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761次浏览
悬念一:汝官窑诞生年代何以无法考究?
汝窑的烧造年代范围,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论,但具体时限,研究者意见不一。陈万里、冯先生认为在哲宗元枯元年(1086)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20年间。笔者认为大体可在公元1086-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李辉柄先生认为大约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灭亡的宣和六年(1125),即十四年间。孙新民认为汝窑的创烧不晚于神宗元丰年间,成熟于宋哲宗时期。郭木森认为汝窑创烧于宋神宋时期,盛烧于宋哲宗时期,停烧于宋徽宗初期。李广宁认为汝官窑从政和年间烧造,毁于靖康年间金人的战火,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后才有南宋官窑――修内司窑的建立。
悬念二:汝官窑传世珍品何以稀少?
南宋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在南宋的时候都发出“近尤难得”之感。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他统计了一次,这个档案现在有,可以查到,有31件。那时候,皇宫里才有31件。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悬念三:汝官窑身份何以“官办、民办”难辨?
历史上的汝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案,国内外许多专家对这些问题苦思冥想,探究汝窑的来龙去脉。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汝窑的属性究应算作宫廷垄断的“官窑”?还是属于部分“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即面向广大群众的“民窑”?据说,陈万里先生倾向于后者的性质。但马上有学者发出不同意见,同期南方著名的龙泉窑,据《鸡肋篇》记述说“宣和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然而从未见有人将它列入“官窑”或冠以“官龙泉”之称。可见,汝窑身份“官办、民办”难辨。
悬念四:汝官窑何以“规模之大,存世不多”?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如此巨大规模生产,但存世珍品不多,确属谜也。
悬念五:汝官窑作品何以“汝窑为魁”?
汝官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它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莹润,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质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状细小开片,冰晶玉透;釉内气泡稀疏,寥若晨星,在光照下若隐若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瓷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痕,形成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悬念六:宋室宫廷何以偏爱汝窑作品?
北宋早期皇宫生活用瓷主要是定瓷(今河北曲阳生产),偶尔也有汝瓷进献。汝瓷中的精品“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到了宋徽宗时却是“唯用汝器”了。何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宋徽宗笃信道教,汝瓷的天青色符合“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才艺俱佳的徽宗皇帝被汝瓷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折服,在青瓷中选中了汝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另一方面,宋、金、辽之间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为皇宫烧制定瓷,时断时续,已不能满足皇室需要,于是皇宫召集严和店和清凉寺的能工巧匠在汝州(今张公巷)建了一个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厂。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窑厂正式成立了。
张公巷出去汝瓷残片
悬念七:汝窑工匠哪里去了?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朝廷当局再也顾不上把玩汝窑了,纷纷南逃。那场战乱,给后世留下无尽的遗憾。窑工们匆匆熄灭了窑火,仓皇逃命。按理,战乱平息后,他们应该回归故里,重开窑炉,可是奇怪,至今尚未见到一件金代特征的汝瓷。从汝州地区的窑址考古可以发现,金代时,这里只有一种“汝钧”与官汝略为接近,但面貌巳大为不同,与其说接近官汝,不如说更像钧瓷。很显然,那批宋徽宗时生产汝瓷的窑工要么已经作古,要么已经落脚它处。因为从上述其它同样生产过贡瓷的窑场可以发现,这些窑场即使停烧贡瓷后,后续的民用产品依然保留了贡瓷的风范,产品固有特点并不会因为用途有所改变而突然消失,唯独汝窑,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汝窑隐匿后不久,却在遥远的浙江杭州,突然出现一种与汝瓷面貌极其近似、而与历史上的浙江瓷器反而很少有共同之处的窑器,它的名字叫修内司窑。内窑与汝窑还是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仅仅如父子、兄弟,外貌虽有不同,却无法掩盖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当时人就已评价内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所以,应该决不仅仅是“袭故京遗制”,抑或是汝窑的那批工匠一起被宋朝皇帝带到了江南,这就是为什么内容在工艺上与汝窑如出一辙。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