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8 1508次浏览
近年来,喜马拉雅艺术品收藏不断升温,除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外,其所蕴含的文化之美也是它广受藏家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喜马拉雅艺术品本身的美好象征和所带来的精神慰藉更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国际大拍行也都一直着力于深耕这一板块,如邦瀚斯在近几年春秋大拍中都会推出相关专场。本季香港秋拍期间,邦瀚斯再次出击,即将于10月2日为藏家呈献两场喜马拉雅艺术专场拍卖:『诚虔韵映』、『弗雷森勒佛教艺术珍藏』 。
自2016年以来,『诚虔韵映』成为邦瀚斯香港秋拍保留拍场,并屡创佳绩,2016年『诚虔韵映』总成交额高达110,000,000 港元,其中,一尊西藏十三世纪愤怒相金刚手巨型铜像以49,260,000港元成交,刷新了藏传佛教造像全球拍卖成交纪录。2017年,一尊错银错红铜的库基哈尔佛像亦斩获 21,900,000 港元。
本季『诚虔韵映』专场共有97件藏品上拍,大部分来自西藏、尼泊尔、犍陀罗、印度及中原地区,拍品种类包括鎏金铜、石雕、唐卡等,件件精彩。亮点拍品有西藏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像和犍陀罗刻铭文铜佛立像等,感兴趣的藏家可提前做些功课。
『弗雷森勒佛教艺术珍藏』专场呈现艾伦‧弗雷森勒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精挑细选的99件佛教艺术精品,这些藏品全部被 Himalayan Art Resources(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收录,品质过硬。
Alain Presencer,这位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的音乐家在西藏和东南亚文化等方面颇有造诣,亦是热衷于东方艺术品的收藏家、学者与慈善家。
艾伦 ‧ 弗雷森勒早在十三岁时便在家乡加拿大接触到佛教,1961至1962年间师从多伦多大学著名学者 Mathera Sadhatissa 博士。 Sadhatissa 博士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佛教研究和历史学者之一。其后在英格兰,他又成为伦敦佛教精舍的一位活跃成员,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艾伦 ‧ 弗雷森勒在英国大力推动对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的研究学习。他对这项领域的贡献多次得到认可,其中包括被任命为皇家亚州协会的会员。
诚虔韵映
Lot 43
西藏,约1400年 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40号
估价:16,000,000 - 20,000,000 港元
尺寸:
含底端莲茎:高55 cm
不含底端莲茎:高51 cm
来源:
Benny Rustenberg,香港,1998年
欧洲私人珍藏
此尊莲华手菩萨立像造于西藏,其优美的姿态则传承自一种境外古老的菩萨造像方式。这种以铜铸造的立式菩萨像,以来自加德满都谷地的内瓦尔族匠师的作品最为人称道。内瓦尔族人世代相传的高超工艺闻名亚洲内外。据记载,西藏供养人就常出资邀请内瓦尔匠师入藏完成重要艺术作品,例如丹萨替寺中著名的吉祥多门塔,以及萨迦派和鄂尔派的唐卡系列等。十五世纪初期,藏中地区经济繁荣,人民信仰虔诚,而此件杰出的莲华手菩萨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完美地融合了内瓦尔与西藏本土审美特色,代表著西藏立式菩萨像中的巅峰之作。
观音菩萨,意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此尊像垂目微笑,右手掌向外结与愿印的形象,恰好体现出观音菩萨悲悯众生的内在精神气质。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核心,观音菩萨则是圆满无碍大悲心的典范。此尊观音自莲花中升起,象徵著佛理教化中所说众生皆可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一般,于浊世中见自佛性。作为观音的一种身形,莲华手菩萨手持莲花的造型寓意与自莲花中升起的寓意相呼应,象徵著菩萨誓愿奉献自身无穷力量救渡众生。
Lot 1
犍陀罗,约六世纪 刻铭文铜佛立像
估价:15,000,000 - 20,000,000 港元
尺寸:高28 cm
来源:
于1979年购自美国私人收藏
美国私人信託
展览:
The Silk Route and the Diamond Path,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洛杉矶,1982年11月7日 - 1983年1月2日;亚洲协会,纽约,1983年2月6日至1983年4月3日;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1983年4月28日 - 6月30日。
Crossroads of Asia: Transformation in Image and Symbol,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1992年10月6日 - 12月13日。
借展于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9 - 2004年。
著录:
Le Roy Davidson 与 Nick Douglas,《The Enlightened Ones in Sacred Buddhist Art》,洛杉矶,Kreitman Gallery,1980年,页16-9,图6。
乌尔裡希·冯·施罗德,《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1981年,页 64, 图5。
Deborah Klimburg-Salter,《The Silk Route and the Diamond Path: Esoteric Buddhist Art on the Trans-Himalayan Trade Routes》,洛杉矶,1982年,页131,图2。
Chandra Reedy,「Determining The Region of Origin of Himalayan Copper Alloy Status through Technical Analysis」,出版于《A Pot-Pourri of Indian Art》,1988年,页79,号3。
Deborah Klimburg-Salter,《The Silk Route and the Diamond Path: Esoteric Buddhist Art on the Trans-Himalayan Trade Routes》,洛杉矶,1982年,页131,图2。
Elizabeth Errington 与 Joe Cribb 编辑,《Crossroads of Asia: Transformation in Image and Symbol in the Art of Ancient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剑桥, 1992年,页vi与215-7,号209。
Chandra Reedy,《Himalayan Bronzes: Technology, Style, and Choices》,特拉华,1997年,页82,图3。
Lot 54
西藏,十五世纪 铜鎏金佛陀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8458号
估价:8,000,000-12,000,000 港元
尺寸:高33.5 cm
来源:菩萨道收藏
展览: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of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12年3月2日 - 2013年2月11日。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9年10月6日 - 12月30日。
著录: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伦敦,1999年,112-3页,23号
此尊造像的匠师透过璀璨华美的袈裟极致展现了佛陀严身装束圆满庄严。佛陀右肩上绽放高雅华贵袈裟褶纹,双腿前扇形衣褶稜痕明显。衣缘錾刻花草纹,錾工精细,锦地纹刻划流畅,由背后向胸前延伸。工匠以镶嵌的宝石点缀盛开的锦地纹,锦上添花,别具特色。造像的手脚姿态优美,手脚心更有嵌宝法轮。此件光耀暐晔的释迦牟尼像无疑是为特殊的供养人而作。
为了这位供养人,匠师竭心尽力地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佛陀肖像。与一般制式化地塑造佛陀面相丰润、鼻梁尖挺以及嘴唇厚实的惯例截然不同,此尊造像相宽脸硕、下颚平齐、弯眉凤眼、鼻梁短扁、颧骨高耸、还带有明显的美人尖及朴拙欣悦的笑容。已然成就出一尊容貌与众不同的佛像,气宇轩昂且超脱俗世烦恼。
Lot 34
西藏,十三/十四世纪 无量寿佛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61812号
估价:7,000,000-9,000,000 港元
尺寸:高47.7 cm
展览:缘起·喜马拉雅艺术展,北京,2017年12月23日 – 2018年1月23日。
著录:张小舟(编),《缘起·喜马拉雅艺术展》,北京,2017年,页180,57号。
此尊无量寿佛面容静谧圆满,结跏趺坐,颈戴璎珞,臂钏及手镯,宽肩收腰,半闭目而嘴角含笑,整体造像宁静端庄。
于十一到十四世纪之间,西藏匠师临摹借鉴了印度东北部的帕拉风格。加德满都谷地历代内瓦尔匠师保存了帕拉风格美学造诣,对于沿袭此风格的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段期间,内瓦尔匠师获得正在掘起的中原与西藏聘请,参与佛教寺院兴建工程。此尊刻划入微的无量寿佛刚健有力、张力十足,诠释了此类承袭帕拉风格的表现形式。
Lot 8
犍陀罗,约四/五世纪 彩绘泥塑佛首
估价:3,000,000-5,000,000 港元
尺寸:高61 cm
来源:
Spink & Son, Ltd.,伦敦,1990年
Elizabeth与Willard Clark夫妇收藏,加州
著录:Johnathan Tucker,《丝绸之路: 艺术及历史》,伦敦,2015年,页52,图54。
佛首体量大,品相完好,展现现存最早期及最具影响力的佛像雕塑传统之一,同时也见证了一千五百年前的佛教圣地的繁荣。此尊或为存世不多的两三件大型头像中品相最好的一件。
尽管在过往两千年的中亚,犍陀罗灰泥雕像饱受自然环境侵蚀和政权更迭的影响, 此件佛首却得以保存其近乎原貌的细致与完美。艺术家精心塑造的波卷髮纹得以保存下,从佛陀的美人尖发散到顶髻,最终收于两耳,线条自然流动。此外,原本的彩绘装饰留存几近完美:鲜红色的朱砂突出了发际线、鼻翼跟双唇,厚重的黑色线条穿越其眉峰,并勾画出双眼。佛陀双目眼睑低垂,寓意智慧超凡,不受世俗尘垢之污。
Lot 9
犍陀罗,四/五世纪 泥塑佛碑
估价:3,000,000-5,000,000 港元
尺寸:高111 cm ;宽156.5 cm
来源:
Spink & Son Ltd.,伦敦 ,1990 年
Elizabeth与Willard Clark夫妇收藏,加州
著录:Nancy Tingley,《Buddha》,撒卡拉曼都,2009年,页10,图7。
此块极为罕见的泥塑碑刻划佛陀双手结禅定印于正中。身着通肩式厚重袈裟,衣褶刻划巧妙,头髮自然卷曲。佛首上拱型处存留下五节华盖。佛陀两侧展示出二十三尊佛陀及菩萨,样貌各异,雀跃而集。
Lot 72
藏中,十八世纪 宝帐大黑天黑唐卡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59号
估价:3,200,000-4,800,000 港元
尺寸:
画心:71 x 65 cm
装裱:116 x 82 cm
来源:
比利时驻华大使,二十世纪初
Henri Kamer,纽约,七十年代前后
美国新英格兰私人收藏
展览:Gods, Saints and Demons: Hindu and Tibetan Art,康乃狄大学博物馆(The Benton Museum),斯托斯,康乃狄克州,1989年1月23日 - 3月12日。
著录:Ann W. Norton,《Gods, Saints and Demons: Hindu and Tibetan Art》,斯托斯,康乃狄克州,1989年,页18,65号。
忿怒尊黑唐卡在十八世纪达到鼎盛,艺术水平高超并且广为流传。而此幅宝帐大黑天更是脱颖而出。细节完美,线条利落,色泽逼人,乃此类黑唐卡的最上乘之作。
在唐卡的正中央,宝帐大黑天立于仰卧男子之上,站于一团火焰金光之前。宝帐大黑天为喜金刚的不共护主,引导信众修成正觉,在密宗中是极为重要的护法神。画师以巧夺天工的画工,通过纤细的蛇饰、华丽的珠饰和超现实的头颅表现大黑天威武忿怒之姿。
唐卡顶端「萨迦五祖」中的前三位漂浮于五色云上。位于中间是萨千贡噶宁波(Sachen Kunga Nyingpo,1092-1158),在右边的是洛本索南泽莫(Loppon Rinpoche Sonam Tsemo,1142-1182),第三位靠左的是杰尊仁波切札巴蒋称(Jetsun Rinpoche Dragpa Gyaltsen,1147-1216)。宝帐大黑天与萨迦派渊源甚深,而初祖萨千贡噶宁波相传是宝帐大黑天修法的大师。三位祖师的描绘极为精湛细緻,衣褶繁複多样,指节生动,毫髮清晰,丝丝可见,腕上 念珠生动可见,不差毫釐,唯妙唯肖,巧夺天工。
祖师之下,群山岩壁下尸陀林的场景骇人心魄,一人为豹所食,一人为牛所伤其胸,雪豹与猛虎恶斗,人骨半隐半显,彩绘水准精湛。而唐卡底部描绘的场景同样骇人,大黑天的两位侍者,二臂一髻佛母,四臂吉祥天母,一同守卫著五觉供品。
Lot 61
西藏,十六世纪 铜鎏金绦曲坚赞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63号
估价:3,500,000-4,500,000 港元
尺寸:高25.5 cm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
著录:Rossi & Rossi,《Homage to the Holy: Portraits of Tibet's Spiritual Teachers》,伦敦,2003年,版图31。
此尊造像生动刻划了西藏历史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绦曲坚赞(1302-1364),技艺高超,必出自大师之手。造像写实地表现了他沉静的面容,高耸的颧骨,以及嘴角周边凹陷的肌肉。额前的横纹与精緻勾勒的鬚髮,显现出艺术家有意塑绦曲坚赞的晚年形象,呈现其权力巅峰时期不凡的精神气度和样貌。
绦曲坚赞为西藏帕竹王朝建立者,宗教与政治事务的领袖,于十四世纪上半叶以武力推翻萨迦派的统治,并在其内斗之时打败有蒙古支持的萨迦派。1357年,元朝可汗策封其为「大司徒」,承认了其统一藏中和藏西十三大区、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由于中原统治者无暇顾及西藏事务,绦曲坚赞和其继任者独立掌管西藏八十馀年,其在任期间被称为西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Lot 49
西藏,鄂尔寺,约1500-50年 三十三神尊胜佛母坛城唐卡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88540号
估价:3,200,000-4,000,000 港元
尺寸:
画心:50.9x44.2 cm
装裱:85.2x48.4 cm
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
Rossi and Rossi,伦敦,2001年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纽约,2003年
私人收藏,纽约
布本设色,背面以黑色藏文题有「嗡阿吽」三字真言;原装原裱,原配红漆天地杆上以金色藏文题写「尊胜佛母与众神」。
皎洁无暇的尊胜佛母身如秋月,面含微笑,自在地端坐于坛城的正中。她的三面分别呈鹅黄色,白色和蓝色,蓝色一面现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十字金刚杵于胸前,二手托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愿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绢索,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三手执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宝瓶。十字金刚杵之绿,蓝,黄,红,白五色,正对应了尊胜佛母坛城的五色。
Lot 71
清朝,十七/十八世纪 铜鎏金罗汉像两尊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82号
估价:3,000,000-4,000,000 港元
尺寸:较高的一尊高18.4 cm
来源:
保罗‧威格纳(1874–1948)收藏,柏林
Ernst Karl Becker,柏林,1950年11月29及30日,图版26号,拍品793号
娜塔莎·兰波娃(1897–1966)收藏
Donald P. Hansen教授家族收藏,纽约
苏富比,纽约,2007年9月21日,拍品48与49号
此对罗汉为伐闍罗弗多罗和宾度罗跋萝惰闍,造型华美,表情细致端正,不同于清代大多数制式化的罗汉铜像。几乎可确定是出自御用匠师之手。其长袍写实,图案优美,宝座雕工细緻,都进一步证明了这两尊造像是由重要的供养人委托制作。其出自一组为人熟知的罗汉造像,此组造像可谓清朝同体量罗汉像中的极品。
Lot 47
西藏,十四/十五世纪 铜鎏金大轮金刚手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41号
估价:2,500,000-3,500,000 港元
尺寸:高27.5 cm
来源:
Benny Rustenburg,香港,2006年5月8日
欧洲私人收藏
在这件重要的作品中,匠师完美精湛地呈现了大轮金刚手本尊无与伦比的气势。本尊四肢健硕,姿态威严勇猛,双手健壮有力,左手结 无畏印高举于明妃右侧,以珠链和盘蛇为饰,两腿间蛇眼炯炯有神,栩栩如生。本尊与明妃面呈愤怒相,刻画细緻入微、立体生动。在西藏造像中此类造像以其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而备受追捧。
Lot 14
斯瓦特河谷,七世纪 铜错银莲华手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805号
估价:2,000,000-3,000,000 港元
尺寸:高13.1 cm
来源:
苏富比,伦敦,1995年4月27日,拍品182
欧洲私人收藏
此尊莲花手菩萨品相完好,包浆油润光泽。整体造型大气,局部又细致入微。尖叶宝冠造型精致繁复,以卷草纹饰点缀其间,发辫分三股垂于肩上。菩萨手中绽放的莲花饱满厚实,轻靠在菩萨肩上。下身所著僧裙衣料厚重,衣褶明显。上身端直健美,挺括的肌肉与莲座中宽大圆隆的莲瓣相得益彰,生机勃勃。艺术风格娴熟的斯瓦特造像直接影响了克什米尔风格的形成,而此尊作品无疑是斯瓦特造像中难得的代表作之一。
Lot 44
藏中,约1430至1440年 传为索南坚赞(活跃于十五世纪)之作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62号
估价:2,000,000-3,000,000 港元
尺寸:高21 cm
来源:
比利时私人收藏
伦佩茨拍卖行,科隆,2015年4月12日,拍品81号
展览:Lamaïstische Kunst/Art Lamaïque,法国兴业银行,布鲁塞尔,1975年5月15日─6月30日。
著录:
Arman Neven,《Art Lamaïque》,布鲁塞尔,1979年,115号。
施罗德,《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1981年,页448,122B号。
此尊为西藏无量寿佛造像中的上乘之作,且将艺师索南坚赞的高超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无量寿佛手中的宝瓶上刻有白度母,罕见地结合呈现此二尊长生神祗。
索南坚赞为活跃于公元十五世纪之造像艺师,其作品向被誉为西藏鎏金造像之极品,多被收录于博物馆馆藏。
此尊无量寿佛像,风格特徵与索南坚赞的其他藏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作品如出一辙,其中包括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之一尊大威德金刚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一尊密集金刚。莲座圆鼓带尖的外花瓣上置有对称卷曲且丰满的内花冠。佛身修长,丝质法袍佈满吉祥。头髮于冠前排成圆卷刘海。绿松石镶嵌恰到好处,引领视线游于佛躯,而不失柔顺线条。佛像面容俊逸,流露慈祥的无量佛心。
Lot 62
尼泊尔,十六世纪 铜鎏金阿閦佛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809号
估价:2,500,000-3,000,000 港元
尺寸:高33 cm
来源:欧洲私人珍藏,自1982年
此尊精美的铜鎏金阿閦佛造像气韵庄严静谧,圆满自在。造像中阿閦佛仿彿不受外界一切干扰,正凝神入定。尊像身著佛衣,衣缘处以两道珠链滚边,其中以密集松石镶嵌出花卉图案,造型醒目而工艺精湛程度十分罕见。匠师进一步以嵌宝石团花装饰于尊像颅两侧,象征佛身禅悦。
Lot 69
西藏,约十七世纪 银质尊胜佛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67号
估价:2,500,000-3,000,000 港元
尺寸:高12 cm
来源:
荣赫鹏远征西藏,1903-4年
英国私人收藏
佛母头戴宝冠、周身严饰嵌有宝石的项链、钏镯等,十分富丽华美。然而佛母庄严秀美的面庞则比珠饰更具华贵之气。佛母主面表情慈悲和善,一手向前舒展,结与愿印保佑众生心想事成。
Lot 5
犍陀罗,约二世纪 片岩诃梨帝母像
估价:1,500,000-2,500,000 港元
尺寸:高95 cm
来源:
Claude de Marteau,比利时,1978年前
Elizabeth 与 Willard Clark夫妇收藏,加州,自1987年9月
展览:
Sculpture des Indes,法国兴业银行,布鲁塞尔,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Devi: The Great Goddess,佛利尔美术馆,1999年3月28日 - 9月6日。
著录:
Arman Neven,《Sculpture des Indes》,布鲁塞尔,1978年,页220,号161。
Mario Bussagli,《L'Art du Gandhara》,巴黎,1996年,页222。
Flore De Marchant,《Analyse des oeuvres narratives du Gandhara de la collection de Marteau》,新鲁汶,1999年,号58。
Vidya Dehejia,《Devi: The Great Goddess》,华盛顿,1999年,页306,号62。
Miranda Eberle Shaw,《Buddhist Goddesses of India》,普林斯顿,2006年,页123,图版3&5.1。
此尊雕像诠释诃梨帝母享于天伦之乐,被欢喜安康的子女包围。一心满意足的男童坐在她肩上,很可能在演奏打击乐器。另一个躺在她怀中正要去吸允母奶。一位童子被夹在她脚裸之间伸手取她手中葡萄串中的一颗葡萄。葡萄串的前面垂下雕刻出的美丽叶子。其他于她脚边的男童在玩摔跤,一个男孩在轻抚在他腿上的宠物。她的儿子们被右侧出现的人物吸引,表明这件诃梨帝母雕像可能原是一个造像群组中的一部分。
此件雕工精湛的诃梨帝母像可能为私人收藏中品相最好的作品,并有完整的出版历史。其承载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艺术和人文的交流,见证了文明的传承以及创新。
Lot 6
犍陀罗,约四世纪 片岩菩萨立像
估价:1,500,000-2,500,000 港元
尺寸:高85 cm
来源:
Spink & Son, Ltd.,伦敦
纽约私人收藏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纽约,2015年
Elizabeth与Willard Clark夫妇收藏,加州
著录:Jonathan Tucker 及 Antonia Tozer,《Treasures from the Silk Road》,伦敦,1999年,3号。
菩萨均称的胸腹以及健美身型,以希腊化的艺术风格语彙呈现菩萨的超凡脱俗。身著饰物则采用古典写实主义美学,张弛如真,皱摺有致、饰物线条清脆,与柔软的躯干成鲜明对比。腰带的细緻编结及衣褶纹饰堆叠,以及挂于左手的帔帛,充份展示此尊佛像的高超技艺。
Lot 42
丹萨替,十四世纪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817号
估价:1,500,000-2,500,000 港元
尺寸:高31 cm
来源:
Benny Rustenburg,香港,2007年
欧洲私人收藏
金刚亥母是密教本尊,象徵完美的智慧,亦为胜乐金刚的明妃。为了彰显其完美,匠师将其塑造为姿容甜美的曼妙少女正在翩翩起舞,藤蔓与法铃组成的飘带垂落腿间,柔美轻盈,栩栩如生。
Lot 92
乾隆时期(1735-1796年) 象牙白胜乐金刚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84号
估价:1,500,000-2,500,000 港元
尺寸:高8.8 cm
著录:Meinrad Maria Grewenig & Eberhard Rist,《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514-5,编号230。
此件牙雕刻划了白胜乐金刚,为本尊胜乐金刚的罕见化现。胜乐金刚双手各捧一隻长寿宝瓶,其密宗修行可延年益寿。
此处胜乐金刚不同于常见形象,造型呈现坐式、一面双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金刚亥母手执头骨碗两隻。主尊与明妃表情略带怒意、相互对望。
藏传佛教极少使用象牙塑像,不过象牙本身的色泽很适合描绘胜乐金刚的白色躯体。残留的色迹表明金刚亥母曾被涂为红色,与主尊形成鲜明对比。象牙的可塑性也让匠师能够更加细腻的刻画神祇面部的特徵;此处胜乐金刚眼睛周围柔软的轮廓让人歎为观止。
Lot 11
斯瓦特河谷,约六百年 铜错银菩萨立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42号
估价:1,800,000-2,200,000 港元
尺寸:高16 cm
来源:
南卡‧多杰,新加坡,2010年11月21日
欧洲私人收藏
此尊菩萨像为现存最古老的斯瓦特河谷造像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价值。在尚存仅约六尊的已知类似作品当中,本拍品无论艺术性还是品相皆更为上乘。虽然缺乏明确的特徵元素,此造像所塑造的很可能是弥勒佛,其形像常表现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军持或莲花;然而本作品所表现的也可能是莲华手菩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像早期的犍陀罗造像,也不同于后期的斯瓦特或喀什米尔造像,是古代丝绸之路地区多元文化主义的体现。
Lot 45
西藏,约1425-1450年 银鎏金与铜鎏金胜乐金刚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80号
估价:1,500,000-2,000,000 港元
尺寸:高14.7 cm
来源:Doris Wiener Gallery,纽约,2002年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的双身形象,象徵著佛教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智慧与慈悲的结合。男身的胜乐金刚代表无上慈悲,女身的金刚亥母代表广大智慧,二者以双身的形式结合象徵著慈悲和智慧的统一。而在这尊造像中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分别以银鎏金与铜鎏金的手法製作,十分罕见,也更加增强了慈悲与智慧的象徵意涵。
技艺高超的匠师将此尊造像铸造地美轮美奂,精美动人,胜乐金刚缨络之精准,双臂之生动,多排面孔与兽皮之逼真,实属佳作。尤见金刚亥母背影,细节十分精湛。人物姿柔软修长,指节有力而精确,手握各种法器。胜乐金刚手持嘎巴拉碗内可见漩涡。
Lot 12
斯瓦特河谷,七/八世纪 银质佛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25号
估价:1,200,000-1,800,000 港元
尺寸:高11.8 cm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2008年2月
欧洲私人收藏
Lot 53
明朝,十五世纪 象牙绿度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85号
估价:1,500,000-1,800,000 港元
尺寸:高12 cm
此尊绿度母右手施予愿印,庇佑信众于忧虑及厄难之中,其祥和目光流露慈悲佛性底蕴。虽然象牙材质脆弱、不易雕刻,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在莲茎及发带处大胆镂空,细部仅接于毫厘之间。绿度母左手所持莲茎完全与手臂脱离,技巧高超。
Lot 70
多伦诺尔,内蒙古,十七/十八世纪 银质白度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44号
估价:1,200,000-1,800,000 港元
尺寸:高11 cm
来源:
Benny Rustenburg,香港,2004年9月10日
欧洲私人收藏
Lot 73
西藏,十七/十八世纪 镶松石金质嘎乌盒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86号
估价:1,000,000-1,500,000 港元
尺寸:高6.5 cm
Lot 74
西藏,十七/十八世纪 象牙六臂大黑天像配银质局部鎏金大殊胜赫鲁迦嘎乌盒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92号
估价:1,000,000-1,500,000 港元
尺寸:
牙雕:高6.7 cm
嘎乌盒:高8 cm
展览: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德国,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5日-2017年3月5日
著录: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Buddha -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508-11,227及228号。
本拍品为西藏嘎乌盒中之珍品,银龛中配有精工细製的象牙六臂大黑天像。匠师以巧夺天工的技法呈现栩栩如生的愤怒相大黑天,像身虽小,但对其面部特徵和发绺的处理细緻入微,连大黑天手持佛珠的骷髅头都一一刻划。
银质嘎乌盒同样细致精美,盒盖上以锤揲技法呈现大殊胜赫鲁迦浮雕。从主尊脚下所踏的人物手指,到赫鲁迦的手掌、僚牙、腰间虎皮的斑纹,无一不精雕细琢,整体细节的精緻度可与大型造像相比。赫鲁迦的部分面孔、万宝棰、以及蛇环兼以鎏金衬托,更为其形象增添一抹生气。另论一隻内藏象牙六臂大黑天的银嘎乌盒,可参考喜玛拉雅艺术资源网44325号。
Lot 13
斯瓦特河谷,八/九世纪 铜错银释迦牟尼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61731号
估价:800,000-120,000 港元
尺寸:高18 cm
来源:意大利私人收藏
此尊释迦牟尼像遵循斯瓦特造像传统,铸工精美,品相完好,绿色包浆明亮动人。佛陀端坐于狮子宝座之上,宝座以流苏点缀,透着些许皇室的奢华。宝座下方为双排莲花底座,其下又衬以方形基座。
弗雷森勒佛教艺术珍藏
Lot 110
尼泊尔 十四世纪 铜鎏金财源天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7
估价:1,600,000 - 2,400,000 港元
尺寸:高21.5 cm
来源:David Weldon, London, 1970-72
Lot 152
尼泊尔 十五/十六世纪 铜鎏金度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7
估价:500,000 - 800,000 港元
尺寸:高28 cm
来源:Oriental Antiquities, London, 1968
Lot 182
西藏 十五世纪 銅鎏金密集金剛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9
估价:500,000 - 800,000 港元
尺寸:高16.5 cm
来源:Peter Fussel, London
Lot 111
斯里兰卡 阿努拉德普勒时代晚期 八/九世纪 铜鎏金佛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4
估价:400,000 - 600,000 港元
尺寸:高10.3 cm
来源:
Herbert Stone Collection, Harlow, 1979/80
Sotheby’s, London, 23 November 1987, lot 100
Lot 127
蒙古 扎纳巴扎尔风格 十七世纪 铜鎏金阿弥陀佛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16
估价:400,000 - 600,000 港元
尺寸:高13.5 cm
来源:Targ Hansen, Copenhagen, 1970
Lot 164
蒙古 十八世纪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71
估价:400,000 - 600,000 港元
尺寸:高16 cm
来源:Jack Zimmerman, New York, 1960s/70s
Lot 172
乾隆时期(1735-1796)铜鎏金阎魔护法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58
估价:400,000 - 600,000 港元
尺寸:高17.8 cm
来源:Beagle Gallery, London, 1992
Lot 130
西藏 约十五世纪 铜鎏金金刚总持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4
估价:350,000 - 450,000 港元
尺寸:高20.3 cm
来源:Peter Fussel, London, 1973
Lot 140
西藏 约十七世纪 铜鎏金大成就者像(或为那洛巴)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8
估价:350,000 - 450,000 港元
尺寸:高12 cm
来源:Frank Ormond, London, 2002
Lot 155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约十一世纪 四女神铜神龛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72
估价:350,000 - 450,000 港元
尺寸:高11 cm
来源:Alex Biancardi, London, 1970
Lot 193
尼泊尔 十六世纪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59
估价:350,000 - 450,000 港元
尺寸:高17.4 cm
来源:Oriental Antiquities, London, 1969
Lot 122
尼泊尔 十八世纪 释迦牟尼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18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高25 cm
来源:
Collection of Kees van der Ploeg
Christie’s, Amsterdam, 16 June 1992, lot 55
Lot 126
西藏 约十五世纪 铜鎏金不空成就佛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8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高19 cm
来源:Donald Simmonds, London, 1969/70
Lot 157
西藏 十五世纪 铜鎏金绿度母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9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高17.5 cm
来源:Jerome Beagle, London, 1990s
Lot 161
明初 十五世纪 六臂大黑天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57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高28 cm
来源:
Brooklyn Museum, New York, late 1960s/early 1970s
The Jack Zimmerman Collection, New York
Lot 167
清朝 十八世纪 铜鎏金锤揲金刚手菩萨饰板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65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79.5 x 62.5 cm
来源:Ram Chandra, London, 1998
Lot 179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十一世纪 错银错红铜喜金刚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770
估价:250,000 - 350,000 港元
尺寸:高6 cm
来源:Mimi Lipton, London, 1995
Lot 160
明朝 十六世纪 铜漆金狮吼观音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50
估价:200,000 - 300,000 港元
尺寸:高51 cm
来源:Frank Ormond, 2013
Lot 101
高丽王朝十三/十四世纪 铜金刚铃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76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20.3 cm
来源:Alan Darer 1980s
Lot 115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十一/十二世纪 铜佛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2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8.5 cm
来源:Kate Kemper Collection, Zurich, 1969-73
Lot 117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十一世纪 释迦牟尼铜坐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3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2.5 cm
来源:Acquired from Shirley Day, 1997
Lot 145
西藏 约十六世纪 铜鎏金喇嘛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21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1.5 cm
来源:James Keggie, London, late 1960s
Lot 147
乾隆时期(1735-1796) 铜鎏金格鲁派喇嘛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56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6.5 cm
来源:Ernest Ohly Gallery, London, 1972
Lot 149
爪哇 十世纪 银质静息观音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769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9.5 cm
来源:John Barnett, London, 2002
Lot 151
乾隆时期(1735-1796)观音菩萨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6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4 cm
来源:Kate Kemper Collection, Germany, 1969-1973
Lot 166
尼泊尔 十一/十二世纪 铜鎏金因陀罗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32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1.5 cm
来源:John Barnett, London, 2002
Lot 178
尼泊尔 约十六/十七世纪 法螺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700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1.5 cm
来源:Collection of Benny Rustenberg, Amsterdam, 1970s
Lot 184
西藏 十五/十六世纪 马头明王铜像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662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7.5 cm
来源:Herbert Stone, Harlow, late 1960s
Lot 196
西藏 十三/十四世纪 法衣骨片三件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 No.61721
估价:150,000 - 250,000 港元
尺寸:高14.5 cm
来源:Jon Barnett, London, 2002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