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万千宠爱集一身——何为帝王书法?

2021-12-04   867次浏览

雍正帝 《喜妙》横披


一定有很多藏家朋友会好奇,为什么清代帝王的书法看上去是如此的相近,并且普遍的水平不高?可能其缘由远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并非是帝王们荒于临池或天性愚拙所致。


道光帝 《行书五言联》


首先,我们知道帝王在亲政前都有帝师,其次,古代的帝王对前代帝王的家风普遍加以秉持和延续,书法风格的继承也是其中之一。同时,帝王书法必须具有庙堂之气,要具备敦朴、厚重、中正、雅洁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帝王之象”,不可能出现像徐渭、八大山人或郑板桥那样个性极强的面貌,这也是帝王书法内在风格上的限制。

如何为清代诸帝王的书法观气?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康熙帝《 行书临米芾诗轴》


一看格局


我们知道,帝王书法最为人所欣赏的就是那种“舍我其谁”的中正之气,既不能为了追求飘逸而出现过于纤细的笔线,也就是寒俭之气;也不能为了追求雄浑,线条过于强调枯湿浓淡变化而出现狂燥之气;更不能为了凸显个性风格,枝杈纵横而出现市井之气。特别是四个字的横披,更要正中大方,单个字并不一定漂亮,要关注整体四个字的平衡关系;对于立轴也要整体上轴心稳定,只在少数地方出现或飘逸或浓重的节奏调节。


乾隆帝 《临蔡襄稼村诗帖 》


印章的安排也尽量不要挑选那些印章过多,过于花哨的作品。印章钤盖得多可能是证明帝王对这件作品的喜欢之情,但印章过多,如果没有主次和白文朱文的搭配,其效果必然混乱,其格调也就低下,其气象自然不够博大,其气度自然不够雍容。


乾隆帝《 示经略大学士诗》


二看传承


这里谈到的传承主要是指帝王对历代名家法帖的研习,也就是每个字的结体和用笔要有来处,是对书法内在理法的承袭,而不是随个人喜好的“信笔为体”,特别是那些一味狂涂乱抹以为畅快的作品。

清代整体的时代风格是继承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帖学”一脉,字的结构呈右上取势,左低右高;用笔牵丝萦带较多;比较重视笔线的粗细对比,特别是入笔和收笔显露锋芒,虽然这样的风格比较飘逸、美观,但线条普遍偏薄,字体呆板,起收笔过多的小动作让人觉得很小气。因此,一件帝王作品从风格上能够不完全陷入董其昌的影响,兼有其他名家的优点,自然会高出一筹。


雍正帝 行书《宴月》诗


三看内容


从现有市场上流通的作品来看,帝王书写的内容不外乎四种:第一种是二字至四字的横披,第二种是古诗句立轴,第三种是以册页或手卷为主的帝王恭录的经卷或诗文,第四种是为臣属文章、书画题写的引首。


顺治楷书七言联


四看材质与规矩


帝王书法在材料上的讲究可谓尽人皆知。御墨、御笔、库纸、名砚加上一流的装裱工艺可以说是帝王书法的“标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文人、画家的作品流传后世可能出现严重的破残现象,但是帝王的书画作品则相反。很多作伪者将对文人、画家的作伪手段用在帝王书法之上是大错特错。就笔者在各种公私场合见到帝王书法,无一不是品质精良,整体无一不是透露出高贵的书卷之气。

此外,帝王书法一般都有专门人进行钤盖(少数由帝王自行钤盖),印章普遍盖得比较厚实,如果在帝王书法中看到印章模糊难辨或不甚讲究,多半是值得怀疑的仿品。


道光帝 《黑龙潭祈雨诗》


顺治帝的书法强调倚侧,用笔并不是典型的董其昌一脉的书风。行书比较重视提按变化;楷书略有颜真卿的风貌,比较生拙厚重,总体而言依然带有晚明书法狂放的痕迹。在笔者看来,康熙帝和雍正帝的书法在清代十二帝中是水平最高的,正是由于他们的推动,才使得董其昌一脉在清代前期大肆盛行,结体多变,结构谨严,用笔厚实而不乏灵动,同时能够带有一点董其昌书法“生秀”的味道,而其他几位帝王的行书成就一般。乾隆帝的书法比较秀气,一生留下大量的墨迹,虽然临习历代名迹无数,但总体而言水平不高。正如前文所述,清代帝王的楷书具有很强的形似性,普遍比较厚重,没有明显的对历代大家的取法痕迹,而行书则个人的面貌不尽相同,或飘逸、或拙朴、或温润。


康熙帝 《朱子五言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帝王的书法就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的确价值不菲,从大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清代帝王书法的收藏群体主要针对收藏高端群体,但是,从有志于高端收藏的实力派藏家来说,清代帝王的书法应该是不容忽视。不论从作品存世量、升值空间以及彰显华贵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很高回报率的。更重要的是,帝王书法从装裱工艺到材质几乎就是清代作品的最高样本,几乎没有一件清代作品的讲究程度可以超过帝王作品,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

来源:  文藏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