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名家说 | 两庆书屋高朋满座,刘创新畅谈宜兴紫砂在欧洲

2021-12-04   联拍在线 2224次浏览

image.png


刘创新,号慎斋,石耕庐,文荟堂,和正斋。祖籍福建同安,1973年生于马来西亚,现旅居上海。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尤好收藏书画文玩,设立文荟堂,致力于书画文物鉴赏研究,经营书画收藏咨询及投资规划。现为西泠印社社员、马来西亚书艺协会理事、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篆刻》杂志总编辑、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员、中华画院副秘书长。多次接受宜兴紫砂频道电视采访,介绍及点评紫砂名品,曾在陶都传媒《大师说器》电视节目讲谈外销紫砂器及讲述收藏经验。同时为中国嘉德紫砂项目顾问。


日前,刘创新先生应两庆书屋主人金立言博士邀请,在两庆书屋古瓷群以“宜兴紫砂在欧洲”为题,作了一次精彩讲座,联拍在线获授权对讲座资料进行编辑整理,以飨同好,是乃幸事!



----刘创新 : 宜兴紫砂在欧洲----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外销紫砂器,一说起这类紫砂器,很多人会把它联想成和外销瓷等同意义的一种外销陶瓷。根据个人经验和多年考察所得,流传在欧洲的紫砂器,它们在性质上与外销瓷是有区别的。


image.png


首先,紫砂最初流向欧洲并不是定制这种方式,在欧洲博物馆等地见到的非外销紫砂器,个人认为有部分可能是清政府赏赐给外国使节,这些使节再把它们带回欧洲宫廷,引起欧洲的宫廷皇室贵族的重视,这才有后来的定制。


image.png


其次,销往欧洲紫砂器在存世数量上与在欧洲所能见到的外销瓷还是有差距的。从现在留存的统计或者过去的文献记载,及经由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外销瓷来看,外销瓷的数量远大于紫砂器。


image.png

image.png


有一本国外的紫砂著作叫做《宜兴紫砂在欧洲》,当然也有人翻译成《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个人觉得这两个词在定义上是不同的。


image.png


先给大家说说本人在欧洲的考察发现。在荷兰有一座家族捐赠给国家的古堡,现为当地一个旅游景点。这座古堡有一个特色,它的陈列室里仍保存着十七十八世纪时期的陈设。古堡进门后,里边陈设有“五贡”。所谓“五贡”,即荷兰的一种陈列方式,用三个花觚、两个将军罐作为一套陈列在烤炉上面。有的是瓷器,有的则是紫砂器。


image.png


在这座古堡,还发现了专门陈列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紫砂的橱柜,这里头既藏有很典型的外销欧洲紫砂器,同时还藏有一件在中国本土流通的紫砂器形的品种。


image.png


在古堡橱柜里见到的这类蛋形壶,应是十八世纪早期品种,认知上不属于外销范畴。实际上,通过这个橱柜的发现以及欧洲博物馆所记录的紫砂入馆日期,证明有些紫砂器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进入到欧洲。


这些流传在欧洲的紫砂器本人有幸见过很大的数量。与外销瓷性质不同的是,紫砂器的品种要丰富得多,除了部分低端的外销紫砂可以看到有一定的量外,高端品种基本上很少有重复的,重复率高的也就四五件。


image.png


上面的几把大壶,将军罐造型的大壶本人见过重复的一共三件,这件是其中之一;蛋形壶大概见过四件,这已算是重复率高的了。


据记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外销瓷达三亿件,而流传在欧洲的这种紫砂器,个人认为现在存世可能不会过千件。


接下来,分享一些紫砂精品,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image.png


常见的紫砂外销器,最典型的便是贴花。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贴花壶都是繁琐的,有些纹饰也很简洁,这类贴花壶与明末清初德化瓷壶贴上一枝梅花的风格类似,年代也差不多。


有部分紫砂爱好者对贴花器有些偏见,关于雅俗,个人以为不能简单地依“繁缛即俗,朴素即雅”判定。朴素如果做工不好,也会索然无味;繁缛如果是巧夺天工,便是妙品。


image.png


时人皆以素为雅,繁缛为俗。谬矣!素失之则寡,繁得之亦巧,繁简皆匠心也。孰能得识此道,方为真知灼见也!


以动物造型作为壶钮的装饰,在外销器里很常见。


透过雕塑的动物可以看出工匠的水平,紫砂因为陶土的可塑性大,很多紫砂器在各种造型的创造及捏塑方面能获得的成就是很高的,紫砂器工艺所达到的精密程度甚至超过瓷器。


image.png


同样的贴花器也存在精粗之别,上图三件狮钮壶均为比较典型的外销器,这类型壶在欧洲应该是存世量最大的,大都工艺比较粗糙,贴花不够讲究,纹饰不够精美,烧造也不是很成熟,整个器型壶身不算很端正。


image.png


这三件跟上面三件对比,从器型整体的气势、协调性,气韵甚至到细节的讲究,都有着质的差别。


筋纹器装饰比较生动,纹饰上常以花卉纹饰作为装饰。


image.png

image.png


外销紫砂器有多种装饰工艺,最常见的是贴花,还有印花、镂空、彩绘、粉浆、模印等,这些不同的装饰工艺在下文将给大家做介绍。


image.png


这件高身壶,壶颈部是圆的,壶身是方的,寓意天圆地方,工艺也比较繁琐,有贴花、雕花、镂空。


image.png


这件圆筒壶,其镂空的里边有点像转心瓶,内筒粉淡黄色的泥料,与朱泥产生深浅颜色反差,颇有窗花剪影韵味。


image.png


贴花器有多种装饰工艺,有的是在壶身贴花以外还用不同颜色的泥浆使用粉浆的工艺,即在壶身粉上绿色、白色等做成装饰图,以让纹饰更加立体和富有色彩。


image.png


还有一类就是直接在壶身加彩绘,这种工艺有点像瓷器的粉彩,直接画粉彩在紫砂胎上。


image.png


接下来的这三件,属于模印印花,使用回纹型的木模,反复地敲打壶身,压出满满的印花。


image.png

image.png


还有仿生类,做成佛手、瓜果等,我们所见到的这种在欧洲紫砂器品种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泥料也很讲究,绝不是一般的民用品档次。



大件紫砂烧造地不在宜兴?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目前只在宜兴的窑址发现有少量的贴花器残件,并没有发现高端品种残片。以至于有说法,大件朱泥器可能不是在宜兴本地烧的,而是在景德镇烧。因为认为只有烧瓷器的工艺和水平,才能把这些朱泥器烧得这么高温,这么完美。


关于该说法,目前也只是一个推测,还没办法有结论。


image.png


这只大壶高27公分,按个人理解已经不属于实用器。我们在欧洲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大件朱泥壶,壶里壶外只有灰尘却没有茶垢,据此可推断这类紫砂器在欧洲是作为陈设器使用。


当代名家曾介绍,这种贴花工艺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壶身主体的泥料和贴花的花片需要保持比较统一的干湿度,有些保持不好的就会造成贴花脱落。然后制作一把这么大件的壶身,并不是拉坯拉上来,而是拍打出来的,在拍打完以后,再贴花以及雕刻,时间上要把握到所有陶土的干湿度,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的。


image.png


上面这几件朱泥贴花器,都是尺寸比较大的,像这种大尺寸的在当时一定是高水平的工匠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它们跟同时代本土的这类紫砂器对比,外销紫砂器绝对是一种高端定制,有一部分的工艺水平已经接近官用级别。



来看看几件进贡欧洲宫廷的紫砂器:


这些流传在欧洲紫砂器的级别,为什么高于普通的外销瓷?在欧洲市场、博物馆见到的紫砂器,壶身有种包镶,这些包镶是紫砂到了欧洲以后,由当时给皇室服务的作坊加工做成的包镶。通过这种带着包镶的紫砂器就能推断出它们曾收藏于哪个贵族或皇室,这也就是一种西方宫廷定制。


image.png

image.png



不乏名家之作


在欧洲发现的紫砂即使具有外销风格,有的却还带有名家款,比如华凤祥、陈觐侯、郑宁候甚至陈鸣远等。


image.png


款识对当时外国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们并不懂这些字或者款的内容,那是名家匠人为了突显自己,以便获得更多订单,这才在外销器上落下自己的印款。


image.png


甚至还发现有一种贴花紫砂器的底款是筠石居。筠石居,一说为曹雪芹祖父的斋号,据说是当时江南织造的采办。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类贴花器,它是底款是雍正五年制。


image.png


这种雍正五年制的贴花壶本人有两件,其中一件还是描金的,不过是件断了流的残器。朱泥贴花紫砂上面描金应该是当时的欧洲皇室或贵族为了凸显雍容华贵,后加的装饰。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