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基建工地挖出两陶翁,内藏千余件珍宝,陶瓮主人至今成谜...

2017-12-22   1833次浏览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

时隔四十余年,何家村遗宝仍有无数未解之谜。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批遗宝是由唐代租庸使刘震在泾原兵变时埋藏的。但是,以刘震的身份不可能拥有这么多这样贵重的财宝,那么,它们的主人如果不是刘震又会是谁呢?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两瓮一罐,千余件珍宝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



何家村窖藏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何家村金银器使我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专家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简单车床对材料进行切削、抛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铆、镀、刻、凿等的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大量优质银器的出现也表明当时冶银技术的进步。


九环白玉蹀躞带


狮纹白玉带板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这件兽首玛瑙杯是迄今考古发现唐代俏色玉雕的孤例。利用一块极其稀有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则已共识。“来通”为希腊语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宴饮方式的见证。


鸳鸯莲瓣纹金碗


国宝级文物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现今天平实测重量相同。1971年,北京故宫展出50件来自何家村窑藏的顶级文物,江青对此金碗情有独衷,曾命人将其取出展柜,带至一间办公室内独自把玩。一个多小时之后,金碗才被取回,重新放入展柜。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


国宝级文物


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壶身上的舞马图案,证实了唐玄宗时期,训练舞马为玄宗生日祝寿的记载。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国宝级文物


这件器物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研究人员打开罐盖,惊奇的发现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由此可判断,此罐应为何家村储存药物而用,盖子经过转动盖合非常严密。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因此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这件银罐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



这件八棱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杯身为八棱形,浇铸成型,地纹及人物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杯身每一面都以联珠纹为边界,其中四面嵌有执排箫、小铙、洞箫、曲颈琵琶的乐伎,两面为抱壶、执杯者,另外两面为空手作舞者。观察此杯纹样中人物的服饰,发现其和中国传统的风格不一致,但能在西方地区的金银器皿上找到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此杯可能是一件外国引入或外国工匠在中国制造的器物。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银杯呈八瓣花状,口沿外缘錾刻一周联珠纹,足沿也装饰联珠纹。杯腹的八个花瓣是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幅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在银杯的内底处,以水波纹为底衬,还錾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长尾,口边有两条长须的鱼,纹饰鎏金。


鎏金团花纹银盒



这件银盒为六瓣葵花形,通体装饰鱼子纹,主题花纹鎏金。盖面中央为六出团花,外绕六朵阔叶折枝花。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大都为圆形。唐代约在武则天以后,多瓣花形器物逐渐盛行。


赤金走龙



金龙用纯金制成,体形很小,但每个都不同,或直立,或凝视,或奔走,神态自然生动。细观金龙的眉、目、颈部的毛发,发现它用纤细的阴线錾刻,通体用半月形凹陷变现细密的鳞纹,很是精美。金龙在当时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法器。


镶金白玉臂环



这件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制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于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辖相连,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以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一边关闭合开启,便于佩带。虎头用金片采用錾刻、锤击制作而成。虎头内侧用两颗铆钉铆接。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利用黄金、白玉、珠宝三种不同材料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


“开元通宝”金钱



金开元通宝正面楷书“开元通宝”,四个字,钱文间架端庄,疏密均匀,字迹清晰,制作规整,背面没有指甲纹或月牙纹,也没有文字。制作规整、精致,30枚金开元通宝出土时存放在“大粒光明砂”银盒之中,可见其珍贵程度。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巧了!

这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将出现在《国家宝藏》第四期!

这次的主角也是收藏以上珍宝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



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

看马苏献上凄美别离之舞。

12月24日晚七点半,

CCTV-3《国家宝藏》为您揭晓!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