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明清铜造像

2018-10-03   1091次浏览

公元前5、6世纪时,释迦牟尼在南亚大陆创立佛教。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分歧,产生出了小乘、大乘、密教三大教派系;另一方面,佛教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在我国,从风格上可以分为汉传、藏传、南传三大支。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和江南一带开始流行了,隋唐时期臻于鼎盛,宋代向着世俗化进展,深入民间。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发展,汉式传统造像艺术在风格和造型上皆深受其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青铜造像,本文对部分造像加以介绍。


明十一面观音像 黄铜质,高45厘米,重2585克


该十一面观音像共有十一面,象征菩萨修完“十地”(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最后功德圆满,到达第十一地即佛地。这十一面由下至上分为5层排列,第1层三面作菩萨善面慈悲相,是见到行善众生时显现的慈悲欢喜相;第2层三面作嗔怒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时显现的大悲救苦相;第3层三面作劝进相,是观到净业众生时引发的赞叹相;第4层作暴笑相,是观到善恶杂秽众生时,为使其弃恶从善而显现出的怪笑相;最上一层是顶严,为阿弥陀佛,是为修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正面双手当胸合十,两侧六肩执念珠,其余各法器已失。一般来讲,十一面观音右一手常把念珠,右二手施无畏印,左一手持莲花,左二手持净瓶。此尊佛像跣足而立,双目平直,面相宽平,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体态优美大方,躯体浑圆丰厚,造型敦实。全身饰有项圈、璎珞、耳环、手镯、肩钏等装饰,工艺精细,造型完美,属典型的明代藏传造像风格。

十一面观音是西藏佛像所特有的造像形式,是最早出现的变形观音,也是最重要的化身之一。传说她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身裂千瓣,化为千手观音,可以用无数的手救度众生,包含了深刻的悲悯情感。造像从一首二肩的常人模样开始转变成多首多肩的非人模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十一面观音是二肩形式,时代为公元5世纪末,以印度马哈斯特(Maharastra)的甘赫瑞(Kanheri)石窟中的第41窟为代表。另外,关于十一面观音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十一面观音信仰采借于古印度吠陀时代的信仰。古吠陀时代,天、空、地三界各配置十一个神,十一面观音的数字就是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十一面观音来自婆罗门教里的十一面荒神(Ekadasa-rudra)。十一面荒神不仅有十一张脸,还可以现二肩、四肩、八肩等形象,与十一面观音很像。荒神有1000只眼,肚子乌黑,青色脖子,全身褐色,穿着金装,披长发,手持弓箭,住在深山里为人畜治疗疾病。印度教里的最高神湿婆神有1008个名字,其中有一个叫“十一最胜”,也就是十一面。

明代建立后,一方面,虽然明王朝已经将蒙元势力逐出中原,但是游牧草原的蒙元势力对于明王朝来说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为了加强防范,明政府积极同西藏地区政府进行交往,推崇藏传佛教,赏赐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许多重要的宗教礼品。明代的佛教造像以西藏佛像为范本,融入了汉地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注重细节,浮雕珠宝密实镶边,带有浓郁的汉藏艺术特色。



明鎏金绿度母像 高17厘米,重1035克


度母是“圣救度佛母”的略称,藏传佛教的重要本尊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多罗菩萨,或多罗观音。传说观音菩萨观察六道众生,发现未被救度的众生仍然很多,因为慈悲,即从眼中流出眼泪。其泪滴成莲花,而圣救度母出现,诸佛齐来为她灌顶,称之为“度母”,意思是“救度一切众生的佛母”。 度母身色、标识、姿态不同,共为21尊化身,简称二十一尊度母。

绿度母为二十一度母之尊,持诵本尊咒,能总持二十一度母之功德。传说供奉绿度母可解除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故称救八难度母。此尊绿度母头戴五叶冠,高耸的葫芦髻顶端有火焰宝珠,双耳戴环形大耳饰,面相方圆,眉眼清秀,有项链、“U”字形璎珞、肩钏和手镯等。下身着薄裙,左手在胸前结三宝印,右手施与愿印,舒坐于莲座之上,右足踏一莲花。绿度母丰乳,宽肩细腰,腰微扭,身体重心落于一边,体态优美,呈现三折枝造型,在表现手法和工艺上采用了尼泊尔造像的模式,属典型的明代造像风格。


鎏金佛坐像 高29厘米,重1430克


该造像为黄铜镀金,金色偏红成橘黄。螺髻高耸,顶饰宝珠。宽额长眉,眉中有一白毫。高鼻薄唇,秀美灵气。大耳垂肩,面相丰满、端正,神态安详。双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双脚脚心向上,跏趺于仰覆莲台。身着袒右肩袈裟,以浅刻的花纹装饰衣边和袖口,双腿之间的衣纹犹如扇形摊开,衣料厚重。明代汉地佛像不喜欢躯体过分显露的薄透衣着,而热中于刻画佛像的大衣衣褶的转折起伏,立体感较强,具有汉族审美趣味。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又译作“浮陀”“浮屠”“佛图”等,意思是“觉”“觉者”“知者”。 “觉”有三义: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使众生觉悟);三是觉行圆满,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按佛教的说法,只有佛才三项俱全,等级最高。菩萨缺最后一项,位居第二。


明药师佛像 高24厘米,重1420克


药师佛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为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据《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这尊造像顶结高螺髻,眉目修长,直鼻梁,大垂耳,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边角反搭于左肩。左手施禅定印捧药碗,右手握药诃子置膝盖。莲座较宽大,莲瓣坚挺有力,为明代汉地传统表现手法。

清代帝王虽然崇重藏传佛教,藏传佛像艺术得以继续发展。但由于艺术上墨守成规,这一时代的佛像造型大多面相饱满,额头较宽,脸形方圆丰颐。宽肩细腰,高鼻,长睑、眼向上钩。造型风格既受到内地传统艺术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又受到时代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的影响,造型姿势僵硬,普遍流于程式化,显得呆板。


清无量寿佛坐像 高15.2厘米,重525克


无量寿佛,又称长手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意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此造像头戴五叶冠,顶结葫芦形高髻,面庞丰满端正,高鼻,宽额,长脸,五官匀称。腰部细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身扁而瘦长。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于束腰仰覆式莲花台座上。莲瓣呈放射状,莲瓣上方饰有联珠纹饰带一周。帔帛在两肩内侧向外翻出,于肘部形成一个半圆形,并从手腕内侧垂于莲花座两侧,相当写实。坐佛通身镶嵌各色宝石多枚,镂空的嵌宝高冠和耳畔飘扬的束冠缯带十分精细。头冠采用镂空技法雕出,玲珑剔透,精美无比,带有明显的写实艺术倾向,属典型的清代风格造像。


鎏金吉祥天母像 黄铜质,高21厘米,长18.5厘米,重2085克


在藏传佛教中,吉祥天母地位很高,并且为女性护法神。护法神像的种类非常多,她们一般呈现愤怒相,红色逆发,多头多肩,身色往往是蓝色、黑灰、红等等,脚下一般都践踏有被她镇压的恶鬼和各种生灵。这尊吉祥天母头上红色猬发竖立,上面饰有5个骷髅,头发间有半月和一把孔雀羽伞。脐上部饰有太阳。右边耳朵上有小狮子,据说象征听经;左耳上挂着小蛇,意思是忿怒(也有说是龙界的奖励)。她跨骑在奔跑的骡子上,象征她过天、地、海三界,消灾免害。右手应端着盛满鲜血的骷髅碗、左手拿骷髅棒(现都已失)。胯下铺垫着一张人皮,人头倒立,双臂张开作挣扎状。此像形象凶恶恐怖,造型规范、大方,结构匀称,体现了清代造像的鲜明特点。

最有趣的是她骑的那头骡子,腚上还生有一只眼睛。传说吉祥天母年轻时非常漂亮,但行为放荡。她父亲一怒之下将她锁起来,她骑骡子逃跑,父亲追赶不及,无奈射出一箭,射中骡腚,她拔下箭,箭孔变成了一只眼睛。她逃走后,嫁给了罗刹国王,罗刹是恶鬼,专吃带五毒的人,她也学会了吃人,身上染了许多病毒。后来在佛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下四海剿妖。

吉祥天母的重要祭日有两个,一个是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传说她要骑着阳光周游世界,并将阳光吞入肚里,所以那天也是她的祭日。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她的脐上部有个发光的小太阳,即表现这个情景。另一个是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这是她的游行日,藏语称“白拉日株”,这天僧众要从大昭寺吉祥天母殿把她的塑像抬出来,在拉萨市内游行。

来源:  收藏杂志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