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1 1841次浏览
从佛造像看关于佛的手印含义常见的几种佛手印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束发,戴五叶冠,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持宝瓶,坐于莲座之上。根据造像仪轨,此像右脚下应踩一小莲台。莲座满布细长饱满的仰覆莲瓣,座上缘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鎏金铜毗卢佛坐像
12世纪 高12厘米
毗卢佛头戴宝冠,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两臂后垂搭于台座上。双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9世纪 高11厘米
此尊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鼻梁矮平,唇镶红铜。袒右肩,披袈裟,袈裟衣纹以规律化的弧线表示。左手握衣角,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束腰莲座上。造像采用银镶嵌技术,为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11世纪 高 11.5厘米
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金刚宝座中间刻地母证佛成道、摩罗阻止失败的场景,两侧有象、狮子护法。
合掌印:在胸前合起两手掌心,十指相贴。这是佛教徒极其常见的印相,每逢佛事或是寒喧招呼时都用此印相。合掌印寓示莲华的蓓蕾,象征成佛者的佛性或希望成佛者的菩提心即信心。
降魔印:又称“触地印”,即用法力来降伏恶魔。相传释迦牟尼在苦修的日子里,恶魔不愿他得道成佛,便不断地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释迦牟尼排除干扰,终于得道,恶魔不信,释加牟尼伸出左手指触地,求大地作证,地神证明其确已得道,才使恶魔溃退,故称此印相为“降魔印”。具体手势是:左手自然下垂,食指伸直指向地面,掌心向内,指尖和地面相触。
禅定印: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手印。跏趺坐姿,两手平放于腿上,一掌置于另一掌之上。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表示使内心安定之意。
与愿印:(又作施愿印,满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也,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说法印:以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无名指)扣圈,其余各指自然伸展,表示佛在说法。相传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郊外首次说法时,就用这个印相。右边的为禅定印
无畏印:施与无畏之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乃三施之一。指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之恐惧感。
智拳印:两拳放在胸前,左拳包于右拳中,两手食指并竖,食指尖相合,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专用的手印,也称为最上菩提印或毗卢大智印。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