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铜鎏金佛像的巅峰之作--永宣造像鉴赏

2017-10-22   1975次浏览

我在佛像方面花的时间多一些,11年了,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下经验体会,内容是铜鎏金佛像的巅峰之作——永宣造像。

现在永宣造像其实在拍卖场上出现很少,因为有些东西不对,所以就导致永宣佛像从06年香港Speelman专场以后就比较弱。其实那一场拍的价格非常高。有些假东西在市场上,所以玩的人比较小心。一般来说,出大价钱的都不是圈里的人,都是圈外的人。但如果东西不够开门的话,圈外的人也不敢伸手。圈里的人,你玩十年二十年以后,也不可能花天价去买东西。

尼泊尔马拉王朝标准造像

永乐释迦像

永宣造像是鎏金佛像的巅峰,在全世界、全人类范围内,永乐的鎏金造像是最好的。

首先,我们看看十三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时代的标准造像,这是喜马拉雅艺术传承史上节点性的标准器。元代时期尼泊尔的造像,和北京这边的造像都是一样的,崇尚力度,人物显得很壮实,胳膊、腿、胸肌、脖子等等都给人非常健壮的感觉,讲究线条、力道,尤其是脚趾、手指的刻画。看佛像,首先要看它的莲花瓣来断代,元代的佛像可以看双层莲花瓣,双层的联珠纹和束腰双层莲花瓣都比较有特色,联珠纹相对联珠比较大,落地联珠纹或者是挨着底比较近。到明永乐时期,佛像莲花座下沿的联珠纹往上提了,莲花瓣也是饱满的葵花籽形。永乐造像的艺术来源还是元代、尼泊尔的造像风格,但区别还是有的。元代时,阿尼哥、八思巴都是受元朝忽必烈皇帝邀请给元帝国来做事,一个是大国师,一个是首席艺术家,所以在元代的时候,尼泊尔和以萨迦寺为核心的藏中地区是藏传佛教区域里最发达的地方,可以说是独宠萨迦,忽必烈就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所以北京的元代佛像风格和尼泊尔十三世纪马拉王朝还有萨迦周围的藏中地区的风格,都是差不多的。


永乐造像和元代造像的区别


首先从美术学方面,永乐造像是继承了元代的量度经,就是人物的比例基本上还是按照元代的。永乐的造像也是胸肌、胳膊、腿的力度都比较大,但同时它体现了汉藏结合,不是纯尼泊尔式。永乐的衣纹是保持了咱们汉地的厚衣纹的做法,而不是像尼泊尔那种萨尔纳特的形式,没有什么衣纹,很明显两者的衣纹有区别。莲花瓣继承了元代这种尼泊尔风格的莲花瓣,联珠纹也是双层的联珠纹,底层联珠纹往上提高了大概有6到7毫米,金更亮丽。永乐时候用的铜是含锌大概15%的黄铜。永乐时候用的黄铜比较硬,封底是剁口,有倒刺,剁完之后拿刀掰一个25度角度的刺,这个刺就能把底板固定住。

元代时,尼泊尔、藏中用红铜,北京都是用低锌黄铜,介于红铜和黄铜之间的物理特征,也不是很硬,也不是很软。元代就是红铜,是包口,包口是用小榔头槌它,铛铛铛铛把它包住了。永乐造像是非常规范的一个造像,它一般剁口的时候是八刀,而且刺的角度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口和缝隙,还有钻刻的十字金刚杵,这些地方都要抹朱砂,就是掺了蜂蜡的朱砂,还有最后一层抹红漆。封藏里面是要封皇家御用的比较厚的蓝纸,用金汁写咒语,大喇嘛、大活佛写咒语,搓成卷一卷一卷的,排满,一层一层的叠好,然后用檀香木小楔子把它封得非常严实,最后还要在底板上沾黄绫子。黄绫子和铜板之间有一些棉花和丝织品,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做法。在做造像的规矩上,永乐是达到一个巅峰,一点都不带差的。所以看永乐如果你看懂了,就非常好看,看不懂是摸不着头脑,大体上它的艺术来源还是元代的传承。


那么黄铜是哪里来的呢?


因为在金属考古学上,中原锌的提炼是在明万历早期,永乐时期没有锌,哪来的黄铜呢?其实文献记载,做宣德炉,暹逻国送几万斤铜给宣德皇帝,各寺庙把过去的瓷的、陶的东西换成这个用黄铜做的炉,仿商周青铜,而且做得很漂亮,来更换旧的。其实,元代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黄铜,那个时候锌相对少一些,大概也在8~9%左右,不到10%。可以说暹逻国送铜,不是从宣德时候才开始送,应该是在元代就开始送了,而且是在永乐的时候送得比较多,所以材料就是泰国进贡的,一年大概进贡几万斤铜,做佛像、宣德炉还有宗庙一些用的器物。当时铜是很珍贵的,非常珍贵,所以永乐佛像的尺寸和重量都是非常标准的,多高就多重,不能多用,你用多了,料就不够用了。这个是佛像的一些基本情况。至于佛像的铸造方法,是失蜡法,就不展开了。

前面讲了永乐佛像的艺术来源,那么从佛像的使用角度来说,这种佛像是做什么用的呢?

永乐皇帝在南京登基以后,西藏、蒙古的很多大喇嘛、大活佛就来了,因为在元代的时候萨迦寺和忽必烈之间发生的事,其实就是几十年的事,这些喇嘛、活佛都明白要立即取得皇帝的信任宠爱,才能在西藏有他们的位置。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咱们群主是南京的,副群主也是南京的,金陵的朋友很多,永乐佛像就是在南京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所以我要说说这一段的事。永乐刚当皇帝的时候,西藏帕竹地区的首领,当地叫第悉,他的名字叫扎布坚赞,他就来拜见永乐皇帝。当然他来的时候带了很多西藏的宝贝,香料、冬虫夏草,斯瓦特、克什米尔、帕拉的佛像,把好东西都往南京拿。永乐皇帝封帕竹第悉为阐化王,之后陆陆续续,又封了大家都知道的三大法王。其中大宝法王在元代时候是忽必烈封八思巴的封号,但是到明代,噶玛噶举就很厉害,他是楚布寺的噶玛巴活佛,就是五世噶玛巴德协银巴,在文献上也叫哈立麻,就封他为大宝法王了。第二个法王就是大乘法王,就是萨迦法王,是萨迦寺的,叫贡噶扎西,他也马上来了。最后一个法王大慈法王,是格鲁派弟子,叫释迦也失,他是在永乐13年被封为大慈法王。

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南京,是永乐皇帝在南京执政的时候的事情。这个封号不是白封的。大家可以知道在元代的时候萨迦是最厉害的,因为大宝法王就是八思巴,元代是独宠萨迦派。明朝得了天下以后,帕竹地区的首领弄明白了事情,就第一个跑到了南京,跟永乐皇帝交了朋友。所以大家知道在14世纪下半叶,在西藏最厉害的并不是萨迦寺那地方,是帕竹地区的丹萨替寺。丹萨替佛像在市场上是非常有名的,丹萨替寺在文革的时候被毁了,非常可惜,但是佛像留存可很多。封的这三大法王,当然没有算第一个封的帕竹的阐化王,他们还不是只来京城一次,封完以后过几年也有来,来的话基本上也是带很多好东西。永乐皇帝给什么呢?交朋友光收不给也不行啊。一般给黄金白银,拿回去建寺庙的,量非常大,基本上千两黄金万两白银。再有江浙地区的丝绸、茶叶。还有就是毕竟这是宗教上的往来,所以佛像、唐卡得有。刘益谦在佳士得买的那个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也是在南京时候做的,而且那个工一定就是苏州刺绣,这个都是明明白白的事。我本人也玩刺绣,对历史和遗留下来的器物,这件唐卡都是能对得上的。

然后这个佛像就是利用元代的这种艺术传承和失蜡法,毕竟永乐皇帝是汉人,汉藏结合的风格就出来了。永乐造这些佛像就是要送给这些大喇嘛、大活佛,三大法王下面还有很多,大国师、国师,反正每个级别来了就封,还不光这样,还要给金印金册,说明他身份的东西。其实根本目的就是“多封众建、善用僧徒、边陲安宁、人心归顺”,都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这就是永乐佛像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但是特别遗憾的是,现在南京博物院没有一尊永乐宣德造像,带款的。就像是黄花梨是苏州做的,但是恰恰苏州博物馆没有黄花梨家具。其实这都是挺悲哀的事情,地方上、政府上应该拿一些钱,自己地区发生的事情,遗存的遗产应该搜集一些。这是艺术传承的来源,没有天上掉下来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政治和历史背景,永乐佛你做的很漂亮,其实是跟永乐皇帝他本身是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那时候经济状态也不错,所以东西自然做的好。而且在当时元代工匠还在,徒弟们也都做的比较好。

上面的图片有两尊,有我一尊,还有我们群里另外一个藏家的一尊。它的莲花瓣带棱,不像葵花籽是圆的,带棱的特别少,这儿有两尊,首博有一尊,反正就是三四尊的事。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个人认为这是永乐早期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没有定型的永乐造像,重量上也相对成型期的重一些。

永宣造像应该分三个阶段,永乐早期、成熟期、永乐晚期和宣德。永乐早期,从永乐4、5年的时候开始做,大概到从南京搬到北京之前,大概做了11、12年。永乐早期的造像实际上是非常可爱的,做得非常妖媚、漂亮,姿态也非常夸张,因为尼泊尔、印度菩萨造像是比较夸张的,人中也比较短,有点印度人的感觉。然后再搬到北京后相对做的更规范,21.5公分的比较多。然后到永乐晚期和宣德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做大尺寸的,因为不给西藏送了,就是宫里自己用,26公分左右的比较多。

这几尊都是我收藏的,相对尺寸比较小,这个小四臂观音是10.5厘米高,莲花手是14厘米,文殊是19.5厘米,就是早期的时候做的,都比较小、比较可爱、比较精致,这是早期的感觉。

封底都差不多,大家可以看这个底板,底板上刻有十字金刚杵,十字金刚杵,联珠纹都是单数,九个、十一个、十三个这样,垛口八个,小佛也是八个,大一点的也是八个,垛口的方向也都是一样的。老朱砂的感觉。

再谈谈刻款,其实这个刻款每一个都不是特别一样,但它大体上是遵循了永乐时期的台阁体,就是沈度的那种写法的台阁体,大明永乐年制。

这三尊就是永乐成熟期的东西,21.5公分,大家可以看这个佛像的尺寸是完全一样,莲花瓣也完全一样,衣纹和装饰,永乐菩萨装是满身披挂,舞曳的帽冠,联珠很多。从上到下,耳珰、耳环、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脚钏、脚镯、飘带,全身的披挂,这是永乐的特点,他这种风格对永乐之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是说,永乐以后很多佛像也都是这种满身的披挂,在此之前是没有的。但是永乐佛像,不镶嵌金银,也不镶嵌宝石、半宝石,就是完全的黄铜鎏金,金鎏得非常的亮,金和铜的持紧度是非常的紧。金特别亮,这是永乐佛像的一个特点,如果金不亮,发污,那一定是不对的。它就算品相再差,金丢的再多,哪怕只剩下一点点金,也是非常亮的。

这些小佛像一般都是皇帝送给大喇嘛、大活佛、大法王的。他们拿到西藏以后,按照西藏人的规矩给这些佛像过生日,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会画脸,表示尊重,就是用泥金、冷金往它们脸上画,有时候画得很厚,甚至有的都开裂掉下来。老泥金脸也是鉴定佛像开不开门的一个标准。

这样的像就是成熟期的,它非常的饱满,所谓的国字脸、方圆脸,非常的漂亮,早期那些小佛的每个部位都还没有形成统一,成熟期就一样了。

上面这些是永乐晚期跟宣德时候的:永乐的文殊和宣德的金刚手,这个尺寸就在26公分左右了,它到这是时佛像就不是以送给西藏人为主了,那个时候基本上每个教派都搞定了,就不特别的再送,所以到了宣德以后,甚至在永乐晚期,这种大号的佛像就基本在宫里面各个庙堂供奉为主。这种佛像因为个大,比较重,所以不适合长途运输。还有更大的,宣德的佛像我见过大几十公分的、一米多的,永乐的也有几尊大的,全世界范围内见过的有七八尊的样子,鹿特丹有两尊,一个66厘米高,一个77厘米高;巴黎有个一米六的莲花手;还有咱们青海博物馆有个一米四六的莲花手,这两莲花手长得相当一致。在拍卖当中,香港苏富比拍过一个50公分单体的释迦摩尼,单体非常大。还有蔡铭超先生在speelman专场举的一个佛像,佛像本身33厘米,加座加背光73.5厘米;还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比蔡先生那个小一点点。这些都算是大的,一尺高以上的佛像,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足十尊。

其实说起来就是到了永乐晚期到宣德这些年做的佛像,它的金子不是特别厚,也不是特别的亮,因为那时不是特别需要送给大法王,所以不是说皇家没有金子,在永乐成熟期和早期的鎏金,我认为应该在八九遍的鎏金,到了后期会减一半,大概四五遍。当然这是经验的感觉,文献上也没这么说,这就是咱们做工艺方面的感觉的,差不多是那样子。

永乐佛像的遗存,除了大的不足十尊以外,永乐、宣德,大的、小的都算一块,按首博的黄春和老师估算,在全球遗存的应该有三百多尊,国外有一百多尊,国内有二百多尊,大部分在庙里、在博物馆里,私人手上能流动的大体上能占三分之一。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个人感觉真正开门的东西,品相不错的、能纳入国家一级收藏品的,可能也就三四百尊吧。

按最大户说,布达拉宫比较多,整个西藏地区,大庙里统计有五六十尊,首博有五十多尊,但是带封底的只有一尊,首博那些佛像都是文物店从铜厂捡选的,给了几顿铜的指标捡回来的,所以品相相对都比较差,在蒙藏地区坐火车运回来的,不像现在用锦盒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好,那时就是拿大铁铲子往车匣子里头扔,磕磕碰碰的,所以首博品相好的较少,不过展出的十来个应该还算是不错的。国博也有十几尊,还有藏研中心也有个三五尊,青海博物馆有几尊,辽博有几尊,国内的差不多就是这样。国外的,我看到的就是贝蒂·阿什曼(Berti Aschmann)捐给莱特博格博物馆(Rietberg)有十一二尊,算是比较多的。私人藏家里头,大家都认为我藏的算是比较多的,其实我还见过藏家手里头也有十来尊的,国内肯定还有。大部分藏家手里头不多,是因为大家对永宣诚惶诚恐,因为他贵,又小,怕买错一把给砸回去,其实那永宣是比较好看的,他比较规范,怎么看呢?我总结一下给大家。

首先远看,看型,就是看着它舒服不舒服,要到博物馆多看永宣佛像,像首博四层有永宣佛像展厅,很多佛像都要认真看。国博四层也有,藏研中心也有,私人藏家手里也有。这些就是非常精准的量度经,大家要好好看看上面发的这十来尊佛像就应该能看出点感觉来,前面看,后面看,底下看,看那个底,给大家看这个膛,没封底的那个膛是什么样的,有点像炒熟的栗子皮的感觉。发的这些都是标准器,大家把这些佛像映在脑子里,来这个对比就可以了。

再有就是看他的鎏金,宣德和永乐后期的大佛像的金水不是太好,佳仕得香港刚刚拍的那个大号的绿度母就是二十六公分的那尊,一点都不漂亮,流拍有它一定的道理,其实九百万港币也没有多少钱。第一金不亮,第二型差一些,不是优美可爱,再有它的款也是打的很随意,相信玩字画的、玩铜器的或者玩佛像的朋友应该都能看出来,不是说所有的永宣佛像都是漂亮的,也不是说所有的不带款的都不好。们玩这个要看东西,其实跟什么地方,什么时代,什么炒作的那些个概念都没有关系,看的就是东西。

再有就是垛口,还有它的底板,看是不是永乐厚的底板,永乐的底板的含锌量大概比佛像要高百分之二,显得有一点点白,只有一点点,如果你没有经常看是发现不了的。再有就是它有些在缝隙里头的老朱砂,垛口掰着刺的角度,还有看刻款是不是标准的台阁体、大小、间隙、力度等等,这个都是判定标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底是不是原封底,原封底既是原底、又是原封,它是密封的,不透气的,所以原封底的佛像一般来说它不会有修配,修铜器大家都知道一般会加热,一加热里边的纸就着了,它会鼓大,所以原封底就没了,它就会崩开,所以原封底的佛像比较靠谱,一般来说它不会有修的样子。还有它的刀工,佛像的刀工是很犀利的,没有黏黏呼呼的感觉,好佛像无论是否永乐,无论任何时候你拿佛像到手里头,你抓它的时候感觉扎手,就是好东西,圆圆呼呼的都不一定靠谱。大概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佛像。

来源:  物华藏珍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