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频道

他们出家为僧,却未抛却红尘!看清四僧留下的最美水墨

2017-10-19   824次浏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古人们似爱纵情山水

精致的小桥上、飞流的瀑布旁

潺潺的河流便、奇巧的树木下

远离人世的喧嚣

他们在山水的涤濯中

对内在的了解逐渐加深

在中国画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出家为僧,

用水墨丹青留下了

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记忆

他们就是清初画坛四僧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17世纪中叶的中国,随着明朝的封建王朝统治逐渐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外族的入侵直接导致王朝更替。

画坛上著名的“清初四僧”就于此时崛起。

八大山人和石涛为明王室后裔,髡残和渐江也是忠于明室的子民,他们对明王朝忠心耿耿,不甘服从于新王朝的统治,然而屡屡复明无望,便遁入空门,以书画诗文宣泄内心的悲痛。

这4位高僧都有着高深的学养、传奇的身世,精通禅理佛学,且都潜心于艺术,然而他们的出身经历、人生态度和气质秉赋是不同的,因此造就了他们不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念。 


弘仁

画中涕泪无声的冷

四位主角依年龄排序登场,年纪最长者为弘仁,1610年于生安徽歙县人,本姓江,字韬,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

弘仁画像

在他34岁那年的变故改变了一切。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崇祯皇帝自尽于皇宫后面的煤山。随后,清兵入山海关,明朝天崩地裂。

不久,弘仁便加入家乡的反清队伍,抵抗入侵的清兵。失败后退至福建再战。1646年,弘仁为避清兵搜捕,退入福建武夷山中,居住在天游峰下。他曾写道:“入武夷,居天游最胜处,不识盐味且一年。”可见山中避难时光之艰难。

弘仁 作品

弘仁 幽亭秀木图轴

荒山之中的艰苦日子,弘仁坚守了一年之后,见明朝大势已去,心灰意冷,降清断然不可,被逼无奈,他只好归入古航道舟禅师门下,在当地出家为僧。

遁入佛门的弘仁只有一个念头,当和尚也要回家乡去当。1649年,在他40岁时,终于得返家乡歙县,安顿于贴近黄山的五明寺。

此时距弘仁去世只剩下14年时光。这是他潜心向佛的14年,也是他以黄山为师的14年。

弘仁的书画活动始于当僧人之前。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他主要效法元代的黄公望和倪瓒。待他成为四大皆空的僧人后,专心研习倪瓒作品成为他的必修课。

弘仁 仿倪山水图轴

《仿倪山水》作于弘仁52岁时,他不知两年后将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除了笔墨,倪云林画面上简疏寂静的气氛,应该最符合他当时的心境。弘仁在山水画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与倪瓒近似,却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果说倪瓒的画中显示出寂静清绝,弘仁的山水便是寂寥清冷。

前者的“绝”,表现出一种超脱于世的姿态,是一种出世的意境。而后者的“冷”浸透了彻底的寒意,是一种入世太深、伤心到头、涕泪无声的决绝。


髡残

粗头乱服般的笔墨

年龄排第二者为髡残,他生于1612年,比弘仁小两岁,属今之湖南人。他俗姓刘,出家后号石谿。他遁入空门与反清无关,至于为何出家及其具体时间,史上众说纷纭。

现按髡残最知心的朋友程正揆在《清溪遗稿》所记载:“幼有夙根,具奇慧,不读非道之书,不近女色,父母强婚弗从,乃弃举子业,廿岁削发为僧。”

二十岁时(1632年)即已出家,明白地说出髡残的出家原因应与“父母强婚”有直接关系。

髡残 画像

1644年后,清兵南下,髡残不顾僧人身份加入了南明政权组织的反清战斗,失败后躲回老家常德桃花源,钻入深山之中,呆了三个月。

后来,他把这段与野兽为伴的艰苦岁月讲给程正揆听,这位好友记录了下来:

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僻,树木古怪,与夫异兽珍禽,魈声鬼魅,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这一段生活成为他日后反复勾画的素材,他的山水自始至终粗头乱服,林泉高耸,沟壑幽深。

髡残 仙源图

与弘仁执著于采用单纯的线条表现简洁的山水不同,髡残的画图山重水复,构图极为复杂。

其笔墨苍茫,郁郁沉浑,一方面来自于解索皴和披麻皴的反复使用,秃笔干笔皴擦和焦墨破笔点相结合的结果,其中很多技法是自元代的王蒙;另一方面,这种浑朴直接的、粗头乱服式的笔墨,也与他禅家本质相暗合,更与他的性格一致。

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轴

纸本 浅降

纵169cm 横41.5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髠残 禅机画趣轴

在他画里,我们几乎找不到生硬的棱角,物象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线,一眼看去似乎没有抓眼球的画眼,恍恍惚惚,忽而是树,忽而是山,忽而是云,忽而有人,仿佛一切的意象都没有实存的真面目。

髡残1673年去世,时年61岁。他曾作诗一首,恰为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坦陈了心迹:

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

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犹向画中寻。


八大山人

凄凉中有雄健

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他少年时代在家庭熏陶下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民情结是其艺术思想的核心所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艺术道路和绘画风格。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初期,他的家人在清政府的搜捕诛杀下相继过世,八大山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去世等巨大变故。

要么归顺清朝做顺民,八大山人选择了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佛事之余以绘画聊以自慰——他无法接受现实,内心非常痛苦。

靳尚谊画 八大山人像

由于八大山人综合的人文修养和长期的佛道修为,他的绘画作品多运用象征手法将物象人格化。

八大山人 树石八哥图

八大山人 鱼石图轴

他的艺术根脉源自明代的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山水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等而自出己意,风格枯索冷寂,于凄凉中现雄健之气。

八大山人是长寿的,活了整整80岁。


石涛

纵肆清奇的皇族后裔

齐白石曾写下:

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

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如此折服的人正是苦瓜和尚。

石涛画像

他也是皇族出身,是八大山人的远室宗亲,亦是同病相怜,作为明代的遗民画家及僧人,出生在广西桂林的石涛,一生处于极为复杂的矛盾之中。

这一切根源首先源自他的出生时间:1642年,明朝灭亡时,他仅有两岁,对明朝毫无亲身的记忆,却面临一场南明政权的杀戮,幸得一位忠心的家臣相救,全家只有他逃出劫难。

 石涛 对牛弹琴图轴

此后,石涛便随这位叫喝涛的师兄云游四方。康熙年间,作为僧人,他的画名已远扬天下。

作为明皇室,人们一直诟病石涛一生中曾两次主动接驾南巡的康熙皇帝,并在五十岁时跑到北京城,希冀再次见到清廷的帝王,为自己谋取更大的事业。

石涛在帝都活动了近二年,终不得志,返回扬州定居直至病逝。

石涛 西津野航图

他善画山水、兰竹,其山水取之造化,构图新奇,善于表现深邃之境,笔墨淋漓跌宕。他不仅擅画,而且善于写画论。他的善写体现在他的精妙语言之中。如果活在当下,必是一位微博高手,点赞率当以百万计。

他的名言金句甚多,如“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石涛 搜尽奇峰图卷

但是,对石涛语录的误读也是俯拾皆是。误读最深当属“笔墨当随时代”,世人的解释与石涛的本意刚好相反。

如果细细查看下句——“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不难发现石涛是在告诫世人“笔墨不可随时代变换”。自古至今,真正有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反世风而行之的。


“清初四僧”生活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各自鲜明的性格对他们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或严谨、或夸张、或豪放、或空灵,给当时的画坛以至近现代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气,为中国的山水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4月28日,故宫博物院,“清初四僧大展”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将从2017年4月28日持续至6月28日,展览地点设在了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内,感兴趣的不妨去看看吧!

来源:  美术报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联拍在线”或微信号“51bidlive”