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1167次浏览
阿瑟・M・赛克勒Arthur Mitchell Sackler
白手起家
1913年8月23日,阿瑟・米切尔・赛克勒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是家里四个儿子中的长子。他的父母埃塞克和索菲・格林伯格・赛克勒在19世纪末从东欧移民到美国。他从小生长在纽约市,接受了众多与艺术相关的教育和熏陶。正如他在《医学论坛报》1981年6月10日发表的文章所说:“我经常以最年轻的游客身份去参观布鲁克林博物馆。”
中亚浮雕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赛克勒在高中时期曾在曼哈顿教育联盟(Educational Alliance in Manhattan,一个成立于1889年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帮助在美犹太人定居)学习雕塑艺术。此后曾在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合大学(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学习绘画,之后在坐落于华盛顿广场的纽约大学学习艺术史。
1933年,赛克勒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得医学博士。在医学院上学时,为了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他加入了专做医学类广告的威廉·道格拉斯·麦克亚当广告公司(William Douglas MacAdams advertising agency),并在日后成为它的最大股东。医学才华、艺术兴趣和商业头脑,在他大学期间已经初露头角并均衡发展着。
中亚陶器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毕业后,赛克勒便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专业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37岁时就被推选为第一届国际精神病大会的国际研究委员会主席,同年被任命为《临床及实验精神病理杂志》主编。1960年,他开始创办《医学论坛报》(Medical Tribune)并将其推广到二十多个国家,在同类出版物中属于首开先河。
不仅如此,他在商业经营方面也拥有过人的才智。1938年,在纽约市成立的治疗研究实验室一直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相关研究。这为他日后的经营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最终使他在医药领域的宣传、交易和厂商直营中发家致富。
印度教乐人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商业领域的成功并没有使他放弃科研工作。相反,赛克勒本人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在任何头衔之前,首先且永远是一名科学家。凭借经营所得,他慷慨地建立或捐助过众多科研、教育机构,用以促进医学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他先后于1972年与两位兄弟,莫蒂默・赛克勒(Mortimer Sackler)和雷蒙・赛克勒(Raymond Sackler)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建立了赛克勒医学院,1980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建成了赛克勒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1985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成立了赛克勒科学中心,1986年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建立了赛克勒卫生信息交流中心。
收藏历程:从西到东,从今到古
学术上的平步青云与商业上的飞黄腾达,并没有让赛克勒远离热爱艺术的初心。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后,他便迈开了艺术收藏的大步伐。
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赛克勒对收藏的热情始于20世纪30年代。得益于在纽约学习期间受到的熏陶,他接触了从古典到当代的大量艺术珍宝。他对艺术的欣赏品味涵盖了诸多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 Courbet)、马内(Manet)、莫奈(Monet)、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拉斐尔(Raphael Soyer)、毕沙罗(Pisarro)以及毕加索(Picasso)。
不过,他格外钟情于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的作品,并认为他是“简单、真诚且最具人性的画家”。正因如此,自1940年前后,当他拥有了一定积蓄并与妻子艾斯・卓金森・赛克勒(Else Jorgensen Sackler)共同开始步入收藏领域时,主要以美国当代艺术为主,之后转而关注前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接着是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日后进而扩展到近东和远东的古董。
犍陀罗雕刻菩萨像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他常说:“我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收藏。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或一个社会,必须拥有足够的主体材料。如果只看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亨利·莫尔(Henry Moore)的作品是不能了解二十世纪艺术的。”
于是,在他的艺术王国中,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欧洲陶瓷、雕塑、绘画,从中国、日本到印度、古伊朗及前哥伦布时期的艺术,都有庞大收藏,无愧于被称为“现代美第奇”。
犍陀罗雕刻佛头像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赛克勒把自己的艺术兴趣描述成“一段长长的旅程”,他说,“精神上我朝圣西方艺术,扎根于此。同时又游离开去,着迷于东方审美。”具体到每一次的购藏,赛克勒都不马虎,“(我)尽可能近距离地体验这些艺术珍品,其中蕴含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深深感染我”。
赛克勒在学术上希望“把精神病学从一种感性的主观的学科,转变为理性的客观的研究新陈代谢与生物化学的学科。”但是在个人艺术鉴赏方面,他却有着相反的倾向。“一位真正的收藏家能给世人展示新的发现和见识,这比藏品本身的数量可重要多了”。在他的整个生命中,对艺术和艺术史的殷切渴求,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
中国艺术品收藏的缘起
赛克勒与中国艺术的“邂逅”,还得从一张造型简洁优美的明代小桌说起。“在1950年美好的一天,”他写到,“我偶然在某个家具店里看到一些中国的明代家具。我的生活自此不同了。我开始意识到这里有一种美,一种还未被普遍欣赏和理解的美。”从那时起,他逐渐开始研究和收藏中国艺术品,手笔越来越大。
汉代青铜马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稍后,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管、中国书画专家方闻先生的建议下,他收藏了不少文人书画。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的精品,格外受到赛克勒的青睐。
其他还有几位与之紧密合作的艺术商人。比如赛克勒通过纽约古董商弗兰克·凯洛(Frank Caro,法籍华裔古董商卢芹斋的接班人),搜罗了大量中国魏晋隋唐时期的石雕佛像。
北魏造像碑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赛克勒委托一位先前在北京居住过的纽约的中国古董家具商人威廉·杜拉蒙德(William Drummond)买进了大量的中国明清家具,构成了他中国家具收藏的主体。仅1965年,他就买了130件中国家具。当然,他并不是一件一件单次购进的。相比于单件,他更偏好鉴赏整批艺术品,然后从中挑选,最后买下符合自己心意的某个“排列组合”。
他喜欢把自己想成是“一位策展人而不仅是一位收藏家”。现在,赛克勒收藏的家具一部分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赛克勒博物馆中成为永久陈列。佳士得、苏富比都曾经为赛克勒的收藏举办过无数专场拍卖。
黄花梨透空门圆角柜
塞克勒旧藏
这件黄花梨透空门圆角柜,高102厘米,温雅精致,玲珑可爱,华丽却不媚俗。奓度稳健的柜子,采用传统的木轴门,打开之后由于重心的偏移而能自动闭合。通常木轴门的轴头是纳入门上沿的横枨的,而这件则是直接纳入顶板的大边,是的门轴和腿足相对平齐。门板的外框高起台阶状的混面,看上去更加有立体感,平面之内高低错落,圆中有方,颇为隽永。门扇三抹,分隔成上下两段。上端嵌整板透雕的十字花及四合如意,规则而有序的排列,疏密有致玲珑剔透,令人百看不厌。下端亦嵌整板,浮雕相向的草龙,龙尾上扬对称,状若葫芦,工手精湛。底部一朵花蕊,延展的花茎构成长方形的开光,并在四角卷珠出芽,形成委角,别具匠心。
西周青铜器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此外,与赛克勒经常往来的古董商还有1950年定居纽约的华人戴福保,他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开设的古董店,就是中国艺术鉴藏界举足轻重的戴润斋(J.T.Tai&Co)。赛克勒从戴润斋手上买了大量的绘画、陶瓷、古玉和青铜器。就这样,他的中国藏品激增,以至于方闻当时称他“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大最重要的收藏家”。
善藏终弗藏:慈善家赛克勒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收藏就好像一门科学研究。当具备了足够充足的研究样本后,就能尝试总结出历史的构架,找到他们的共性。在重构、还原历史的过程中,研究样本的保存和传承至关重要,特别是具代表性的大师级作品。就这个意义来说,收藏家毕生的积累也是这一重要环节的一部分。
唐代陶瓷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为了这一目标,他开始积极、努力地说服博物馆、画廊等机构展示中国艺术品,甚至将自己的展品捐赠给他们。
他的首批捐赠物赠与了凤凰艺术博物馆(Phoenix Art Museum),其中包括一件来自中国的青铜盂、一件石雕佛头以及一批中国的陶瓷。同批赠品还包括4件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和厄尔・克卡姆(Earl Kirkam)的当代作品。
唐代石雕人像
藏于赛克勒美术馆
此后在60至70年代,赛克勒连同他的妻子艾斯、儿子阿瑟和赛克勒基金会,进一步与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切合作,赞助科研项目,捐赠私人藏品,共同建立展厅等。
在此期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得到了他的慷慨捐赠。以纪念父母为名,他向博物馆捐赠了赛克勒雕塑艺术馆的所有藏品,其中包括一幅巨大的宋代壁画,以及一些额外的绘画、陶瓷和青铜器物。此外还与弟弟共同在大都会博物馆中开辟赛克勒展厅,陈列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埃及Dendur庙。
此外,他还赞助哈佛大学兴建了赛克勒博物馆。位于华盛顿首府的国家美术馆也得到过他与弟弟莫蒂默・赛克勒(Mortimer Sackler)的捐赠。而赛克勒博士的最后一批赠品,是80年代向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捐赠的1000件藏品,并斥资建立了亚洲艺术馆。该博物馆在赛克勒博士去世后的4个月内开放,也就是1987年9月,成为了当地与弗雷尔美术馆其名的另一处艺术圣地。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1986年,赛克勒夫妇慷慨资助,为建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及吉尔・赛克勒雕塑花园奠基。该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000平方米,是中国大学里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也是赛克勒博士资助建造的三座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他希望借此协助发展中国的考古、文物研究和教育,并珍藏、保护毕生钟爱的中国艺术品。
博物馆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然而遗憾的是赛克勒博士因心脏病突发,于1987年5月26日在纽约去世,未能亲眼目睹博物馆的建成。赛克勒博士去世后,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其遗孀吉莉安・T・赛克勒(Gillian T. Sackler)夫人以及赛克勒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最终成为了一个当代博物馆的典范,也是北大乃至全国范围内针对考古、文物和博物馆学研究、实习的标志性场所。
时至今日,阿瑟・米切尔・赛克勒对收藏、考古和艺术品行业的影响仍然极其明显和深远。正是因为他毕生对艺术品的热爱与执着,加之科学、系统和无私地探索精神,才能让无数的珍贵艺术品和古董得见天日,有机会向世世代代的学者和大众展示他们的魅力和价值。
正如同赛克勒基金会的一段引言:
艺术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它向我们呈现着一个人是如何可以打动所有人的心;艺术家是如何能够跨越经久的时空向每个人表露心声;以及一个过去的文明如何与今天对接……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