁,另一类则如此器满布纹饰。
此类鸮尊,纹饰以细密羽毛纹及雷纹为主,偶见小型的鸟纹。R.W.Bagley著1987年出版《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中收录了三件此类例子,一件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瑞尔美术馆,见页371,编号63.4;一件藏于京都泉屋博物馆,页115,编号 154;一件藏于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页371,编号63.3。布伦戴奇珍藏中亦见一例,见《Ancient Chinese Bronzes》,旧金山,1966年,图版XVIII(B)。玫茵堂藏一例,见戴克成着《中国铜器》,第1册,图版27号。另可参考大英博物馆藏一例,见William Watson着《Ancient Chinese Bronzes》,伦敦,1962年,图版13a(图二)。「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一例。
另有一种介于两类的鸮尊,其器身如第一类满布羽毛纹及雷纹,但效果趋于平面,而翅膀的形状也与第二类较为相似,如山西石楼一例,曾于1973年9月29日-1974年1月23日展览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The Genius of China》,第81号;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一例,见E. von Erdberg着《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Chester Dale and Dolly Carter》,Artibus Asiae,增刊,1978年,图版47;及辛辛那提美术馆藏一例,见E. B. Avril着《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1997年,15及33页,图版7号。
Lot 1222 宋代 铜水月观音像
尺寸:H15.8cm,通高20cm
起拍价格:800,000日元
备注:带木托,有修。
描述:此尊水月观音像观音头戴花冠,中有小化佛(阿弥陀佛),竖发髻,脸相丰腴,额现白毫相,原本应镶有宝石,惜已佚失。法相慈祥庄严,双目下垂,护佑众生神韵自然流露,仰视者莫不感应其救苦拔难之法力。颈部三道肉褶亦承袭自唐代观世音造像风格,颈围缨络,戴臂钏。横披天衣,飘带自然下垂,下身着锦绣罗裙,菩萨手指柔美,右手垂搭于曲起的右膝上,左手支撑座上,左脚自然垂下,姿态优雅,形成自在闲适的游戏坐姿。宋代经济繁荣,佛教深入民间,从艺术中反映现实社会之审美雅趣,以及世俗人情之思想感情。宋代菩萨像已脱离了隋代挺腹之拙朴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现端庄大方、平易近人和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简淡中见慈悲,亲切中见清逸。
此类舒坦自在的菩萨坐像,乃中唐周昉的水月观音风格,成为宋代以来普遍流行的样式,表现出《华严经》所描述,观自在菩萨在补怛洛迦山的庄严胜妙。崇尚人间性、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正是当时佛教造像的重要典型和具体表现,也是宋代观音造像的经典之作。
Lot 1282 清乾隆 仿汝窑水洗
尺寸:D7.3cm
起拍价格:200,000日元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备注:带原木盒,木托。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