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叶英挺:一件龙泉窑棋盒

2017-10-24   1193次浏览

叶英挺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

人物名片  

叶英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1963年7月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毕业于丽水师范学校龙泉分校,从事教师,并于1983年-1986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深造。1994年任校办厂厂长。1996年开始到丽水发展,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余载里遍探龙泉窑窑址,收藏龙泉窑青瓷1000多件,从教师、实业家转身成为一名龙泉窑青瓷鉴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知名收藏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尤其2005年《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问世,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龙泉存在明代官窑”这一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轰动一时,被有关陶瓷界考古专家誉为“改写陶瓷史”。引发中央台等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近几年来,他还身体力行传播与光大龙泉窑青瓷文化,受邀在多所高等院校及各地艺术鉴藏沙龙做龙泉窑青瓷专题讲座。此外,他还热心文物保护事业,致力于海外文物回流,并和港台以及日本、美国等海外藏家、业内人士多有交流。


古人说“厌刍豢而思螺蛤”,我们现在说“审美疲劳”,都是围绕一个现象而言的:审美趣味的“喜新厌旧"。比如南宋龙泉窑,我们常常说南宋是巅峰,粉青、梅子青釉独步千古,南宋龙泉青瓷犹如佳人自恃天生丽质,不事妆点,“素面朝天”。但到了元代,我们却发现奉为经典的粉青、梅子青几乎看不到了,豆青、橄榄青之类大行其道,印花、刻花、贴花、捏塑等各种装饰工艺更是受元人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南宋龙泉、元龙泉一较高下并不明智,因这其中所呈现的,本质上是时代审美差异的结果。譬如这一件元代鼓式罐,温润的豆青釉,贴花加褐彩,还有龙纹式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风格明显不同。



该器高8.6、直径12.1厘米,平顶盖,内圈足,口底大小相若,扁腹如鼓,器身与盖子呈子母口配套扣合。此器最大的特色即是纹饰:盖顶面贴三爪龙纹,盖沿装饰一圈朵梅式鼓钉纹,罐外壁贴单茎缠枝牡丹纹一周,近底处贴朵梅式鼓钉纹与盖沿处纹饰上下呼应。此外,盖面及器身还装饰不规则褐斑。

类似罐子有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例,大小相若,纹样基本一致,只是少了褐彩装饰。


元 青釉缠枝花卉龙纹棋子罐

四川博物院藏


此外,宋金耀州窑也有类似的罐子,规格大小,造型纹饰风格都很接近。有几例罐子出土时装有黑白两色棋子,故可知这类小罐是用做围棋盒的。有了耀州窑同类器的参照,推测龙泉窑的这类小罐很可能是受到北方窑口的影响而来,故烧制时间上要晚于耀州窑的围棋盒。


宋刻花围棋盒、棋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耀州窑遗址出土金代围棋子和盖盒

耀州窑博物馆藏


而造型上的意图也很明显,战鼓声起,三军待战,战鼓乃兵家之物,以战鼓为棋盒式样正反映了古人认为兵法通于棋理,战局酷似棋局的思想。古代对弈棋的见重也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着军事哲学。将棋盒做成战鼓的式样,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巧妙艺术。至于纹饰则更具装饰艺术色彩,耀州窑棋盒中,有器身素面者,神韵更接近战鼓,但从盖面刻花到器身刻花,装饰性是一步步加强的。龙泉窑棋盒上的缠枝牡丹纹从耀州窑同类器中或见出端倪,而此种贴花纹样也常见于元代龙泉窑各式瓶、炉、罐等器。盖面的龙纹在元代龙泉青瓷盘类器物上也能找出不少器例。这些纹饰无疑与战鼓无关,而与时代审美等紧密相连。

这样一种棋盒,虽说其造型理念源自与军事关联的战鼓,一旦超越单纯的容器,成为一件艺术品,就会在艺术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到后来,其用途也往往会发生改变,所谓“徒有其型”。比如,元代龙泉窑中还有一种规格较大的鼓式罐,直径多在二十公分以上。如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南宋末-元 青磁贴花牡丹唐草文深钵”,直径达24.6厘米,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代鼓式罐高15.7、直径20.9厘米。与小罐相比,式样纹样非常接近,但是器盖扣合方式截然不同,这两例的罐身都是微敛的直口,小罐则是子口。静嘉堂罐子配有盖面呈微弧状的平沿盖,顶部还有花式的瓜蒂形捉手。大维德基金会这件盖子缺失,从器口判断,器盖应和静嘉堂藏品相似。由于盖子的变化,盖沿的鼓钉纹也移到了罐身的口沿下。另外,大维德基金会这件罐子,鼓钉呈密集式排列,腹部还贴有辅首。这两例罐子,造型虽与上述围棋盒相似,但从尺寸等方面来看,用作围棋盒则有“大而无当”之嫌了,其真正用途应该更为广泛。至于日本人将这类罐子用于茶道的“水指”,则只能说是文化差异使然了。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

来源:  叶英挺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