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踏花归来马蹄香:“千古画帝”宋徽宗如何选画家

2017-10-22   1023次浏览

说到中国古代绘画,

 就不得不提宋画这座高峰。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称为“千古画帝”,他不仅自己绘画、书法功力深厚,而且对画师也是万分礼遇,在他的时期,画院日趋完备,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

宋徽宗常常还会亲自出题,来考画师。有这样一段佳话:

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

Q版图

独有一青年画匠匠心独运: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

这当然是故事,在宋徽宗那个时候,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考核画师的呢?

考试按题材分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宋徽宗的考试方式叫“诗题取士”,这种改革让画家们深刻领悟到要读书,从中锻炼诗意的想像空间,以更高的层次理解绘画。


宋朝人有一个追求叫“格物”,

这是宋画的一种精神。


“格物”表现在细致入微去观察细节,比如画鸟,要去研究鸟身上的羽毛哪些粗,哪些细,哪些硬,哪些软,如何用毛笔去表现出来,去研究画画对象的道理,这个叫“格物”。比如宋徽宗就曾经要求画院的画师要搞清楚孔雀要飞起来的时候,先抬左脚还是右脚。

宋徽宗 《山禽腊梅图》

在这样的格物精神下,出现很多写实的画。比如,宋徽宗的《山禽腊梅图》,这张画是迄今最早一张,“诗、书、画”都是自己原创的作品。直接影响了后来一说起传统中国画就必须是“诗、书、画”的三个经典元素。

宋徽宗 《山禽腊梅图》题诗

这种在画上去写字题诗,表露出画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提升画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其他美术形式都没有的。

山禽腊梅图中画的是两只白头翁,蹲在一直刚开的腊梅花上。傍边用宋徽宗原创的“瘦金体”书法题的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局部

头两句写画中景,两只白头翁的姿态,腊梅花初开放,颜色淡雅又轻柔。后两句头写画外情,是宋徽宗的一个心里诉求。说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画画是有约定的,就像画里的白头翁一样,到头发白了都不会改变,即使一千年一万年,我也如此。

他的另外一张《桃鸠图》

宋徽宗 《桃鸠图》 

是否一样,体现了他的“格物”精神。


接下来看看其他宋时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鸟画


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

这个时候的花鸟画已经很成熟,画中那些细节,果子熟后那种微微泛红的感觉,叶子被虫吃后的刻画,还有小鸟的神态,好像马上就要一蹬腿儿,扑翅膀飞起来的样子,活灵活现。

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局部

简单说完花鸟,再来看下宋朝山水画。山水画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开始发扬光大的。“格物”精神在山水画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对自然的观察中,创造了各自山的皴法,水波的画法。

先来看一张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是北宋初的画家,

他的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 巨然 《秋山问道图》

以前古代人,画山水岩石,都喜欢用比较干的毛笔,去刻画石头的纹理,这种纹理像皮肤干燥时裂纹的“皴”一样,这个画法在山水画中又叫“皴法”。

《秋山问道图》里山的画法叫“披麻皴”,像一条一条的麻线披在石头上。用比较干的毛笔一条一条的去拖、去勾出来的纹理,表现出圆圆的石头质感。

披麻皴


再来看一张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的大画家,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后人总结看宋画的方法要“远望其势,近观其质”:站远处去看画总体的气势,近处看画中细节石头、杂树的质感。

范宽(北宋)  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206×1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的山水画都喜欢做什么S型啊什么,去布局什么的,这张不玩这些,就是正中间立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的感觉,派头十足。

雨点皴

仔细看张画的细节,这是山顶上岩石的局部,范宽用毛笔,细细的小点小点的,点出岩石坚硬的质感,聚点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因为这种密密麻麻的点很像下雨样子,这种画法就叫“雨点皴”,亦叫“豆瓣皴”。

然后我们来看另一张,

宋朝大山水画家,

郭熙画的《秋山行旅图》。

宋 郭熙《秋山行旅图》

这张画画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们看郭熙画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画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样吧,郭熙这张画的岩石有种流动的感觉,像一朵一朵的云一样,这个技法就叫“卷云皴“。

卷云皴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画山石的方法,

就像斧头劈过的一样,

这种方法叫“斧劈皴”。

李唐 万壑松风图

斧劈皴

北宋四大家用自己的毛笔,去研究不同岩石,表现出各自的“皴法”,显出了各自的气势,这都是北宋山水画的伟大成就。

除了这些,郭熙在书里提出画家去画山水,要画出山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说,画家要去大山里观察、写生,画出远、近、早、晚、风、雨时候各种风景的差别。

莫奈 干草堆

这个比西方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搬出去写生,研究大自然光的变化早了900多年。西方的印象派是从科学的光学角度去画,画的是事物表象的东西。而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则是把山拟人化。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画山水画,去把山水画活,画感人,去追求画的气质和韵味,这种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学研究大不一样的,也正是中国画讲神韵可贵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看看“格物”在画水上的体现。


《水图》这个系列是马远专门去观察大江、大河、大风大浪、还有风平浪静时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绘记录下来的,这个系列在北京故宫也能看到。

宋 马远 《水图》系列 部分选 原作共十二张


南宋另外一个画家夏珪的作品

宋 夏珪 《松岩静课图》

看的北宋山水画,都是画得满满的,给人很强撼的气势。而南宋马远和夏珪,就不画这种大满幅了,他们画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给人茫茫江水,悠悠天空,云山雾海的想象。

宋 马远 梅溪放艇图

49×50cm

这种大面积的留白,是一种视觉的放松,一种无边无际、空远的山水意境。就像音乐里说的“无声胜有声”。

北宋的画给你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满满实实,南宋就给你心理感悟的更多。北宋的画家们讲技法、讲气势,是一种视觉空间的铺呈,南宋的就讲意境,讲空灵,是一种心灵空间的拓展。

宋 李嵩 溪山水阁图页

绢本  24.2×24.7cm

宋代还兴盛一种画,叫文人画。一帮文人,诗、词、歌、赋、书法什么都相当厉害的风雅人物,画画成了他们一种业余的兴趣。

他们不会像前面的“范宽”、“李唐”这类职业画家一样画出很高的技巧,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书读得多,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画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托,文人画就更注重画面之外的内涵。

大文豪苏东坡,和一位叫文与可的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

宋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文人喜欢画竹子、兰花、梅花,有象征意义的东西:竹子的节,象征气节;兰花,长在深谷里,不会因为没人看到,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轻香;梅花在大雪天的恶劣条件,也能顶着严寒独自开花,有种傲骨。文人们把它们代表了自己的品格。

宋 文与可《墨竹图》

竹、兰、梅,这些文人精神的题材,和品格追求的题诗,也是其他国家美术形式所没有的。

我们看到,宋人正是用“格物”的态度,去研究和描绘精致的花鸟画,专心琢磨自然山水,潜心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还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画,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中国艺术的巅峰作品。

来源:  美术报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