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1060次浏览
“著录于《石渠宝笈》”,
书画收藏家们对这句话应该不陌生。
目前所知的古代书画精品,大都源于《石渠宝笈》著录,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五牛图》……纵观近十几年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凡验明正身为《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往往成为拍卖会中的焦点,身价不同凡响,刷新画家个人书画拍卖价格。今年3月,佳士得纽约艺术周“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上,6卷清宫旧藏《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总共拍出了约合8个多亿人民币,《六龙图》更是刷新了古代绘画拍卖价格记录,一时《石渠宝笈》愈加声名显赫。
宋 陈容 《六龙图》
成交价:48,967,500 美元(折合人民币3.4 亿元)
陈容 《六龙图》局部
《石渠宝笈》著录拍卖作品来源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宫廷收藏的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主要收录为自晋、六朝、隋唐直至清朝当代的书法、绘画、碑帖、版本、缂丝等。两书各有初编、续编和三编,总数为255册,所收书画家(合作作品不计)名头共863人,其中《石渠宝笈》收录作品计7757件。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
《石渠宝笈》
当年,逾万名迹,通过不同渠道,万流归宗,汇聚于皇家禁地。但这里并非它们最后的归宿,被《石渠宝笈》收录并安放在各个宫殿之后,它们又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命运,聚散分合。
目前在拍卖会见到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虽然来自不同藏家,但最初都是从清宫流出的。这些清廷所藏书画珍宝,除了作为赏赐或遭偷盗流出外,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陷北京、洗劫清宫,1923年皇家存放书画等珍宝的延春阁失火等劫难,更使部分《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在乱中散佚。
以上所遭种种劫难,导致清宫书画辗转流徙,而《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作品的八成都由各大博物馆收藏,但仍有部分散于私人手中,并相继在拍场中亮相。
佳士得纽约艺术周藤田专场上拍的6件古画,皆经醇王府管事张斌舫之手售予日本中山商会,后由大阪的藤田家族购买收藏。
《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市场表现
“石渠宝笈”已成为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其书本身则可谓一部拍场必备的宝典,赋予了著录作品巨大的附加价值。许多藏家则以能收藏一件《石渠宝笈》著录品为荣;各大拍卖公司都想尽办法多方联系搜寻征集《石渠宝笈》著录藏品,为古代书画专场压阵,有《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付拍,必定会吸引更多的藏家,成为全场的焦点。
王羲之《平安帖》卷
成交价:3.0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末以来,有200余幅《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在拍卖市场亮相并成交。20世纪90年代,北京瀚海引领《石渠宝笈》书画拍卖,成交的著录作品达十余件之多。至2009年前,中贸圣佳则独占鳌头。此后,北京保利与中国嘉德贡献了最多数量的《石渠宝笈》著录拍品,如今,佳士得和苏富比等海外大拍卖行也加入到这一阵列来,以《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作为拍品推介重要标签。
20多年前,《石渠宝笈》对著录作品的普遍附加价值并不大。进入本世纪,《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的拍卖价格步步上升。2004年以来,千万级成交价的拍品开始较多地出现。而成交的亿元级拍品,由2009年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卷(1.34亿元)开启,2010年有四件,分别是钱维城《雁荡图》卷(1.299亿元)、佚名《汉宫秋图》卷(1.68亿元)、王羲之《平安帖》卷(3.08亿元)、陈栝《情韵墨花》卷(1.14亿元)。显然,在2010年这个“亿元拍卖年”,《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的拍场表现最为亮眼,且起到了引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市场的作用。
赵令穰 鹅群图
成交价:27,127,500 美元(折合人民币1.9 亿元)
赵令穰 鹅群图局部
此后几年,《石渠宝笈》著录做作品成交价格有所下降,趋于平稳,但《石渠宝笈》对作品的附加值仍不可小视,今春佳士得纽约艺术周藤田专场再现《石渠宝笈》著录拍品辉煌。《石渠宝笈》著录南宋陈容《六龙图》,在长达16分钟的激烈争夺后以4896.75美元(约合3.38亿人民币)成交;赵令穰的《群鹅图》则拍到了2712.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9 亿元);李公麟的《便桥会盟图》1760.75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1.2 亿元);韩干的《马性图》1704.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 亿元)拍出;王冕的《雪梅图》864.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967 万元)成交;赵孟俯的《洗马图》450.3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07 万元)拍卖成交。
韩干(上等) 马性图
成交价:1704.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 亿元)
韩干(上等) 马性图 局部
《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受捧原因
《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作品一经面世,即便作者名头不大,往往能在拍场创出数千万元的天价;同一个艺术家的同样水准的作品,是否入选《石渠宝笈》有时会导致价格相差十倍以上,是即“石渠”品牌的魔力,藏家追捧青睐《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恐有其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降低了藏家对作品真伪的担忧。
随着古代书画收藏的逐渐升温,当下书画市场赝品泛滥日益严重。《石渠宝笈》记录了清宫收藏,著录的并非全部是精品和真品,其中不乏赝品和平庸之作吗,这早已成为学界和收藏界的共识。但是,从藏家角度来看,历史著录是判断作品真伪的重要标准,有《石渠宝笈》为底,打眼的几率要小得多。
佚名《汉宫秋图》卷
成交价:1.68亿元
二是皇家品味收藏的名头无人可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皇家出来的东西,何等荣耀尊贵。在拍卖场,凡是入藏皇家的艺术品,大都价值不菲深受追捧,如御瓷。
三是名人名堂收藏的品牌效应。
藏界讲究传承有序,名人收藏自然对拍品有价值有加持之功。《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的价值增值,如同著名藏家的专题,如老舍藏白石、梅云堂藏大千、攻玉山房藏家具、玫茵堂珍藏御瓷,价格远超品质相类的作品,实为市场的一般规律。今天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若有藏品散入市场,因其品牌的附加值,价格自会远胜同类作品。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