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4 878次浏览
通鬣长21公分,高26公分,孔径0.95公分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玉呈墨绿色,以软玉精工雕成,龙体作C字形,昂首扬颈,弯背卷尾,无肢无爪,长鬣飘举,势若凌空。龙首雕出如梭的双目,不雕瞳孔,头无角,鼻扁平,吻长突,刻并排的两个鼻孔。通体光素,仅额上、颚下刻网格纹。脊背上钻一孔,可穿系。形体硕大,雕工精湛,是红山文化中玉雕水准最高的一件。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第一集,介绍的第一件玉器就是红山文化的玉龙,“5000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风中的姿态”。
这条“中华第一龙”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雕龙,
然而在发现之初,
并不能断定它的年代和文化归属,
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
它是商代或西周的遗物。
这件玉龙形体之大,雕工之精,绝非一般身佩之饰,极有可能用于祭祀,或者就是“神器”。经过多年研究比较,认为它早于夏商周的龙,应属红山文化时期。
第一,从龙的基本形态看,此玉龙无角、爪、鳞、独有长鬣卷扬,眼、嘴、鼻、吻都与夏商周龙不同,且周身光素,显得粗犷而独特,较之传统的有角、爪、鳞,且纹饰瑰丽的三代龙原始得多。
第二,从整体雕刻工艺来看,大玉龙的造型和加工方法比偃师二里头和安阳殷墟墓葬出土的玉器简璞粗率得多,雕琢技艺也较逊色,龙背的穿孔技艺则与新石器时代有孔石斧之类的对穿技术并无二致。细比较之,它与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所出土一批勾云形玉佩等玉器的造型及工艺有共同特点。
第三,玉龙的出土现场,为一处单纯散布有属于红山文化类型遗存物的遗址。在该地曾采集到多块彩陶器片和带之字蓖纹的陶器片,还有石磨盘与石磨棒,别无其它时代的遗物。因此,大玉龙与红山文化遗存当有共存关系。
第四,联想到其他地方亦有类似此种神秘莫测的出土物,例如昭乌达盟敖汉旗羊场乡出土的一件玉猪龙。其基本造型、模式、形态与此龙极为相似。其中相传出自朝阳建平的一件白色玉猪龙,造型之完美,雕琢之精绝,最为典型,最可比较。
总观其形体,很像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环形石器,其制作、切割、研磨、钻孔等工艺,都具有该时代的特点,在规范之中显现出固有的原始性。况且此类兽形玉器从未见于稍晚一些的文化遗存中,例如在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就从未出土过此类玉器。
第五,1981年辽宁省文物商店提供一件来自辽宁西部的小玉猪龙,首尾已切断,似玦,尾部形状与大玉龙之尾极为相似,加之其形体又恰恰处于上述羊场乡玉猪龙与此大玉龙之间的形态,是其中间环节,从而显露出它们的演进序列。
再者,这三种类型龙形玉的出土地点,虽有的在河北省北部,有的在内蒙古东部,有的在辽宁省西部,但均未超出红山文化分布区域。
基于上述五点,可以确认三星他拉玉龙属于红山文化,年代绝不晚于5000年前,是中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玉雕龙,而龙的最初起源必更古远。
中国北方发现的这一早期玉龙的形象为何与猪有关?
众所周知,原始农业社会素以养猪著称,国家、家庭之“家”在宝盖下加“冢”亦不无原因。猪在古代被称为“水畜”,是“雷水之神”。在各种农事活动中,特别是在祈天、求雨、祈防洪涝等祭祀活动中,用猪作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信物是很自然的。猪首之变为龙首,猪之变为龙,自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神化产物。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