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1351次浏览
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
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明洪武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器 型
洪武青花不如元青花瓷丰富,大件器物较多。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明洪武 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胎 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
明洪武 青花花卉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纹 饰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官窑器的画风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胎 足
洪武朝瓷器底是中心有乳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鉴 别 要 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明洪武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