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 1019次浏览
人物名片 | 金申
■ 联拍在线鉴定咨询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
■ 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在佛教文化、考古、鉴定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对禅意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就斐然。央视《鉴宝》、《寻宝》节目专家。
■ 主要著作: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
《佛教雕刻名品图录》
《佛像的鉴定与收藏》
《佛像的系谱》(译作)
《历代佛像真伪鉴定》
《海外及港台收藏古代佛像珍品》
专家风采
隋代的佛像
隋代造像主流承袭北周造像风格较为明显,大概与隋和北周均建都长安有关。隋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风格上呈现多样化,水平高低相差悬殊,良莠不齐。这是因为隋的疆域广大,各地手法不尽相同 ,在继承前期遗绪的基础上,逐渐趋于风格一致。
从隋代的一些有纪年的佛像样式分析,纵观有隋一代,三十多年,隋的造像在继承北朝造像风格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时代的风格并向唐代造像风格过渡,也可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因此之故,有些隋代造像若无纪年,有时让人感觉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认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这个原因。
隋的造像不论佛、菩萨等一般仍感觉佛像的造型略板滞,比例略嫌失调,往往头大身小,腿稍短,造型稍板滞动态感不强,体驱壮硕,有厚重感。佛像肉髻平缓,起伏较小,衣纹厚重,菩萨的缨络深垂过膝,颗粒较大。宝缯(缯带)和帔帛也均向两侧低垂,缺少飘逸的动态。另方面东部地区北齐的流风依然可见,曲阳地区的白石造像制作不衰,石雕仍多保持着北齐的薄衣造像的传统, 那种躯干偏平,衣纹浅细的佛像让人不辨是齐是隋。
菩萨的体型虽稍显丰肥,姿态也正向自如发展。最能代表隋代雕刻水平的是巨型观音石像增多, 如现藏美国明尼法尼亚艺术中心的开皇元年(581年)成国乡邑子卅人造石观音立像,高近二米,其比例造当,造型准确,雕刻技法成熟,璎珞、花饰、宝冠杂佩雕镂细腻、华美,可谓隋代的代表作。此造像原出陕西西安一带,据铭文为北周时代所造,隋代重修。 又另一尊车长儒造观音像与此也有共通之处。
但隋代造像水平良莠不齐,如观音菩萨立像(高40.2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尚多古拙之意,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北周逸范。
隋代的铜佛除单体外,多流行以主尊、弟子、菩萨、供养人、力士、狮子等组合成一堂的样式。四足佛座,上覆天盖,花饰流苏;镂空光背,极尽繁琐雕饰之美,如范氏卅人等造阿弥陀佛像一区(隋开皇十三年 593 青铜 高76.5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据说此像出土于河北省赵州桥附近,原为端方旧藏。较之北魏正光(520——525年)时的组合式佛像更为华丽,是隋代高档的佛像。
如开皇十三年(593年)阿弥陀像一堂,曾经端方收藏,故欧美人称此种样式为“端方祭坛”, 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阿弥陀像 都属此类形式。这种以阿弥陀佛为主尊的组合式佛像构图与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雕刻,壁画构图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所用材料和供养场所不同而已。
初唐佛像
唐代写实性技法大为提高,首先是唐代综合国力的强盛,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向上,另一方面,中西交通的发达,使得西方的写实性雕刻技法也启发了中国的艺匠。不仅是佛像,其他用途的陵前石雕翁仲,人俑,动物俑,也都呈现出高度的写实性。
唐代的佛像在初唐时虽尚未完全摆脱隋的影响, 姿态略显僵直,菩萨也略显肥硕,缨络仍感饱满沉重。服饰上,佛、菩萨等与前期没有太大的变化,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这种纹线实际上可追溯到印度笈多时代(320-550年左右)马土腊地方的雕刻样式。服饰上佛菩萨等与前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衣纹上除了前述的直平階梯状衣纹外,腿部再向上捲,显得较为庸缓,有重量感,宝缯也下垂至肩上。
例如贞观十三年马周造佛坐像(639年)石雕释迦坐像,释迦佛表情呈沉思态,体态雍容, 下垂的大衣和束腰台座的敷布,布纹的起伏呈圆绳状,尚有装饰性,整体饱满结实,刀法有力。
又如神龙元年(705年)闫宗 造弥勒坐像石灰岩( 高82.5厘米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弥勒善跏趺座于宝座上,轻薄的大衣紧贴躯干,造像比例适当,面目清丽,堪称唐代雕塑的杰作。
从题材上看,由于武则天称帝,伪托佛经,自称是“慈氏金轮皇帝”,宣称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大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至今在莫高窟,麦积山、天龙山、河南浚县及四川乐山均可看到。
以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各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祇都已完备和各具特色的出场了。
盛唐佛像
但入盛唐后,佛像的制作已相当精纯,技法圆熟。外来的佛像范本已不再是艺匠们亦步亦趋的规范,而是形成了一套中国式的佛像规范。人物的个性化和高度的写实性相结合,是唐代佛像的总体特征,艺匠们以佛经为依据,画塑的完全是现实中国的背景和人物。
唐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佛像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式此时已不再是中国艺匠们亦步亦趋的一成不变的样本,而是将外来形式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
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原有大衣样式外,又有一种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祇支和裙,体躯饱满丰肥。台座喜用束腰方台座,或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敷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而活泼。璎珞刻化精致,颗粒也不似隋、初唐时粗大有沉重感。 菩萨上身袒露的更为富有肉感,斜披的络腋,璎珞等装饰均恰到好处,而此前的菩萨,装饰过于繁复沉重,遮盖了身躯的起伏和曲线。下着的羊肠大裙纹线流畅,裙上又束一结,或下垂如三角形,这此都是盛唐时最为流行的式样。
晚唐佛像
晚唐的造像也可与五代时(907-960年)造像相提并论。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的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例如山西平遥镇国寺内的彩塑菩萨立像(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其造型准确,比例舒适,技法熟练,各方面应说是上乘之作。但若与盛唐时的雍容华贵、衣带飘扬、体态丰肥的菩萨比起来,这时的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型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可以说,晚唐五代的造像更向世俗化的写实性发展,而盛唐时代的造像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而又加以浪漫和夸张。晚唐、五代一直到北宋都可说是盛唐的遗风,但是以世俗趣味的写实性风格为主流。
送鉴指引
通过联拍在线官网
(www.51bidlive.com)
联拍在线微信端、APP端
均可轻松送鉴
送鉴热线
400-608-1178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