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889次浏览
90年代紫砂一厂厂长 中国工艺大师鲍志强
牛盖景舟石瓢 秋水堂藏
前 言
古董与艺术收藏,需要一定的鉴赏专业知识和修养。致知,方能格物。
但如现当代书画、紫砂、茶酒、奇石、木头、手串等东西,却容易被认为不需要专业学习,凭一点禀赋和情趣便可参与。这些品种在过去20年艺术市场里兴风作浪,此起彼落,热钱游资进驻、炒作、操控,沦为涮市场报表数据、制造艺术投资“增值和暴富” 假象的造具,也是市场泡沫的由来。
攀岩、跳伞和蹦极等极限运动,必经严谨训练,虽高危但意外事故很少。开车是人们大都能干的寻常活,但我国一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10万人,几乎每5分钟就一人丧生。
门槛低的东西,淡漠了专业精神和风险意识,似乎人人可玩,却往往最致命。过往20多年的艺术市场和 “大众收藏”热潮中所谓的8千万、1亿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们,大部分也正是如此,无数人耽迷其中,却因为无知,每每一无所获,徒耗光阴,耽误生活。紫砂壶收藏即为其中最典型的个案。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
本着健康收藏的宗旨,笔者现以个人20余年玩藏履历的一些浅薄体会,以紫砂壶及其市场为例,从分析这个近500年传统价值、根基深厚的品种,如何在浮嚣功利下逐步沦为泡沫,映射当下收藏文化的种种荒诞、浮躁和歪曲:
紫砂是陶瓷工艺史的一枝奇葩。唐代煎茶道溢彰了南青北白的制陶局面,宋代点茶道成就了建州吉州的天目釉辉煌。紫砂壶,则是中国茶道自明代进入泡茶道后的时代产物,它伴着五色富贵土和金沙寺僧、供春、时大彬、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传奇色彩,走上历史舞台,深入民心。紫砂制品在成为不分贫富贵贱、不可或缺的生活实用品的同时,自晚明中期起也已是收藏人们追捧的玩赏之物、市场宠儿,长盛不衰。
艺术来自于生活,从而近代以来,紫砂壶,几乎成了人们萌发收藏梦想和初心的必经启蒙品种。
90年代末 二厂高工吴群祥获奖成名作 代表作 清水泥孙子兵法竹简壶
秋水堂藏
90年代高工高奋荣的工艺创新获奖作品、代表作特紫泥活屉盖天地方壶
秋水堂藏
当代 高工朱丹 本山绿调泥小井栏壶
秋水堂藏
90年代初,大学时期潮汕同学功夫茶聚勾起了我的兴趣,而参加工作后本地新兴的所谓“古董收藏”人群里,玩紫砂壶便占了很大一部分。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福建人、潮汕人和台湾人在大陆各城市全面铺开建立起茶市、壶市和茶艺馆,紫砂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广州康王路未改道前,还有个带河路公交站的,落站走进几十米处便是江浙人福建人的临时棚区,专门批发中低端紫砂壶和仿古货,这是当时收藏者的淘宝胜地 —— 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的一部分。
收藏界国宝帮XXX的自述故事里,唯有90年代发现那批“回流惊世宝藏”的时间是对的,只不过事发地点并非他吹嘘的Y国某庄园地下仓库,而正是当年河南人在带河路租住荷花三约的旧巷旧宅里,那里面当年摆满了他的那些所谓五大名窑、青铜器、唐三彩、宋雕木佛、高古玉等大批赝造品。
90年代初期“苏州旧”(馊茶水腌泡)造赝手法的做旧假古董壶
此时,深圳罗湖火车站、三岛中心市场等先行形成了工艺品和紫砂壶集散市场,许多都是宜兴紫砂工匠世家开的店,专业度较高。而康王和罗湖批发市场甚至还批发新烧仿古建盏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地。
90年代艺术和古董收藏尚幼稚,茶文化和紫砂壶的玩藏则盛况一时。1999年互联网普及后,在ebay网上才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全国收藏类玩友交流圈子,接着各类茶和紫砂网站风起云涌,无数人参与,万人空巷。我加入了当时最专业的紫砂网站“紫瓯清茗”,兼了一个版主,这个网站是宜兴著名紫砂世家汪、鲍、施的姻亲传人开办的,云集了全国一批精尖玩家,“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帮人没日没夜的沉迷交流,不少成员后来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国内顶尖好手。其中有三个专向玩老紫砂,宗明(笔者)、老紫砂(杭州李长平)、醉壶楼(温州小胡)。李长平后来开办了个人的紫砂博物馆,现为浙江省藏协副会长,蔚然有成;小胡也自立门户,开办了老紫砂网站。
后来的几年,紫砂玩藏热潮,也将茶业推到了一个疯狂境地,尤其普洱茶被爆炒,日常饮用品也被包装成了收藏品,无数人和资金卷入。仅仅珠三角一个三四类新兴中等城市东莞的小市场内,就囤积了数十亿、上百亿资金。而网络卷入种种壶商茶商的山头利益,纯洁不再了。
品茶玩壶,本是很闲雅的美事,但至此已变得狰狞恶俗。我也因为洞察了许多行业人事利益的错综纠缠,慢慢厌倦,改向重点玩藏研究古代艺术品大类了,如古代茶器特别是建盏类的收藏。
2002年“紫瓯清茗”网站壶友“双年庆”芝麻缎石瓢纪念壶 宗明雅玩
紫砂陶,是一种介乎陶与瓷之间的硬缸胎高温陶,是陶瓷工艺史的特殊品种。
紫砂胎土的品类,区分细致且带有矿段开发的明显阶段性,炼泥、拼胎、调色、打坯、阴坯等复杂制坯法,逼着你去钻研陶土习性和察胎识土;
紫砂壶的传统制作工艺特点异常鲜明,拍身筒、卯接、开孔、明针、瓷塑、模具辅助等特殊手法,学习者容易树立工艺辨识意识;
砂壶烧造气氛对成色特征影响大,敦促你对器物物理表象和肌理特点细致审视,可培养观察、辨识器物的正确角度;
用章、治印、题款、陶刻等附加修饰,则为你敲开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鉴赏之门;
紫砂花货可以培养你的具象审美,而光素货的抽象审美则要求鉴赏人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数百年来文人风格的深度介入,让你明白文化元素补益艺术的重要性。
紫砂的玩藏经历,赋予了我研究器物的基础方法论,为日后全面研究古文物特别是古陶瓷打好了根基。这个特殊的品种,确实是学习和研究古器物的最佳入门途径,专业收藏的扣门砖。
下面概要的谈谈当代紫砂壶收藏应了解的一些基础常识和市场情况,别人不好谈或避讳的,我也一并说说:
1.紫砂明清简谱
明中期的五色土奠基人供春,终究更多只是个紫砂历史传说。至今尚无更明确的典籍可去查究,也尚无关联考古发现予以证史。
储南强旧藏 供春款树瘿壶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原定一级文物 后重新考证更改定性定级,争议不一。
晚明的时大彬,是紫砂开启艺术史地位的标志人物。
明代崇祯二年华师伊夫妇墓出土的大彬款三足如意纹盖壶
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明万历三十八年卢瑞峰夫妇合葬墓出土时大彬款三足盖壶
福建漳浦县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惠孟臣,是时大彬后最富历史影响力的紫砂大师,使紫砂艺术深入人心的光大者,泡茶道的奠基人。并且以小壶的器制变革,推广光大了闽式茶法,至此,新茶法完全从煎茶点茶古法中剥离、独立,奠定了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孟臣壶从此甚至成了紫砂壶的代名词。
“丙午仲秋惠孟臣制于香玉堂”款 宫灯壶
秋水堂藏 见广州市荔湾博物馆90年代著录
16世纪初期,随着茶叶的输出,宜兴紫砂壶也开始传入欧洲,广受欢迎。这种被西方人称为“红色陶瓷”的紫砂出口壶,对欧洲的茶具设计影响深远。17-18世纪中期则是紫砂外销欧洲的高峰期,19世纪开始则外销重心转移往日本和东南亚。紫砂,与茶叶一起成了中国著名的国际商品,大放异彩。
外销欧洲的“红色陶瓷”宜兴紫砂壶 海捞品
清早期 贴印花外销紫砂壶
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清晚期 赵松亭制、贡局款 水磨抛光外销泰国紫砂壶
清早期的陈鸣远,则开启了文人紫砂的传统。从郑板桥到清中后期的西冷陈曼生、瞿子冶、何心舟、梅调鼎、吴大澂等罗列高峰。
陈鸣远制南瓜壶
南京博物院藏
特别是清中期的大文人、大玩家,西冷八家之一的金石宗师陈曼生,集儒之雅、禅之意、道之玄妙于一身,其参与创作的紫砂器制构思巧妙,陶刻刀工出尘脱俗,辞文古雅苍亢,风格冷隽高远,为数百年来人文紫砂的审美顶峰,迄今无人逾越。
清 葫芦壶 陈曼生作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清中期 陈曼生制紫砂茶禅图回文诗笔筒
秋水堂藏
2.近现代新海派画家们
和以画入砂的文人传统
近代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程十发等沪上名家,对于紫砂艺术的收藏、研究和参与创作,延续了有清以来的人文氛围。特别是唐云一生嗜壶如命,其“八壶精舍”,尤掩画名。这八把曼生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较可信的标准器。当代宜兴壶师也多爱交接文人,以画、文彰壶。而独辟紫砂陶刻一门艺术的大师任淦庭,其刀笔之法带有浓厚的海派味道,任颐、余慧安等遗风鲜明。
晚清 周大弘款 花鸟诗文柿型紫泥壶
秋水堂藏
3.承前启后的现当代大师顾景舟
顾氏为近现代中国紫砂一代宗师,犹如书画界董其昌、徐悲鸿之承前启后之功。早年仿伪古壶的履历,深得古法精妙。
据说90年代初期顾老等一干宜兴名家曾到台湾搞紫砂展,结果他当场只卖出了一把壶,最后其他数把顾氏作品总共才以区区两千多元人民币给一壶商包走。97年顾老过身后,一壶涨到十几廿万一把尚难求。而今天大拍场上,9成5是假货,极少真迹。如保利八周年拍卖的那把顾景舟寒汀合作、1495万成交的石瓢壶则是真品无疑。而又如前年某秋拍一套估价500万人民币顾氏紫砂五头茶具,连手工壶都不是,就半浆注货,一上手就打漂。总之真真假假,市场龙蛇混杂。
当代 顾景舟制 吴湖帆书 江寒汀画 大石瓢
北京保利拍卖会拍品
4.宜兴紫砂的当代恩人:
广东人罗桂祥
罗桂祥(1910-1995),广东梅县人。著名紫砂、茶具类收藏家,香港精英收藏社团敏求精舍的前主席。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罗桂祥接受苏富比前主席朱汤生的建议,在苏富比一个宜兴专拍中拍得一批紫砂宜兴茶壶,由此开始了紫砂收藏。罗桂祥以极大的热情收藏、研究、赞助和推广了宜兴当代紫砂艺术,被紫砂人视为恩人。他捐助成立了香港茶具博物馆,作为本人部分收藏的归宿,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当代玩紫砂的人一定要先了解这位先生。当然,也不能当神来拜,他本人茶具博物馆里的许多老紫砂藏品的年份、真赝定性本身也多有争议,不可尽信。这是紫砂研究的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后话。
香港茶具文物馆 罗桂祥捐献紫砂壶具
5.当代华人紫砂玩藏圈
及其代表人物
国内老一辈紫砂玩家,以南京沙志明为代表。沙老爷子是国内最早的紫砂专项藏家之一,喜欢业余发表下小文章之类,是以很早就在国内行圈闻名。80年代兴起的大众收藏热潮的产物,草根收藏阶层的代表人物之一。阅历较丰富,但限于经济能力和修养根基,藏品特点是务实、层次不高,专业度不足,只是大众收藏的代表。李明、李长平等则为国内圈子新一辈代表,专业性和素养均较高。
清 彭城老守款东坡石瓢
李长平藏
紫砂收藏的另一重镇台湾地区,则以王度、黄正雄等为老一辈藏家代表。台湾人是当代宜兴紫砂的最大赞助人和买家,时至今日许多一流名师的作品代理权都还在台湾人手上。谈起国内艺术古董圈与台湾人的缘分,最热爱最愿意付出是他们,最精明最能忽悠最善于哄抬炒作也是他们,传播传统文化古典精神是他们,歪曲流俗的还是他们,一言难尽。
而当代港台华人藏圈,更涌现出了新一辈的文玩家。他们虽然不再像老一辈恋物癖,专门沉迷追逐紫砂一门,而是普遍涉猎广泛,但却素养更高,紫砂艺术的鉴赏和推广水准更专业。如台湾翦淞阁黄玄龙、香港水松石山房莫士挥等,皆品味不俗。
清中期 瞿应绍刻段泥吉直壶
水松石山房藏
而近期艺术市场,紫砂的热度再起,也与新兴的台湾文玩家和职业行家、炒家关系密切。与过去的民间一线操纵推广不同。今次的热潮是通过各大拍卖行的专业操作而登堂入室。
6.紫砂壶的品鉴标准
和价值评定
与书画界和其他工艺美术品行业一样,紫砂界一样是充斥着头衔、职称等行政类乱七八糟东西,整一个江湖。山头、辈分、资历和世人的虚荣偏见等极大遏制了真正艺术的发展。许多人才怀才不遇,大把蠢材庸才沽名钓誉。但大众缺乏足够专业分辨能力,市场只能是认头衔。考虑投资因素你不得不接受这些丑陋现实,很无奈。
其次,紫砂壶作为生活使用品和艺术品的鉴赏标准必须要区分清。实用壶的标准是规整度、便利度,三点一面,壶盖密不密实之类;而工艺壶的价值标准则两码事,工艺创新、艺术表现力为主。所以许多高端工艺壶实用性未必比得上普通壶。譬如当代第一圣手顾景洲大师的成熟作品,到了他那个境界,做壶自由度较高,追求自然、返朴,融入个人风格。事实上,市面上高仿他的赝壶,规整度精细度普遍都比他真品要高,他曾开玩笑:仿我的都比我做得好。此番谦辞,更见顾老境界修养过人,心胸宽广。
不可否认,许多民间高手工匠皆世代家传,功底深厚,传统制壶的功夫比许多厂系院派出身的工艺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皆因缺乏系统艺术专业培训,综合素养稍欠,传承有余而创造不足。但艺术贵乎创新。抄袭模仿,终究格调不高,不予声明则更是个人艺术品格道德问题。
当代 绞泥卵石蛙盖壶
秋水堂藏
秋水堂藏 当代 紫砂绞泥龟寿壶 民间私坊艺师
(仿作吕尧臣《逸者寿壶》原创作品)
7.当代紫砂收藏的困局
和尚未成熟的市场
一个品类收藏品的市场价格,除却纯艺术价值因素,往往取决于资源稀缺度、信任度和公共认知水平。国内整个艺术圈包括紫砂,都过度商品化流俗化。艺人们以工作室的名义,代工、流水批量重复生产、质量每况愈下等弊端。久而久之,一个行圈就变成了熟行的骗外行的,净占人便宜,而没给人出路,这肯定就不是条活路。当前繁荣只是一个虚火泡沫假象。
近些天为了写这篇回顾小文,我重新查找当年的茶和紫砂网站,结果却发觉,曾经的万人空巷已沦为门可罗雀,当年网络玩友们已不知何处去了。这种衰落,固然是传统平板电脑时代的没落导致,但更深层的原因,无非都是自作孽、不可活。
在大众低端消费的一级市场,赝品遍地。高端的二级拍卖市场里,动辄过百万的高仿假货也泛滥充斥。拍卖行里那些传统干瓷杂行家出身的业务部门专家,我还没见过哪个是真正懂紫砂的,怎么把关真赝、引导市场?
更可怕的是行业潜规则下,种种丑陋现象,业内是相互包庇,忌讳莫深,一副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的国人典型冷漠自私嘴脸。紫砂业犹如当代书画界一样,抄袭剽窃横行,一些中高级壶师甚至也参与造假。
这也是当年我逐渐淡出紫砂圈、转型古代艺术的另一个原因。
这两年古代紫砂市场火热,但许多百万以上的明清名家壶,包括部分所谓流传有序的东西(收藏记录都自近代始),如陈鸣远、陈曼生、时大彬、徐友泉等明清大家款名的“古壶真迹”,实质上就和罗桂祥某些旧藏一样(罗本人早心中有数),不过是清末民初那波收藏、复古热潮中留下的顾景洲那拔壶人早期在沪上的仿古作品。当年的名人们缺乏专业认识却好高骛远、追逐虚名而买入的假古董,当然其中不乏艺术精品,流传百年也已经有一定价值了,而如今有些人更明摆着是知假买假,买的就是那个虚荣和场面热闹,玩的就是自我满足,也无可非议,但终究很不严肃。
更有甚者,即便国际品牌级别与声誉的大拍卖行,由于对这个特殊品种的专业无知和业务生疏,把新当老、以次充好,也屡见不鲜。
香港某大拍行拍品:杜月笙旧藏 陈鸣远款紫砂三足鼎 民国时期仿品
香港某大拍行拍品:新烧、电脑制章款的拙劣低仿晚清名手黄玉麟、吴昌硕作品
8.当前紫砂学术研究的不足
公众认知的缺失,根源来自专业圈的学术贫乏。这种困窘的成因有几方面:
一来确实是缺乏系统的、充足的文物考古依据,从严格意义上的文物学术标准来说,传世器是不能作为参照物的,只有纪年出土器才是明确标杆。
二来紫砂作为一个特殊部类,长期介乎传统陶瓷和文玩杂件之间夹缝,地位归类尴尬,没受文博研究部门真正重视。
三是治学精神式微了。当前古代紫砂的民间行家和藏家,基本还没有真正的文物考究和鉴证观念,更谈不上专业研究能力,搞的也多是禅啊、文化元素啊意境啊的自我陶醉,将个人主观体验和严肃学术考究混为一谈。
我曾大致查找翻索过相关紫砂文物研究类文章,大体有几位学院派人员是曾相对系统研究过,如故宫王健华、吕成龙、南博张浦生这三位研究员。但国内馆藏对于紫砂的重视度传统上极其有限,远不足以系统全面研究。而学院派的单纯和局限,又使得他们相对脱离大市场和民间那无数庞杂资料信息。
晚明 紫砂僧帽壶残件 江苏出
秋水堂藏
清雍正 紫砂穿带扁壶
秋水堂藏
9.困境中的新曙光
市场,本质上就是个轮回。固然盛极生乱,乱极而衰;但也一样会乱极复治,否极泰来。
经过近20年的折腾,如今,对于紫砂藏家玩友们来说,市场似乎又重新萌发了生机。这是由国内收藏文化经历了启蒙教育,艺术市场经历了泡沫和狂乱洗礼后的大环境决定的,更加是华人圈新一拔更富学养和专业精神新玩家的出现,而带动复兴。
当然,一套连艺术家个人名款都没有,性质充满争议的壶具,拍了近亿,这种急功近利、近乎疯狂的市场行为实不足取。个人认为不如老老实实种树挖井,扎实进取,方是正路,也是长计。
但市场同时也给了我意外和惊喜。一场不起眼的苏富比小拍,一件貌不惊人、估价仅1万美金起的老紫砂壶静静的混在一堆杂七杂八中,我悄无声息的索资料、办委托,以我对紫砂圈的普遍认知水平的了解,心想该能捡个漏了。但拍卖一开始,它瞬即在波澜不惊的拍场掀起狂潮,眨眼就翻了10倍、20倍......最后还剩下我和另外两个电话委托在死掐,我咬牙跟到25万美金,才不得不缴械投降。最后那两位争夺到30万美金(未包佣)落槌。
拍后我抹着汗问苏富比的人,买家到底是何方高人?莫非是台湾某人?听她们口气似乎就是。
因为,要在业内找一把开门典型的明晚-清初名家壶太难,无数老仿品在全世界各大馆藏和市场里鱼目混珠。在没任何炒作宣传情况下,能够看到它的价值潜力、也有这实力的专业玩家,在业界实是凤毛麟角。而如今有识之士层出,正说明了玩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可喜可贺。
纽约苏富比拍场翻了30倍估价的明末陈用倾制紫砂壶拍品
回顾过去20多年的紫砂二级拍卖市场,已经今非昔比,当年一把晚清名家文人紫砂器,大多几万块。如今动辄几十万数百万,说明紫砂市场及其收藏,大抵还是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而比起其他早已市价过亿的明清陶瓷和宋瓷,至今也还是小巫见大巫。虽然少数东西呈现出炒作泡沫,但这一板块的整体价格还是偏低,潜力可期。
我们回顾下1994年的国内外紫砂拍品及当年成交价格,即可略见一斑:
结 语:
总之,收藏爱好者们无论选择哪个品种入手,首先要明白,收藏和艺术市场都是有技术和专业门槛存在的,看不到,不等于门槛不存在。
同时入手之初,要经过一定专业知识学习和调查研究,仅凭个人所谓天赋和品味,是不足以玩藏的,更不应贸然掺入市场。有些人士,发了财、当了官变身成功人士了,就以为自己天赋异禀,自我膨胀臆想,却不知隔行如隔山,这是极其危险的。
特别是当下社会诚信颓废,专业精神荒芜,砖家满地疯,骗子满街窜,为争夺所谓鉴定评估“话语权”,争争斗斗,乱作一团。旁观者发怵,新手们彷徨。
既然求人也行不通,就不如求己,多读书学习,少揣摩人心。不仅要学习分辨基本真伪,更要认真学习艺术史、工艺史和市场史,培养专业审美力和正确价值观。
当然也不必过分夸大一门知识学习的难度、杯弓蛇影,认真了都不难。玩收藏,不会比开饭铺更难点。不学无术,哪能水不深?学习、理解了,自然水就通透了。市场再怎么浮躁,只要认真钻研专业,理性玩藏,市场也还是大有可为的。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