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青狮岩茶业掌柜说:眼巴巴看着新茶焙好却不喝?为什么?

2018-08-22   1199次浏览

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武夷岩茶繁复独特的制作工艺,它讲究“隔年陈”。之所以不求“新”,在于武夷岩茶相对于其他茶种更为长久的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从青叶采摘、萎凋、做青、炒青与揉捻直到毛茶(初制茶)完成继而挑拣茶梗剔除梗、黄片 (粗老叶片),再经巡茶者拣出不够好的茶条,其制作过程只能算完成一半工序。

毛茶通常还须一两个月的精制过程,同时还要看茶农们是否有足够人手;而后是极为重要的炭焙工艺,这一过程一般要进行多次。



在最为闷热湿暑的夏天,武夷山焙茶房里,是制茶师傅们二焙三焙的“火热”身影。

炭焙过程在驱除茶内寒气的同时,还可挖掘茶内更深层次的物质,让茶的味道更饱满丰富,传统炭焙的茶当年不能立即饮用,容易上火,而且此时的茶处于躁动期,内在的物质处于分离状态,喝在嘴里也是分散的,没有整体感。



“焙好的茶封箱储存,火煺后再开箱饮用。这时候,茶内的火气已经煺去,岩茶的后期转化完成,喝起来才茶味醇正,丰富饱满,韵味悠长。”新茶多火气,待到来年,火性渐褪,茶汤更为清爽醇厚,对身体的滋养也更为贴合。茶汤的层次和细腻性也进一步慢慢展开。



如此算来,前后几乎一整年的时间,才能成就一碗更显“岩韵”魅力的茶汤。这样独特而完整的制作、转化周期,本身就是一件气韵独具的“慢”作品。心急速成不得,高火猛攻不成,唯有慢“炖”慢焙,一而再,再而三。再给予充分的时间,细细转化,让焙的火性慢慢吃到茶里。也正因此,武夷岩茶茶性之敦厚,远非一般茶可比。



“武夷茶,其色黑而味酸,最消食下气,醒脾解酒。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行走茶区


来到青狮岩的茶厂,最先吸引人们的不是制茶工艺而是在制茶的间隙中工人会在一旁的茶桌泡茶。制茶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武夷山天气的原因武夷岩茶大多选在夜间制作,因此制茶工人们都日夜不息,可即使在如此劳累的工作下,制茶工人们休息的第一时间不是去睡觉,而是泡上一杯热茶慰籍心灵,可想而知青狮岩人对茶的感情之深,可真是应了哪一句话——唯有好茶能慰平生。



制茶情怀


青狮岩的制茶师傅黄师傅在青狮岩做了几十年的茶可谓是老师傅了,黄师傅一般早上6点起床晚上3、4点才入睡,人们常说“一辈子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放在岩茶制作这件事上是万不合理的,正是这日积月累的沉淀才区分出来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 ,别人问黄师傅做了那么多年的茶会厌倦吗?黄师傅说不会。每年做茶的感受都不一样。是的,对于制茶大师来说,变的是岩韵,不变的是情怀——打小就对岩茶狂热的喜爱之情!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