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1466次浏览
“宜兴挂釉”与“广钧”器作为闻名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施釉陶器产品,不仅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相同,而且其产品的总体风格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由于“阳羡(宜兴)、阳江(石湾)彼此互仿,唐英又在景德镇兼仿阳羡、阳江之器,参伍错综,益复不易辨析”,因此造成后人对两窑产品常常发生混淆。
高18.1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15.4厘米。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饰凸印饕餮纹。
高19.5厘米,最大口径8.8厘米,最大足径7.8厘米。器形仿自青铜器汉方壶。
高7.1厘米,口径19.7厘米,足距10厘米。洗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下承三足。砂胎,施天青色釉。
明石湾窑窑变釉贯耳瓶
高13厘米,口径4.5×5.5厘米,足径4.7×5.9厘米。瓶仿青铜器造型,敞口,长粗颈,弧腹,圈足,颈部有一对贯耳。外壁出筋处呈酱色,通体施蓝、灰、白色相间的窑变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高8.2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4.4厘米。渣斗方形,撇口,长颈,鼓腹,圈足。腹壁呈花瓣式,出筋处呈酱色边。通体施灰蓝色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但细究之下,它们在造型和胎、釉等的特征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对此近人多有论述,如陈浏著《陶雅》中即说:“广人所称广窑以泥沙为胎,故谬曰泥钧,其产于宜兴者又曰宜钧。泥、宜音近,而阳羡砂遂与广窑混合矣。……俗以泥钧为广窑,实则二物也。有细纹者宜兴砂居多。……日本人重泥钧,而以有纹者为贱。细如鱼子者为下盖,纹片细碎乃阳羡砂之上釉者,欧氏之所仿也。要不得以广窑目之。”又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亦云:“欧窑与广窑,同一仿钧,外观厚重,形极相似,而实不同。今略析之:广窑以青发蓝斑者为最多。此外,他色虽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欧窑则色泽较多,除青蓝外,有仿钧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蓝斑又不若广窑之浓,其别一也。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其别二也。广窑之制,纯乎浑朴,欧窑之制,于浑朴中见妍整,其别三也。”
高10厘米,口径10厘米。海螺形,泥胎,里外满施灰蓝色釉,釉面密布窑变黄色斑点。
通高11.9厘米,水注桃形,一侧雕饰桃枝为柄,桃实尖部开小口作注水口。通体施灰蓝色底釉,釉面密布橘黄色斑点,并有细碎的开片纹。
高33.5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3.8厘米。瓶口、肩均饰下垂花瓣,长颈,花瓣式弧腹,高圈足外撇。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此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同年设于紫禁城外廷西路武英殿内的展室正式对外开放,其展示和保存的文物为清代皇家宫苑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奉天故宫的原藏文物。故宫旧藏石湾窑藏品中属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计有23件。
高20.2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7.2厘米。盘口,长颈,曲腹,高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塑贴兽面衔环耳,外腹中间凸印折枝花一株。外壁施墨绿色釉,釉面密布芝麻状黑点。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此外,从故宫藏品和清宫档案的记载来看,在清宫旧藏传世明清地方窑藏品中,“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不仅都有收藏,而且早至乾隆时期,宫中之人对二者的异同问题即已有所认识。如《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木作”记:“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宜兴挂釉瓜棱罐一件……传旨……其瓜棱罐并英雄觥俱各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宜兴挂釉瓜棱罐,系广东石浣女子成作……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此则档案中提到太监胡世杰拿来一件“宜兴挂釉”罐,乾隆皇帝下旨要求“认看”即作生产窑口的辨别,一天后被认定是广东石湾窑的产品。可见,对“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之间异同的认识古已有之。而随着现代古陶瓷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对二者间在造型、胎、釉、装饰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已能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造型上,“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一样,都分为器物和陶塑两大类。其中器物类造型丰富,既有仿瓜果花叶或动物形态的各式盘、洗、水盂、水丞、杯、茶壶、花盆、花插、笔架等精巧秀美的实用或文玩用器,又有仿青铜器造型的各式鼎、炉、壶、尊以及多种瓶式的陈设器皿等。作为处于同一时代的产品,二者又都善仿历代名窑。而彼此互仿的施釉陶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都有自己比较典型的器型。以清宫旧藏器为例,所见“宜兴挂釉”器型如葫芦瓶、花囊、四足鼎,而壁瓶、大盖罐、塔身、动物形花插、方花插、方渣斗等,也都是石湾窑常见的器型。总体看,“宜兴挂釉”器造型显得比较秀丽精巧,而石湾窑“广钧”器造型则偏浑厚古朴。在陶塑的种类和艺术成就上,显然石湾窑“广钧”器更为突出,其陶塑种类不仅极为广泛,刻画亦极生动传神,尤其是人物类陶塑的艺术成就很高,且一般人物塑像脸、手都为露胎。
高18.3厘米,口径15.3×11.7厘米,足径4.3厘米。器形仿青铜器,通体施米黄色白釉,外壁凸印饕餮纹。
高3.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3厘米。水丞腹上凸起5道棱线,足底无釉露胎,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附鎏金小铜勺。
高2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8.4厘米。敞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外壁施雨洒蓝窑变釉,底施酱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高9.5厘米,口边长7.8厘米,足边长8.4厘米。花插方形,有4个圆形插花孔,器面中间塑贴梅花一朵,底出台,下承四足,底中间有一透气孔。通体施墨绿色釉带芝麻点,底施酱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胎的特征上,“宜兴挂釉”器胎土原料使用的是宜兴本地产的白泥或紫砂泥,其中以白泥为多,胎色一般呈灰白色,胎质较为细腻,胎体重量较轻。而石湾窑“广钧”器胎土原料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使用石湾本地所产陶泥和岗砂之外,还常加入广东其他地区所产的瓷土,如东莞白土、番禺瓷土等。据有关测试,石湾陶泥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在20﹪~30﹪左右,而东莞瓷土的铁、锰含量则低于宜兴陶土。由于石湾窑器常单独或混合使用各种陶土、瓷土原料,所以其胎质和胎色等也有多种。以清宫旧藏石湾窑器来看,其胎体重量一般较旧藏“宜兴挂釉”器重,胎质粗细均有,胎色有白、灰白、灰青、铁褐、棕黄等色。但与前人论及“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不同,笔者所见旧藏石湾窑器中却多见底部施一层酱色护胎釉的,而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较粗糙的胎质。
釉的特征上,“宜兴挂釉”的烧制工艺为两次烧成,即先烧好素砂胎,再上釉入窑烧成。其烧成温度与紫砂器类似,约在1150℃左右,窑内环境为氧化气氛,而且釉料中还引入了石灰窑窑汗,以增强釉的乳浊感。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茶叶末、灰蓝、蓝绿、炉钧等,施釉一般较薄,釉面温润,给人以软的感觉,釉面常见细碎的开片纹。而石湾窑器因陶胎中多含砂,为掩盖胎体表面的粗糙,一般要先上一层底釉以填充胎体的小气孔,再施面釉烧成,因此釉层普遍显得较厚,釉面莹润且玻璃质感强。石湾窑器釉色丰富多样,且善仿历代名窑釉色,如仿官、仿哥、仿龙泉、仿定、仿建窑、仿景德镇窑颜色釉等,其中尤以仿钧窑的“广钧”窑变釉最为著名。从清宫旧藏器来看,其釉色多以蓝色为基调,如天蓝、灰蓝、雨洒蓝、翠毛釉等,此外还有月白、米白、灰青、墨绿等。
高29.8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2厘米。瓶通体施米白色仿哥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纹,外四面分饰凸刻八卦纹。此瓶原陈设于颐和园芳辉殿内。
高28.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7厘米。瓶仿玉琮式,方腹四面相对的两面分饰凸刻曲线纹和道家字铭,其中有的字已不可辨,两面字铭分别为“□从部令公位之□二十六寿”“□如广成子居空同千二百□”。原藏颐和园。
高6.5厘米,口径32.5厘米。洗楸叶式,口呈叶齿形,弧壁,平底下承花枝树干为足,枝干连一蟠螭盘绕至洗口一侧,通体施灰蓝色釉。原藏颐和园。
高3.6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6.1厘米。敞口,口沿一侧出流,浅弧腹,圈足。通体施窑变釉,里为天蓝映紫红的翠毛釉,外壁和底面均施玫瑰紫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高25.5厘米,底宽8.9厘米。外施棕黄色釉,底施铁褐色护胎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高13.5厘米,宽17厘米。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在装饰技法上,“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一样,都主要突出器物的釉彩之美,使用的装饰技法显得较为简单,见有刻花或模印的纹样以及塑贴的环耳、兽耳等。
宜兴窑与石湾窑作为明清时期生产各具特色的陶器产品而闻名的民间窑场,它们的产品不仅广为民间使用,而且其陶业生产与明清宫廷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故宫博物院所藏原属清宫旧藏的“宜兴挂釉”和“广钧”器藏品,即是两窑陶业生产与宫廷间联系的实物例证。而依据原始档案对旧藏“宜兴挂釉”和“广钧”藏品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旧藏器不仅突出代表了明清时期宜兴窑和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两窑制陶历史相关问题提供了可信的传世资料。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