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4 1525次浏览
3月17-6月3日,“梅竹双清——苏州博物馆藏梅花与竹子题材画展”在苏州博物馆二楼吴门书画展厅举行,在看展之前,我们整理了一份“赏竹”攻略,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
元 王渊 桃竹锦鸡图轴(局部)
纸本 102.3×55cm
中国文人爱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他们因爱竹而咏竹、画竹。在赏析历代文人竹画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竹有关小细节吧!
你注意过没
为什么“笑”字用的是“竹”字头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笑”字的解释是“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可见古人在创造“笑”字时,就由人笑弯了腰联想到风中摇曳的竹子。
你知道吗
竹画其实是有两种画法的
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是在文人“墨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偶尔也有人写朱竹。
由于爱竹,中国文人才能对竹子进行审美观照,才能充分体会到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一同来欣赏那些大家与他们笔下之竹吧!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竹
> 文同:「成竹于胸」说的就是他
他是苏轼的表兄,熙宁八年(1075年)知洋州。当地多竹,文同徜徉于此君庵、霜笃亭、赏彗谷等景区,饱览竹色,锐意研写,对画竹之道饶有创获,自称:“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宋 文同 墨竹图轴
绢本 131.6×1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同画竹有以浓淡定向背之说。宋·米芾《画史》称:“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此说长期被人信奉,明代文征明也认为:“文湖州画竹,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东坡谓此法始于湖州。”
大家都知道,“成竹于胸”一语,就是宋代文同授予苏轼的画竹经验之谈。
宋 文同 墨竹图轴(局部)
绢本 131.6×1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倒垂竹》巨轴是其代表作。从构图上说,倒垂竹将画面占得很满,似乎并未刻意剪裁,叶子的安排也不追求变化。但在画家笔下,遒劲峻峭的枝叶顾盼生姿,浓淡掩映的墨色清新爽朗,而其中又注入了作者的一腔豪情。尽管是偃竹,却给人以昂扬英挺之感。
与《雪竹图》相较,虽如小枝的画法等方面不无相近之处,但后者所描绘的几竿竹子正在寒冻中瑟缩,叶子也显得干涩,与文同之竹所流露出的情趣有别。
> 苏轼:不按套路出牌,不画「竹节」
画家的神气不同,画出来的竹子也各具神采。墨竹画家多用浓墨勾勒竹节,但也有画家不太注重点“节”。
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苏轼并不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不用被名节问题所困,不注重竹节也在情理之中。
> 赵孟頫:以书法笔法画竹
赵孟頫画墨竹,能以飞白作石。又将书法中的金错刀笔法用来画竹,使墨竹工整中透出飘逸之气。相传金错刀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创,他作书运用颤笔,笔画遒劲如寒松霜竹。赵孟頫在写墨竹时,将金错刀融入永字八法中,使他笔下的墨竹更具有傲霜斗雪的气势。
元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轴
绢本 108.2×4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轴(局部)
元代画竹高手辈出,如峰峦并峙,是我国画竹史上成绩最辉煌的时代。
> 吴镇:画竹少画叶
以吴镇之作为例,他的墨竹被讥为“有酸馅气”,即特别文绉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墨竹谱》22开,是画给其子佛奴作教材用的,本不求世人知赏,但其中的一些小幅竹画,简淡高逸,真成绝唱。
他画的竹子一般着叶不多,用极稀疏的枝叶撑起画面,却令最挑剔的眼睛亦无以增减,正是其不可及处。
元 吴镇 竹枝图轴
纸本 90×24cm
元 吴镇 竹枝图轴(局部)
> 李衎:深入竹乡,师法自然
李衎,是元代画竹方面最为用心的文人。他一身孜孜以求,终于成为元代竹画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向黄澹游学习画竹时,有人提醒他:黄澹游只是一味临摹他的父亲黄华,不临自然之竹,墨竹画缺乏生气;黄华虽学文同,但常用灯照着竹枝,对影写真,墨竹画生气盎然。
衎深受启发,日后学画,转益多师,且深入吴越竹乡以及越南北部,精心研究多种竹子的生长习性,不断师法自然。他画的墨竹,既丰富多彩,又中规中矩。
元 李衎 双钩竹图
绢布 102.5 ×163.5cm
元 李衎 双钩竹图(局部)
> 柯九思:写墨竹以点缀巨石古木
柯九思之竹又是一种面貌,他将更多的书法笔法引入墨竹画中,他在《书画谱》中指出:
“写竹干用篆法,节用隶书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奋公撤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写竹竿用篆书,古朴苍劲;画节用隶书,厚重有力;枝用草书法,生机勃执叶用楷书,刚柔相济。竹叶的结组是集束式的,李霖灿称之为“帚状、掸状”;一大把叶子仿佛都绑在一根筵儿上。叶色浓淡杂出,互相浸润,既不代表正面、背面,也不代表老叶、嫩叶。
柯氏称为“破墨法”云:“此法极难,非积学之久不能也。”柯九思能取文同画竹、苏轼绘石所长,写墨竹往往点缀巨石古木,颇具奇趣。
元 柯九思 清闷阁墨竹图
立轴,纸本,墨笔,132.8×5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画家崇尚秀雅,强调“士气”,尤其在文人画家中,颇以画兰写竹为雅事。其中绘墨竹最出名者,有宋克、王绂、文徵明、夏昶、姚缓、陈芹、唐寅、朱端、陈淳、徐渭、孙克弘和项元汴、赵备、詹景凤、詹和、朱鹭、朱完、杨所修、归昌世等,皆以墨竹名世。而最有创新者,为王绂、夏昶二人。
> 王绂:明初画竹的“国朝第一手”
王绂,得文同、吴镇遗法,在明初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董其昌称其墨竹是“国朝开山祖”。人评其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
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
王绂 竹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夏昶:落墨即是,出笔便巧
夏昶,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他是一位集大成式的人,在技法上虽然未作多少新创,但更熟练、更精进,“落墨即是,出笔便巧”。这一特点在他的《懈谷清风图》、《清风高节图》中也能看到。
夏昶 墨竹图
> 陈淳和徐渭:白阳、青藤,写意花鸟画史上最亮的“双子星”
明代中叶画写意墨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淳和徐渭,并称“白阳、青藤”。徐文长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雪积,竹之全体,在隐跋间矣。
徐渭 墨竹石榴卷
手卷 水墨纸本
385万元,2007年6月西泠春拍
陈淳 仿云林墨竹
> 石涛:千枝万叶,一气呵成
清初的四僧中,只有石涛的竹画享有大名。石涛生于乱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出家为僧后,仍为出世与入世所困。石涛画竹,笔意纵态,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
石涛 兰竹当风
石涛 墨竹图
> 郑燮:毕生精力专攻兰竹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金农、郑燮、李方膺等都爱画竹,其中属郑燮的成就尤其突出。
他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非他人所能比及。他的一首题画诗就道出了其画竹之甘苦“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 郑燮 竹石图轴
清 郑燮 竹石图轴(局部)
对于写竹必先师法自然之竹,郑燮在自画的墨竹上所题的一段文字中说得十分详尽: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篮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可见,郑板桥能成为清代墨竹画的大家,跟他四季以竹为伴,细察日光月影、风霜雨雪中的竹子不无关系。
除了上面提到的名家,中国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画竹大家,我们将这些精品一并整理,大图与局部皆有,供各位读者欣赏学习!
▼
北宋 赵昌(传) 竹虫图轴
100×54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北宋 赵昌(传) 竹虫图轴(局部)
明 孙克弘 梅竹扇面
明 孙克弘 梅竹扇面(局部)
明 孙克弘 兰竹图卷(局部-竹)
明 边景昭 竹鹤图轴
绢本 180.4×1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边景昭 竹鹤图轴(局部)
明 仇英 梧竹书堂图
纸本 148.8×57.2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 仇英 梧竹书堂图(局部)
明 钱榖 竹亭对棋图
纸本 62.1×32.3cm
辽宁省博物馆
明 钱榖 竹亭对棋图(局部)
明 沈贞 竹炉山房
纸本 115.5×35cm
辽宁省博物馆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局部)
明 唐寅 风竹图立轴
纸本 83.4×4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唐寅 风竹图立轴(局部)
明 文嘉 竹明风恬图 扇面
明 文嘉 竹明风恬图(局部)
明 文徵明 漪兰竹石图(局部)
纸本 29.8×295.5
辽宁省博物馆
南宋 马麟 梅竹图页
42×42cm
南宋 马麟 梅竹图页(局部)
南宋 马远 竹涧焚香图(局部)
34×67cm
南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
绢本 31×153cm
辽宁省博物馆
南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局部)
25.5×32.6cm 纸本
嘉兴博物馆藏
清 华喦 锦鸡竹菊图
106.8×47.2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华喦 锦鸡竹菊图(局部)
清 李方膺 潇湘风竹图轴
清 李方膺 潇湘风竹图轴(局部)
清 李方膺 竹石图轴
清 李方膺 竹石图轴(局部)
清 罗聘 竹石图轴
清 罗聘 竹石图轴(局部)
清 汪士慎 兰竹石图轴
清 汪士慎 兰竹石图轴(局部)
宋 梁楷 六祖截竹图
77x33cm
宋 赵佶 竹禽图
绢本 33.8×55cm
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倪瓒 古木竹石图轴
64.3×37.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倪瓒 古木竹石图轴(局部)
元 倪瓒 梧竹秀石图轴
纸本 96×36.5cm
元 王渊 桃竹锦鸡图轴
纸本 102.3×55.4cm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