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格物致知:120件馆藏传世精品,一部白描般明快生动的宋代玉器史(下)

2021-12-04   1272次浏览

玉虎 宋代

 长2.5、宽2、高3.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褐色沁,通体有絮状杂质。呈坐跪状,浅浮雕圆耳朝上,眼眶内凹,眼球外突宽鼻,一字嘴,抿口,前肢直立,后肢贴地,身躯健壮,上下有贯穿一孔。雕琢简洁,神态可掬。


玉熊 宋代

 长4.5、宽1.5、高2.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偏青,有灰色和牛毛沁。圆雕,呈跪卧式。熊首前伸朝下,口微张,竖耳小尾,躯体健壮,四肢有力,中部一长方形孔贯穿,阴线勾饰圈眼、耳纹。线条简洁,憨态可爱。


玉马 宋代

 长2.7、宽1.1、高2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玉马曲腿盘卧,微颔首。头部略大,双眼以偏刀对弧线雕琢,前后眼角不连;鼻翼和口唇以寥寥数刀表现;双立耳,阴刻项鬃分梳左右。马的神态忠厚温顺,体量较小,乖巧可爱。马身中部有一通天穿孔,用于穿系佩带。


玉卧羊 宋代

 高4.3、长8、宽5.9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褐色玉皮。圆雕,卧姿。身体卷曲,回首,睁目前视,抿嘴,嘴与一后足相连,双角向两边下垂卷曲,角、背及尾部用玉皮巧做呈深褐色。羊虽通体光素,但身体各部比例协调,抛光柔和。


玉卧羊 (残件) 宋代

 高10、长12.4、宽6.1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沁斑。器呈昂首卧伏状。三角形目,竖立,四足卧于腹下,背有一贯通圆孔,腹下钻有穿鼻。颈、背、腿等处刻有密集短阴线纹,腿部弯曲处刻深阴线。羊身后半部残缺,制木座时补齐。


玉羊 宋代

 长4.4、宽1.4、高2.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略有灰沁。羊首前视,橄榄眼,小耳,抿口,长角向后平伸,躯体饱满,四肢弯曲,小尾平贴,呈跪卧状,上下有一穿孔。线条简洁,造型厚实。


玉狗 宋代

 长10、宽2.7、高3.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褐色沁。玉狗作卧式回首状,尾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脊柱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雕法简朴,生动写实。


玉卧狗 宋代

 长5.2、高2.4、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半透,有黄色沁、牛毛沁和灰褐色沁。圆雕。犬首高昂远视,竖耳、突眼、抿口,四肢弯曲向前,前肢并拢,长尾弯曲上翘于臀部。呈伏卧状,身贯有穿孔,整体立体感强,形态自然逼真。


玉鹅 宋代

 长3.3、宽3.1、厚0.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圆雕。鹅身作卧状,镂孔洞作穿。鹅首前视,短颈,圆眼,高额,尖喙,双翅紧收,丰臀,双爪弯曲。阴线勾饰翅纹,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自然可亲。


玉鸳鸯 宋代

 长4.5、高2.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鸳鸯管钻小圆眼,羽翼以简洁阴刻线表示,背部有一穿孔,用于挂坠。


玉辟邪 宋代

 长4.3、高2.9、宽1.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密。圆雕,呈卧状。水滴眼,八字眉,圆耳,双角。后翘嘴平阔微张,短髯,如意飞翼,双翼之间有一道深槽。叶形尾贴于臀部。造形精美,抛光讲究。


玉卧兽 宋代

 长2.5、宽1.7、高1.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柔和。圆雕。呈卧状,首前视,双勾圈眼,一字嘴,抿口,独角,半圆长耳,前肢分叉,后肢前卧,腰身肥厚,中部有穿孔,古朴憨态。


动物形玉佩(4件) 宋代

 左上:高3.85、宽2.7厘米 

 右上:长5.1、宽5、高0.9厘米 

左下:长3、高2厘米 

右下:高4.8、宽3.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左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呈褐色。熊作蹲坐状,缩头竖耳,前爪置于腿上,以细小阴刻线刻出眼、鼻。头顶至足底有一贯穿孔。右上:玉质受沁呈褐红色。玉雀造型扁平,双翼内收,雀嘴有一穿孔。制作简洁。左下:玉质受土沁呈黄褐色。鸡呈卧式,头俯视。阴刻线饰翅及尾部,刻工简洁。鸡背至腹有一穿孔,用以坠挂。右下:玉质白色,受沁呈黑褐色。鹰圆眼,尖嘴,爪收于腹下,羽翅以阴刻线刻划,作憩息状。嘴有一穿孔,用于坠挂。


玉鳜鱼 宋代

 长7.7、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色沁。鳜鱼形,双圈眼,厚唇上翘。背鳍短而长,身上麟纹以网格纹阴线为饰,扇尾后摆。背鳍上有一圆穿孔,可系挂。鱼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如“鱼水之情”、“鱼跃龙门”、“连年有余”等,此玉以鳜鱼为形,寓意“富贵有余”。


玉卧兽 宋代

 长6.3、高1.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作卧伏状。整体用简单的阴刻线雕琢出圆眼、凸鼻、阔口、齿牙、双耳。腰、肩部丰满圆润。短尾贴在身部,造型生动。


玉卧兽 宋代

 长 7.5、宽 3、高 4.9 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独角兽。双耳下垂,阴刻线示须、鬃。背部琢出大连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爪大而尖利。


玉卧兽 宋代

 长 7.6、宽 3.8、高3.4 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有赭色沁斑。兽作俯伏回首状,管钻圆眼,背部有隐凸脊珠相连。尾上翘,用密集的阴线刻出鬃毛。


玉鹅 宋代

 长2.9、高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鹅仰颈向上,腹下隐双足,双翅翘起。羽翅及尾部用阴刻线琢羽毛,线条细密整齐,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鹅体内纵穿一圆孔,以供穿系。


玉卧兽 宋代

 高3.6、宽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卧式,仰首。角细长弯曲,勾云形耳,桃形眼,方鼻阔口,脊骨突露,身及四肢阴线刻勾云纹,纽丝形尾绕过左后腿向上卷曲。


玉鹅 宋代

 长6.3、高3.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黄色沁。鹅首回顾,重圈眼,尖喙,长颈贴于鹅身,双腿弯曲呈卧状。密集短阴直线勾饰羽毛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持莲玉童子 宋代

 高4.7、长4.1、宽1.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色,有黄褐色斑。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童子身穿短衣肥裤,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玉童子 宋代

 高4.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褐色。童子脸庞丰满,笑容可掬,左手持莲,右手搔首,左腿抬起,右腿屈膝。身着无领长衫,背面环绕腰际有宽而深的内凹痕,以示束腰。为传统的莲生贵子题材。


玉持莲双童 宋代

 高6.1、宽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童子右手曲臂上举莲梗垂向左侧,另一童子左臂上举手握莲梗,右手持莲置于肩后,神态自然。两童子发式各异,发丝细密刻画整齐。眼睛有上下两条弧线组成眼眶。此器有宋代作品风格。


玉童子(3件) 宋代

 左:高5.7、宽3厘米

 中:高7、宽3.5、厚2厘米

 右:高7.2、最宽3.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左: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弯眉、大耳、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头戴小帽,身穿圆领衫,一手握拳在腰间,一手握拳上举,交脚,一脚抬起。此童雕琢活泼有力,作练习武功状。

中:玉质青白色,头部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小嘴,面带微笑,头顶分发,身穿开襟小袄,左手捧一瓜棱式盒,右手上举,持一灵芝状仙草。交脚作行走状。

右:玉质白色,有微沁。童子站立状,侧首,圆头大耳,小鼻,嘴角上翘,额前左右分发。身着开襟小衣,衣上有“米”字花纹,童子一手抓住衣边,一手上举,手持一物放于脑后。颈后有一象鼻孔。


玉童叟 宋代

 高5.6、宽4.1、厚1.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偏白,温润柔和,有褐色沁。立雕。镂雕长者携子击鼓状,立体逼真。阴线勾饰长眉、细眼、大鼻、月牙嘴、衣褶纹,刀工有力,形态传神,和谐自然。


玉人 宋代

 高6.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发盘双髻俏作呈黑色,身着长袍,腰束带,手持拂尘塔于肩上,衣下摆向左随风飘动。周身有细小阴刻线雕“米”字纹。背肩部钻有上下两孔,可系绳。


玉抚鹿玉童子 宋代

 高6.8、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圆雕。童子右手持荷叶置于脑后,左手抚一头小鹿,脚踩莲花,大头,八字眉,耳贴于颊部,上身穿方格“十”字纹开身对襟背心,下身肥筒裤。小鹿昂首,圆眼,口衔莲梗。宋代童子流行穿有花纹的衣服,背心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鹿口衔枝图案也常见于宋代。

 

玉持莲童子 宋代

 高8.3、宽3.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点片状沁。圆雕。童子头硕大,头顶梳双发辫,双眼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耳贴于颊部。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放在地上的瓶中。工艺简约,五官、手指、衣纹多用简单的阴刻线勾出,直线、弧线运用较多,其特征为宋代风格。


玉翁仲 宋代

 高4.2、宽1.6、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墨色水银沁和牛毛沁。立雕,头顶冠,五官模糊,长须挂胸,宽衣肥袖,阴线勾饰长线衣褶纹,上下有一穿孔。线条流畅,神态凝重。


玉仕女 宋代

 高4.1、宽2.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雕,人物脸面、服饰均用阴刻线雕琢,头饰高发髻,身穿对襟衣衫,衣袖宽大,肩披长飘带。右侧有一孔,可能为一嵌件。


玉僧人 宋代

 高4.1、宽2.3、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透彻,有褐色沁。扁平体。浅浮阴线雕刻,头戴僧帽,长眉、杏眼、高鼻、小嘴,宽衣多褶,一手扶膝,一手在怀,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凝重端庄。背面腰部有一对牛鼻孔,座背钻两个孔眼。


玉卧虎 宋代

 长6.3、宽3.6、高2.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圆雕,体态丰满。圆眼,阴刻粗眉,头部刻画细腻。足部阴刻五爪。尾上翻贴于背,尾部受沁。


玉胡人 宋代

 高5.1、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微有黄沁。圆雕一深目大鼻的胡人,怒目而视,两撇胡须夸张上翘,下巴前凸,双耳带环,长卷发,身穿条纹服,双手搭于胸前,外披有锦纹斗篷,方菱格锦纹内有“十”字纹。器有上下贯通孔,可佩系。


玉子母狮 宋代

 高5.5、宽4.8、厚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母狮口衔灵芝,狮尾直立贴于脊部,右抓抚子狮背部。子狮回首状。一穿系孔自母狮头部贯通至器底。


玉迦楼罗 宋代

 高4.3、宽4.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圆雕人首鸟身神,头戴莲花帽,眼嘴为圆穴,左眼内尚留有松石镶嵌,肩生羽翅,镂雕凹底,并对钻二孔。


玉虎 宋代

 长7.5、宽4.5、高4.5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带黄褐色皮,光泽度较高。圆雕。虎后腿作蹬状,前肢站立,双眼炯炯有神,张嘴咆哮。尤其全身肌肉丰满,矫健勇猛,洋溢出虎虎生气。一身黄褐色虎皮,增添不少美感。


玉卧鹿 宋代

 长10.5、宽3、高5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白色,色泽莹润。鹿采用圆雕技法,通身光素,曲颈回首呈卧状,曲线优美流畅,神态安详自然。颐和园旧藏。


衔芝玉鹿 宋代

 高3、宽4.5、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圆雕卧鹿,体态肥硕,口衔灵芝。


玉卧鹿 宋代

 长5.2、高3.3、厚1.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雕,圆眼,头部顶出双角,四肢屈于腹下,呈卧状。鹿背部通腹有一孔。


玉骆驼 宋代

 长9、宽6.9、高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骆驼呈伏卧状,团身曲颈。驼首前伸,埋于驼峰之旁。此玉借驼之形,盘曲似镇,可能作文房镇纸。


玉鳜鱼 南宋

 长7、高3、厚1.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表面受沁。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鱼 宋代

 长7.8、宽2.5、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玉鱼 宋代

 长8、宽4、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龙纹活环耳玉杯 宋代

 高2.9、口径11.5、底径6.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成鸡骨白色。杯圆口,平足。杯外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心凸琢一火焰珠纹。器外一侧雕琢出月牙形鋬,下有半环并套一活环,月牙形平面上浮雕云龙纹。龙昂首挺胸,毛发后飘,身体向上弯曲,两前肢弯曲向前,十分矫健有力。此器造型在宋代瓷器中有所发现,安徽休宁县宋代朱晞颜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玛瑙器,但无活环。以玉为之,更显尊贵。


龙柄玉杯 宋代

 柄高5、口径6.1×7.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器体光素,呈八折长方形。一侧雕琢一龙头为柄,首朝杯外。龙长眼,独角,鼻上翘,口弯曲成圆圈,可能原有环相接。


衔莲玉鱼 宋代

 长5.3、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蝉 宋元时期

 长4.5、宽3.2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色。雕成蝉状,凸目,阴线刻饰蝉首,两翼合拢紧护腹部,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膀略长于蝉腹。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龙耳玉杯 宋代

 高5.8、口径9.8、足径5.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表有皮,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圆口,圈足,一侧透雕龙形耳,龙头大细身,弯成环耳。器壁高浮雕一龙戏珠,龙回首望珠,四周祥云环绕并托起宝珠。此器巧妙利用玉之皮色进行俏色雕琢,色彩丰富美丽,尽显玉质之美,平添许多情趣。


龙柄玉杯 宋代

 高6、口径9.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暗白色,有丝状黑沁,可能曾经火烧。杯体呈五瓣花形,撇足,圈足。杯侧雕琢一龙形柄,龙张口衔住杯沿,鼻上翘,圆眼,双角,卷发后飘,龙鳞密布,身体蜿蜒缠绕杯体,旁有牡丹花叶相伴,为一幅龙穿牡丹的图画。此杯采用高浮雕技法,龙矫健有力,整器立体生动,造型优美。


火焰纹环把玉杯 宋代

 长18、宽12、高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黑点并有红褐色沁。杯体呈圆形,弧圆底,光素无纹。一侧平出三角形把,把下部琢一圆环。三角形平面上减地浮雕火焰珠纹。此器造型独特,在宋代瓷器中有与此类似者,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宋

 高6.1、宽11.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多褐色沁。仿古青铜匜造型。口外沿为弦纹,环形出尾柄,椭圆外撇圈足具有唐宋时期风格。琢磨匀润柔美。


云纹玉高足杯 宋代

 高11.2、宽7.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浆白色。直口,深漏斗形腹,出尾环形把柄,器身阴刻兼浅浮雕卷云纹、莲瓣纹及龙首纹等五层纹饰,底部为弦纹、丝束纹,高圈足。清新典雅,为仿汉式风格。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宋代

 高18、口径15.5×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褐色芝麻沁。椭圆形口,前部突出成宽流,龙柄平扁,直壁深腹,平底,四兽首矮足。颈至腹部雕有一龙形柄,腹部浮雕四组兽面纹,前后、左右各相对称。其造型为仿青铜器的陈设品。


双螭耳玉杯 宋元

 长10.8、高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杯呈圆口,双螭耳,器壁下收,底向内凹。器身采用阴刻、阳刻两种雕琢手法,口沿为阳纹折枝花,腹部阴刻有多道弦纹,并用云雷纹组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其雕刻的纹饰线条均匀,特别是双螭形象生动,四肢雕刻丰满有力,爪尖锋利,通身筋骨凸出,为宋元时期典型之作。


花卉云纹玉盒 宋代

 直径10、高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盒呈圆形,盖顶边沿雕琢有四组云头纹,飘带式长尾,具有典型北宋风格。盒底为一周莲瓣纹,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整器造型设计合理。


鹅形玉盒 宋代

 高8.4、宽11.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鹅呈浮游状,曲颈,圆眼,鹅冠高突,身上以细短阴线刻翅羽及尾羽,盒底浅浮雕双蹼。刻线细密齐整,层次分明。玉匠因材取式,造型雕工俱佳,清隽优美。


蟠螭柄玉洗 宋代

 口径13.2、高5.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曾经火烧,已多呈黑色及白色。器体呈八瓣葵花形,内壁光素,器外一侧出月牙形平耳,耳下一螭龙卷身成环并拖长尾绕于器底成花形足。底外侧有四字阴篆款:“乾隆年制”,显系后刻。耳上高浮雕两螭龙相望,旁边环以云纹。此器造型设计十分别致,虽经火烧,依然能看出用工之精湛,设计之匠心独运。


兽形玉砚滴 宋代

 高6.6、长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灰青中夹有褐、黑色绺斑。圆雕蝮的形象。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多立于桥头。椭圆形眼眶内阴刻圆形眼睛,双角弯曲,张口利齿,双叉尾贴于一侧,呈匍匐前进状。蝮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圆空,贮水后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螭纹。通体碾琢卷毛,关节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